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娜

它与《本草纲目》同一年诞生,比同仁堂年长100多岁;它收录和传承了1180个经典古方,是如今上百种常见中成药的创新基础;它是我国医药连锁的鼻祖,其镇店之宝“二仙膏”曾是皇家御用滋补药品……它就是广育堂,很多老济宁人打小唱着它的民谣长大,却不知从何时起,在熙攘间淡出了人们视线,成为了一个陌生的老字号。

面对西方医疗技术的普及,如何激活人们对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品牌记忆?传统古方怎样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一度成了广育堂发展的症结所在。1956年,广育堂更名为济宁中药厂,成公私合营企业;2003年,杜新磊怀揣着对中医药的热爱与笃定,接手了负债率300%的广育堂,开始了老字号品牌价值回归之路。

坚守,诠释老字号“回归”要义

据史料记载,广育堂曾是济宁最有名的药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由明朝御医徐春甫的得意门生李广育在济宁创建,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从未间断。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被人们所熟知的中医名号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几近隐没在历史的沉浮中。直到2002年,濒临破产的它遇到了传承中的“贵人”——一位刚过不惑之年的中医爱好者杜新磊。

“与其说他是一位中医爱好者,不如说是中医信仰者。”杜新磊的一位同事说,一次偶然机会,杜新磊听说了老字号广育堂的发展困境,决心接手这个老字号。让他没想到的是,企业当时欠债竟达4000多万元,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病入膏肓”的老企业。

当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他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并四处借钱,对厂区环境、公共设施、生产设备、检验仪器进行升级改造;同年10月,组建老字号广育堂复兴小组,着手进行品牌保护,申报注册“广育堂”商标。“第一次开职工大会时,看着职工坐在露天的院子里冻得瑟瑟发抖,连个会议室都没有,我就下定决心为企业大干一场,并承诺决不欠工人工资。”杜新磊说,当时他带领厂里干部、职工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全身心扑在厂里的大小事务。

正是全体职工的坚守和拼搏,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企业GMP认证。自此,广育堂正式恢复了各项生产,开启了老字号品牌复兴之路。五年后,这个负债累累的企业还清了所有债务,并在杜新磊先生的带领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实现快速发展,成为集中药生产、研发、经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中药制药企业,恢复了440年老字号。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个中医“门外汉”竟拯救了传承百年的老字号。

创新,擦亮广育堂“金字招牌”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广育堂文化,自2003年起,杜新磊开展全方位品牌保护。对广育堂明清、民国时期传承的1180个古方进行整理,并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恢复了二仙膏古作坊,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不仅还原古老的炮制技艺,同时还联合高校,培养了一批批中药炮制人才,使流传百年的炮制技艺传承下去。

然而,在做了大量技艺、古方传承工作之后,杜新磊和他的企业再度陷入困扰之中,他们发现:单纯的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药老字号如果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古方籍和炮制技艺也就失去了生机,无法持续发扬光大。”据杜新磊介绍,对老字号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其适应新的发展土壤,在发展壮大中保护自己。

2013年以来,广育堂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成立中药古方创新公司,并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对广育堂1180个古方进行研究开发,制定新的广育堂配本。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国家中药保护4项;片剂、丸剂、散剂、煎膏剂、口服液等九个剂型,122个品种,143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1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0个独家品种,有35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74个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同时,广育堂开展国医馆全国布局加盟,目前已在济宁、济南、广州、哈尔滨、重庆、沧州、湖北随州、银川、湖南岳阳、邯郸、唐山、菏泽、十堰、锦州、咸阳、烟台、内蒙等地先后开办广育堂国医馆30余家,未来计划三年内将在全国开办广育堂国医馆300家。

创新再次擦亮了广育堂的金字招牌,让中药老字号与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拉近了距离,并走出国门,拥抱更大的市场。2017年,二仙膏抗肿瘤、提升免疫力临床试验会议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召开,这一重大研究的开展不仅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更让博大精深的中医药赢得了世人的认可。

科技,点燃企业发展新引擎

眼下,广育堂正盛装归来,它带着独门秘笈“古法制作技艺”,解决了不少西医无法根治的疑难杂症,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据介绍,广育堂的丸剂、散剂、煎膏剂制作技艺,是历代传人长期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难以被现代制药设备和生产技术所替代。其中,二仙膏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成为全国七个中药炮制类的振兴工艺之一;小儿牛黄清心散古法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养血退热丸制作技艺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传统制药精湛的技艺需要“慢工静作”,如何适应当前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需求?而且,中药的核心在于炮制,正所谓“中药不炮制、毒性去不掉”,炮制又将如何借助现代化手段提质增效?

基于此,2010年8月,广育堂沿袭百年的制药工艺结合现代化生产技术,投资2.5亿元建成广育堂工业园 ,建筑面积达7万平米,GMP生产车间4.5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320台套,国内一流装备水平的生产线12条和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形成年生产能力30亿元的规模。今年,广育堂又专门请来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为企业做了一套全方位的信息化规划,建成后,将实现从炮制、提取、浓缩到装盒全程智能化管理,与“企业上云”结合起来,生产效率提高60%、人力节省70%、能耗降低50%,差错率几乎为零。

“科技,点燃了企业发展新引擎。”杜新磊说,传统技艺与新科技、新模式、新理念的完美融合,加快了传统老字号企业“品牌价值”回归之路,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广育堂制药师用传统技艺制作中药丸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