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來這樣諮詢的:

醫生,我頸椎有骨質增生,給我開點藥,把它消掉吧?

醫生,我的腰痛就是骨刺引起的吧,該怎麼辦呢?

醫生,我腳底有骨刺,很疼,能把骨刺給我割掉?

醫生,我這麼年輕就骨質增生了,以後可怎麼辦呀?

在患者眼裏,只要是長“骨刺”就是身體很不好的表現,並且順理成章的認爲,疼痛就是因爲“骨刺”引起的,疼痛似乎變成了骨刺的主要代名詞。

其實,骨刺是“好”東西,不是所有的骨刺都引起疼痛,更不是所有骨刺都需要治療!”

骨質增生(骨刺)其實是關節在“維穩”

骨質增生,也叫骨刺,是一個我們常常聽說的病症,它是機體爲了穩定關節,恢復新的受力平衡所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一種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且當關節新的力學相對平衡建立後,骨質增生自然會停止;

同理,當關節失衡時骨質增生將再次履行其“修補工”的職責,尋找新的平衡和穩定機制。

骨質增生最常見的部位是人體負重的大關節,尤其膝關節,其次是人體脊柱關節,尤其是頸腰椎,除此之外,還有負重的跟骨骨刺也非常常見。這些關節要麼是活動度很大,要麼就是負重很多的部位,也就是應力集中區域。因此這些區域最常發生骨質增生。

腰椎骨質增生演變過程

如果你還不能很好理解這個問題,我可以給你打一個比喻,這也是我經常在門診給患者解釋的時候用的方法:

同樣兩棵樹,一棵樹在風平浪靜的環境裏生長,另外一棵樹在一個風雨交加的環境中生長,幾年之後,你將樹連根拔起,對比兩者樹根,你會發現,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樹根要遠遠比風平浪靜環境下生長的樹根茂密,樹根長度也大大增加,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它需要長出更多﹑更長﹑更茂密的樹根(骨質增生)保持自己的平衡,不被風雨刮倒而繼續生長。

骨質增生與樹根生長比喻

我們的關節也是一樣的道理,隨着年齡增長,不良的生活姿勢、運動損傷等使人體的關節和脊柱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的會發生退行性改變,使關節、脊柱、肌肉的力學平衡遭到破壞,出現關節和脊柱的不穩定。

爲了從新維持關節的穩定,此時人體的關節就會啓動自我保護機制,機體爲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就會通過骨質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接觸面積,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使脊柱或關節更加穩定——我們上學學物理的時候都知道,接觸面積越大,穩定性越好--所以,在關節的周圍就自發長出“新的骨頭”來增加關節面的接觸面積——這就是“骨刺”,也就是“骨質增生”!因此“骨刺”是“好”東西,不是所有的骨刺都需要治療!

大部分情況下,人體並不會對細小的骨刺感到有什麼不適感,只有當進行影像學檢查後才發現存在骨刺。

發生骨質增生後,隨着關節用的次數繼續增加,導致構成關節的各種組織如軟骨等就會很大概率出現老化、發炎等反應,這些變化導致關節周圍的組織受刺激或者受壓迫,從而引起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症狀,如頸痛、腰痛、肢體疼痛或神經疼痛、關節疼痛等,這個時候骨刺就需要治療了。

常見部位骨質增生X片

“骨刺”如何治療?

骨質增生通常不需要治療,但是骨質增生引起臨牀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的原因常常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當軟組織急慢性損傷後產生的非特異性炎症刺激,或軟組織損傷後機化粘連增生肥厚阻礙了局部的血液循環時即產生疼痛,也就是中醫說的“不通則痛”。

所以通過非甾體消炎藥,保護關節軟骨藥物,活血化瘀藥物等藥物治療,配合鍼灸、推拿、中藥外敷等方式均能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

疼痛雖然消失,但我們並沒有改變“骨質增生”的現象,目的也不是消除“骨刺”,可見疼痛和骨刺沒有必然聯繫。

骨刺是否需要手術,還是需要遵從醫囑,只有極少數人在產生骨贅的同時伴隨着對其周圍組織的壓迫或刺激,引起臨牀症狀才需要治療。畢竟根據骨刺形成的修復機制,即使手術被動“磨掉”骨刺,機體仍然會因爲修復需求而繼續長骨刺。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某種程度上講,骨刺是“好”東西。骨質增生與疼痛之間有關係,但絕大多數疼痛與骨質增生是沒有關係的。

“骨質增生”不是“疼痛”的“因”,“疼痛”也不是“骨質增生”必然的“果”。

不是所有的骨刺都引起疼痛,更不是所有骨刺都需要治療!請別再被廣告“忽悠”了!!

骨質增生,重在預防。我們可以通過補充鈣質、減輕體重、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合理的運動鍛鍊等來減輕關節負擔、增強關節穩定性,從而提高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

——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雲南衛生12320,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菖蒲

⊙運營編號:GYZX0002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