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有10年工作經驗,每年才漲薪5%?

有個老朋友,最近瘋狂地跟我bb:

今年我居然才漲薪3%,都沒跑贏通脹。

哈哈,我說:

像你這樣的員工,那麼貴,產出又不高,每年不被開除都應該感恩。

他無視我的話繼續又bb:

國家建議的漲薪幅度是4%-15%,平均值是9%,我嚴重拖了後腿,連最低值都沒有到啊!!F*ck!@#¥%

我嘿嘿答:

沒準這是你老闆設的局,就等着你嫌漲太低,去跟他大吵一架,憤而辭職,正好省了開你的賠償金。

他完全忽視了我的回答,繼續bb......

反正我知道當初美國經濟危機很嚴重的時候,有個朋友就是這麼被就坡下驢炒掉的......

這篇大實話,寫給我這個抱怨漲薪幅度太低的哥們,“難道你不知道有一個職場的老梗?”

“我有10年工作經驗,明明是個資深人士,爲什麼每年才漲薪5%?”

經典回答是:

“你根本就沒有10年工作經驗。你只是1年的工作經驗,重複用了10年而已。”

很多年前,我剛入行沒幾年,有位同事說她離開公司的理由很簡單,無法接受爲一個公司賣命7年,月薪還沒有過萬。

當時大家都有些忿忿,長大以後才懂,公司有公司的問題,員工有員工的問題,(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畢竟在這家公司,“賣命”7年月薪沒有過萬的人,仍是少數。

最近收到一封簡歷,某超級大刊從業7年資深員工,月薪1w出頭,負責的業務也與入行無異,能力結構毫無提升。將心比己,哪家公司收到這樣的簡歷,不會質疑這類員工對企業的價值?

究竟是強勢平臺限死了個人發展,還是個人在把舒適平臺當養老院?

打工者心態和老闆心態,就像兩座對望的高山,站在自己的山頭上,看到的所有風景都是反的。

員工們不懂爲什麼自己那麼辛苦,朝九晚五漲薪幅度還沒跑贏通脹?

老闆們不懂高薪虛位以待,爲什麼永遠找不到對的人?

老闆們巴不得主動Offer高薪高職位,就愁沒人能擔得起高薪對應的高壓重責。

正確的戰略,找不到能力結構相匹配的團隊來執行,要五給一,在執行層眼裏就變成了戰略的錯誤?

大多數業務骨幹出身的年輕管理者,都會遭遇雙重身份疊加的困擾。

85-90出身的年輕人,正在集體起勢,不僅要充當業務標杆,更要上呈下達,強力執行,孵化年輕梯隊。

箇中迷茫、無力、甚至壯志難舒,與天花板的碰撞,缺乏管理經驗帶來的無序失衡,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不斷產生......

誰也不懂誰,搞得彼此都很痛苦。

我們要嘗試着去理解對方,才能找到彼此正確的打開方式,開啓對方身上正向、健康的自動力。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從20+到30+,那些職場教會我最值錢的教訓》。

從實習生,到執行主編、新媒體總經理,我花了9年,這個時間不長也不短。

從被選擇,到每天都在做選擇,我從未離開過前線炮火,一邊肩負高業績考覈,一邊沉澱管理經驗、琢磨績效機制。

至今,仍然做得不夠好,但至少,一天比一天好。

去年出來正式轉行後,一直在尋找“不存在的人”:兼具兩個行業優秀基因,又不帶有兩個行業臭毛病的年輕人。

簡歷看得多了,心態、立場時常切換,感觸良多,對很多現象的本質把握得也更深刻了。

僅以此文,獻給和我一樣渴望精進的年輕管理者。

無論你帶着3個實習生也好,管理着百人銷售團隊也罷,今天做得不夠好沒關係,早一天懂得,早一天進化得更好。

1

職場的本質:

僱你是讓你來創造價值的

職場的本質是工作,考覈一個人價值的最核心指標是產出結果。

至於,自我實現、學習、交朋友......,那是你的訴求。當然,最好的狀態是,個人成長和企業成長同一目標,互相成就。

本質上,天下只有一種優秀的員工,即按着正確的戰略方向強力推進,高效產出,創造源源不斷的高價值。

其餘都是附加指標,情商、人緣、學歷、資源、等等。

當然,這些附加指標都會間接的轉化爲產出結果,作用於核心指標。

職場不是秀場、情場、名利場。

如果,你的核心訴求是學習,那請你花錢僱個私教;

如果,你的核心訴求是交友,那請你參加興趣小組。

永遠記住,你在公司裏的價值,就是你創造的價值。

2

正確理解職場的“自由”

沒有自律,談何自由。

有限度的自由,僅僅發放給少數高度自制、自律的人羣上。

一個僱員所被賦予的自由權利,通常與他所做的貢獻、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大多數認爲自己配擁有自由的員工,其實都是個誤會。

在團隊合作中,給員工明確的目標,結果導向,鼓勵他們“自由”地採用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績效。而不是讓他們“自由”地選擇工作中自己喜歡的部分,“自由”地不做自己不喜歡的部分。

快速學習並適應自己並不感興趣的知識領域,兼顧興趣領域,實踐、沉澱出一技之長,是職業化過程中必經的過程。

在初級員工三觀尚未建立的前提下,過於尊重個人興趣,只會讓她們迷茫於選擇,沒有沉澱,就沒有成長,做了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

3

只能有少數人蔘與決策

一個公司,想要快速穩健求發展,只能由少數人蔘與決策。任何不同層級的決策,都只能由少數人來做。

否則就會像多黨專政的國家,降低效率、拖沓、令民主淪爲政治“藝術”的Trick。

Decision Maker的分界要清晰,必須有明確的授權,誰纔是決策者,任何發散性的討論都將終結在這個Decision Maker身上,Ta必須爲自己在權限內所作的所有決定負全責。

4

警惕團隊中最薄弱的一環

一旦個別員工對團隊,產生了消極、負面、不健康的影響,造成了破壞性的結果。即便這種負面的影響,仍然在可控範圍內,都必須馬上採取行動。像處理癌症一樣,立即手術清除、介入隔離。

管理者,最忌諱不作爲,模棱兩可,界限模糊。移木賞金,明確梳理正向的標杆。

管理層萬萬不可抱有惜才的僥倖心理,一再遮掩,捂着,混沌過渡,必須第一時間明示團隊。(因爲惜才,而喪失了公平,這類錯誤,我好像不止犯過一次)

任何曖昧不明的態度,有違企業價值觀的行爲,都會成爲團隊內的瘟疫,比你想象中更快的速度蔓延,嚴重打擊團隊戰鬥力和士氣。

5

最忌因人設崗

選擇是否要一個人,並不能簡單以是否優秀來衡量。

有些人很優秀,但她的加入只會讓團隊的整體實力減分,那麼這種優秀並不適合你。

反之有些人,可能單看業務能力未必很出衆,但是她恰恰是補足團隊短板,聚合團隊整體實力的粘合劑,選對那塊拼圖,對雙方的價值,都是放大的效用。

因人設崗對整個團隊架構、人才體系都是很大的破壞。

見木,更要見林。

6

人品和作品要分清

價值觀不合的人,再有才華也不能要。

很多人把人品和作品分不清楚,甚至有些企業特別偏愛用人品不好的人,來達成劍走偏鋒的奇效。

人品不好的人,能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任務”,有些企業管理者會片面的看待這類人才的價值,(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認爲反正Ta消耗的是個人口碑和信用,替公司完成業績。

Well,這是大錯特錯的。

當你和一個人品不好的人爲伍,在所有人眼裏,你和他就是同路人,你沒有機會向所有人解釋。對於企業的口碑和信用,是極大的傷害。

一個人再有才華,如果人品不好(最基礎的是道德底線),Ta在一個集體內工作,不可能完全真空獨立,當Ta與相關部門人員發生職能交叉時,人品不好就會炮製出新的“工作量”,大大消耗了團隊。

要招價值觀一致,高能高潛高素質的人,即便這很難,但也得橫下心找,不能湊合,湊合會湊合出更大的危機。

寧可在對的路上走得慢一點,也不能在錯的路上跑野了。

對的人,值得耐心去找。

7

搞清楚

公司存亡的核心業務是什麼?

在公司的每個人,無論是管理層、決策層還是執行層,在心裏都應該很明確,公司的存亡主要是靠哪個核心部門支撐起來的。

比如,雜誌,當然是靠廣告養。

這樣各團隊就不會擺錯自己在整個全局的位置,知道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顧全大局。

8

年少而居高位的人

和多年安於執行層的人

人性上是兩種人

總監並不等於是資深的資深XX,願意年少居高位的,通常有很強的自我驅動力,並且敢於承擔,有勇有志,對於職業發展的上升空間有強烈需求的人。

而那些多年安於執行層的人,有很多人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不願意承擔更大的壓力、責任和風險,不願意業務骨幹+管理二合一的新角色,對生活帶來巨大壓力改變。

在他們眼裏,升個總監,只是個虛名,要多幹那麼多活,只漲這麼點薪水,這個deal,不划算。

他們追求的是體面、舒適、高性價比的工作,他們期望熬資歷熬出一份穩定高薪。(這沒有對錯,只是人生選擇不同)

這樣的資深人士在大公司能很好的安度晚年,尤其是經濟形勢很好的情況下,我身邊真是一大把這樣的人。

但是,在日益公平殘酷的競爭市場上,老油子們很快就喪失了優勢。

既不如年輕人能學能喫苦能扛事,又比她們薪水高,改變的可能性小,三觀已經成熟,很難再自我突破,漸漸的就成爲了很尷尬的一羣人。

9

不要人爲干擾自然競爭

管理者不要企圖去人爲干擾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心智基礎,能和企業一起成長。

尊重自然規律,讓優秀的人,通過實戰考驗,自己脫穎而出。永遠不要人爲地去加以槓桿,學會保持不確定性。

是不是對的人,放馬跑跑就知道了。不要輕易對個別人予以衆望,是金子自己會發光,藏都藏不住。

田忌賽馬,跑着跑着,就不再靠衝勁搏殺了,耐力、爆發力,厚積薄發......你最看好的那匹馬,未必能夠跑到最後。

分清楚工作關係和朋友的角色,尊重職業化。Business is Business,Personal is Personal。

職場和個人情感,和“小我”、“大我”一樣的道理,唐明皇再愛楊貴妃,傾城之時也只能割愛平衆怒。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一家有着明確使命感和進取心的企業,就像是萬里行舟,有人上,有人下,有人錯過,有人追逐,來來往往,都是自然選擇。

企業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基因,會使得這種雙向選擇更加精準,共贏的目標也更堅定明確。

人生有很多種美好,即便是商業社會也有很多種贏法,叢林那麼大,選擇彼此信賴的對象。

10

從0到1和從1到10

所需要的人才不同

從0到1,從1到10,企業的發展規律不同,因此考覈人才的指標權重也不同。

有些人在從1到10的階段是非常好的人才,能釋放出強大的能力優勢,屬於錦上添花型人才。

最典型的就是時尚圈,這個圈有自己的遊戲規則,資深人士們有他們的專業擅長,但那套精道的功夫,脫離市場供需規律已經很久,只能在從1-10,甚至從10-100發揮作用。

華妃離不開紫禁城,離開紫禁城,她的一身功夫無處施展。

當初我跳出來時,創業圈的人也這麼看:“你們這一代大主編,被精品業完美的企業文化慣壞了,早就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這話不無道理,革自己的命,確實很難。

不僅時尚圈,很多頭頂光環的行業都一樣。職業經理人們對於成熟行業、高尚的企業文化已經習慣了,無法忍受從0到1粗暴突兀,原始階段刺刀見紅的衝殺。

對於那些衝着什麼企業文化、暖心福利、美好浮雲的一切而來的年輕人,我只能說從0到1的企業,不適合你。

要建立所謂美好的企業文化並不難,打下了江山,接着造城池,完成原始積累之後,不缺錢和情懷去建理想國。

可是,打江山的苦日子你不在,憑什麼山河壯麗的日子裏該有你?

No Pain,No Gain。食得鹹魚抵得渴。

從0到1,最艱難最痛苦,收益也更多。

從1到10,從業環境會更體面從容一些,但是有了所謂平臺,創造的價值中,個人能力因素就被減弱了。

年輕人的20歲-25歲很重要,但決策的權重反而沒有那麼致命,不要想那麼多,做比說重要,想太多容易一事無成。

20歲的時候,踏踏實實的春播,30歲才能風風光光的秋收。

25歲-35歲,重複累積的努力,已無法助你打破職場瓶頸。

今天隨手寫的這些職場點滴感悟,對於年輕的管理者來說,是20+到30+,職場教會我們最值錢的教訓。

想必,走過這一遭的人,都會心有慼慼焉。

而對於仍然困頓於自我發力的年輕人來說,你所不理解的老闆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其實都是這麼想的。

即便無法真的理解,你也能知道,哦,In or Out,上限、底線在哪裏。

職場傲嬌,(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隨時都有可能出局。重點是,你摸清楚遊戲規則了嗎?現在知道也不算太晚。

In a Word,還是我最愛說的那句老話,信不信隨你——

人各有命,各自受着,誰也別勸誰。

(文章來源於:於小戈摘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