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娜

它與《本草綱目》同一年誕生,比同仁堂年長100多歲;它收錄和傳承了1180個經典古方,是如今上百種常見中成藥的創新基礎;它是我國醫藥連鎖的鼻祖,其鎮店之寶“二仙膏”曾是皇家御用滋補藥品……它就是廣育堂,很多老濟寧人打小唱着它的民謠長大,卻不知從何時起,在熙攘間淡出了人們視線,成爲了一個陌生的老字號。

面對西方醫療技術的普及,如何激活人們對這個百年老字號的品牌記憶?傳統古方怎樣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一度成了廣育堂發展的癥結所在。1956年,廣育堂更名爲濟寧中藥廠,成公私合營企業;2003年,杜新磊懷揣着對中醫藥的熱愛與篤定,接手了負債率300%的廣育堂,開始了老字號品牌價值迴歸之路。

堅守,詮釋老字號“迴歸”要義

據史料記載,廣育堂曾是濟寧最有名的藥鋪,公元1578年(明萬曆六年)由明朝御醫徐春甫的得意門生李廣育在濟寧創建,歷經明、清、民國、新中國,從未間斷。然而,新中國成立後,這個被人們所熟知的中醫名號卻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幾近隱沒在歷史的沉浮中。直到2002年,瀕臨破產的它遇到了傳承中的“貴人”——一位剛過不惑之年的中醫愛好者杜新磊。

“與其說他是一位中醫愛好者,不如說是中醫信仰者。”杜新磊的一位同事說,一次偶然機會,杜新磊聽說了老字號廣育堂的發展困境,決心接手這個老字號。讓他沒想到的是,企業當時欠債竟達4000多萬元,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個“病入膏肓”的老企業。

當時,爲了儘快恢復生產,他把家裏的全部積蓄拿出來,並四處借錢,對廠區環境、公共設施、生產設備、檢驗儀器進行升級改造;同年10月,組建老字號廣育堂復興小組,着手進行品牌保護,申報註冊“廣育堂”商標。“第一次開職工大會時,看着職工坐在露天的院子裏凍得瑟瑟發抖,連個會議室都沒有,我就下定決心爲企業大幹一場,並承諾決不欠工人工資。”杜新磊說,當時他帶領廠裏幹部、職工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全身心撲在廠裏的大小事務。

正是全體職工的堅守和拼搏,他們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企業GMP認證。自此,廣育堂正式恢復了各項生產,開啓了老字號品牌復興之路。五年後,這個負債累累的企業還清了所有債務,並在杜新磊先生的帶領下,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革實現快速發展,成爲集中藥生產、研發、經營爲一體的高科技中藥製藥企業,恢復了440年老字號。很多人難以相信,這個中醫“門外漢”竟拯救了傳承百年的老字號。

創新,擦亮廣育堂“金字招牌”

爲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廣育堂文化,自2003年起,杜新磊開展全方位品牌保護。對廣育堂明清、民國時期傳承的1180個古方進行整理,並建立了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恢復了二仙膏古作坊,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不僅還原古老的炮製技藝,同時還聯合高校,培養了一批批中藥炮製人才,使流傳百年的炮製技藝傳承下去。

然而,在做了大量技藝、古方傳承工作之後,杜新磊和他的企業再度陷入困擾之中,他們發現:單純的保護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藥老字號如果不能適應現代人生活需求,古方籍和炮製技藝也就失去了生機,無法持續發揚光大。”據杜新磊介紹,對老字號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其適應新的發展土壤,在發展壯大中保護自己。

2013年以來,廣育堂加大了創新研發力度,成立中藥古方創新公司,併成立博士後工作站和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對廣育堂1180個古方進行研究開發,制定新的廣育堂配本。同時,聯合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截至目前,公司共擁有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國家中藥保護4項;片劑、丸劑、散劑、煎膏劑、口服液等九個劑型,122個品種,143個藥品批准文號,其中1個國家中藥保護品種,10個獨家品種,有35個品種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74個品種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同時,廣育堂開展國醫館全國佈局加盟,目前已在濟寧、濟南、廣州、哈爾濱、重慶、滄州、湖北隨州、銀川、湖南嶽陽、邯鄲、唐山、菏澤、十堰、錦州、咸陽、煙臺、內蒙等地先後開辦廣育堂國醫館30餘家,未來計劃三年內將在全國開辦廣育堂國醫館300家。

創新再次擦亮了廣育堂的金字招牌,讓中藥老字號與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拉近了距離,並走出國門,擁抱更大的市場。2017年,二仙膏抗腫瘤、提升免疫力臨牀試驗會議在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召開,這一重大研究的開展不僅爲人類健康帶來福音,更讓博大精深的中醫藥贏得了世人的認可。

科技,點燃企業發展新引擎

眼下,廣育堂正盛裝歸來,它帶着獨門祕笈“古法制作技藝”,解決了不少西醫無法根治的疑難雜症,被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據介紹,廣育堂的丸劑、散劑、煎膏劑製作技藝,是歷代傳人長期的智慧結晶,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難以被現代製藥設備和生產技術所替代。其中,二仙膏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併入選國家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成爲全國七個中藥炮製類的振興工藝之一;小兒牛黃清心散古法制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養血退熱丸製作技藝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傳統制藥精湛的技藝需要“慢工靜作”,如何適應當前人們日益加快的生活需求?而且,中藥的核心在於炮製,正所謂“中藥不炮製、毒性去不掉”,炮製又將如何藉助現代化手段提質增效?

基於此,2010年8月,廣育堂沿襲百年的製藥工藝結合現代化生產技術,投資2.5億元建成廣育堂工業園 ,建築面積達7萬平米,GMP生產車間4.5萬平方米,主要生產設備320臺套,國內一流裝備水平的生產線12條和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產品研發中心,形成年生產能力30億元的規模。今年,廣育堂又專門請來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爲企業做了一套全方位的信息化規劃,建成後,將實現從炮製、提取、濃縮到裝盒全程智能化管理,與“企業上雲”結合起來,生產效率提高60%、人力節省70%、能耗降低50%,差錯率幾乎爲零。

“科技,點燃了企業發展新引擎。”杜新磊說,傳統技藝與新科技、新模式、新理念的完美融合,加快了傳統老字號企業“品牌價值”迴歸之路,走上了發展的“康莊大道”。

廣育堂製藥師用傳統技藝製作中藥丸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