昨天,北京地鐵早高峯6號線上又出現了讓座糾紛。一名戴眼鏡的男子聲稱自己年紀大,強迫別人給自己讓座,質問沒給讓座的人“受過文化教育嗎”,還指責對方“早就該給你爹讓座”。不光如此,過程中他還不斷出口成髒,辱罵讓座的男子。期間,有人問他多大年齡了,他氣焰囂張地表示,“我比你爹大”、“你沒有理由說我”。
讓筆者十分疑惑的一點是,從外表上來看,這名男子頭髮烏黑,臉上也不見有皺紋,沒見顯老,也不見有何身體不適,爲何理直氣壯強迫他人讓座?更爲“雙標”的一點是,他一邊質問別人“受過文化教育嗎”,一邊自己的口中卻不停罵出髒話,甚至在別人無奈給他讓了座之後,髒話還沒有停止。這又何談是“受過文化教育”呢?並且,拿別人的“爹”出來說事,本身就是一種不尊重別人的行爲,是沒有道德素質的表現。
有網友表示,“倚老賣老最爲可恨”、“比人家爹大,可比我兒子還不懂事”、“這人看着也不顯老啊”......讓座本是文明禮讓的表現,看到有需要座位的人,心甘情願讓出自己的座位,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仗着自己年老或體弱,強行向別人要座位,就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了。雖然我國倡導尊老,也在公交、地鐵上設置了老弱病殘孕的愛心座位,可並不意味着只有老年人可以坐,也沒有強制他人必須給老年人讓座。現代社會,年輕人也都有個病痛疲憊的時候,坐一下也未嘗不可。
其實,在讓座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混淆了這樣一個概念,設置了愛心座位,就一定要讓座嗎?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乘客上車之後,在有很多空座位的情況下,即使離得比較近,也會刻意避開愛心專座不坐,走到較遠的普通座位坐下。也有乘客不小心坐到了愛心座位上,意識到的時候就像是做錯了什麼事一樣,會馬上換到別的座位,或者站着不坐。
爲什麼他們會認爲愛心座位是不能坐的?原因有二,其一,在早些年剛剛設置愛心座位的時候,取的名字叫做“專座”。這個“專”字,就帶有了隱形的強制意味,讓人覺得只有規定的“老弱病殘孕”人羣,纔會被允許坐在這個位置上。雖然後來這種叫法不再流行,仍有很多人慣性地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坐愛心座位。
其二,愛心座位原意雖是給“老弱病殘孕”的人羣設置的,但是相較而言,老人的羣體基數遠遠大於其他幾個人羣。老年人認爲自己年紀大了,年輕人就應該讓着自己,這纔是“尊老”的表現,當出現有人不讓座的情況,他們就認爲自己本可以依靠“年齡”獲得的優先權受到了侵犯,這些不讓座的人是“不尊老”、“沒文化”,應當受到教訓。所以,人們輕易不去坐愛心座位,也是爲了避免和這些老年人發生不必要的衝突,惹上“不尊老”的罵名。
但是,年齡大就一定要被特殊對待嗎?老年人認爲年輕人應該給自己讓座,年輕人覺得自己也需要座位休息,沒有了以往那種自覺讓位的氛圍,讓老年人們覺得社會風氣變了,自己不被尊重了,所以纔會屢屢出現公共交通上的讓座糾紛。還記得前些年,還會有同車的阿姨幫着老人說話,年輕人不讓座,還會引起整個車廂的譴責。如今卻沒有了,爲什麼呢?
上月底,長沙地鐵曾有一位老年男子強行要求年輕女孩讓座,對方不讓就硬坐了下去,還揚起手裏的雨傘說:“我打死你”。這個事件同樣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很多人將關注點都放在了老人的那句“我打死你”上。不被讓座,難道就要被這樣惡語相向嗎?是好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如今網絡上也在譴責這些爲老不尊、倚老賣老的人,網友們認爲,年齡應當給人帶來的應當是涵養,而不是一個不順心就出口成髒。
社會需要愛心,這不可否認,但我們都需承認的一點是,愛心不可是強迫來的。一旦有了強迫的行爲,這愛心就變味兒了。如今我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代際溝通的成本也越來越大,年輕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理解老人,老人也缺乏和年輕人溝通的機會和場合。如此形成的溝通真空帶,讓兩代人之間就如同隔着一條銀河,遇到問題時只能隔岸跳腳,卻從來都不能各讓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