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5億元!這是今年“天貓雙11”的成交額,再次刷新去年的記錄。當然,這不是“雙11”成交額的全部,還有京東、唯品會、蘇寧等多家電商平臺的成交額也刷新了記錄。

歷經10年,“雙11”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並改變着大家的消費習慣。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可以說上至耄耋之年的爺爺奶奶,下至三歲孩童都離不開手機、電腦,很多未成年人也都會網上購物。

雙11的狂歡再次席捲而來,連夜奮戰、瘋狂剁手,當大家都加入了雙11的購買大軍時,您家的孩子有沒有也瘋狂買買買,作爲家長,又應當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觀呢?

那麼,孩子的消費觀是如何形成的?

模仿父母及長輩等

父母及家裏長輩的消費習慣對孩子有着重要的影響。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包括的不只是言行舉止,也保護價值觀。而孩子的消費觀也通常是來自於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有一位朋友就曾跟我說,她去菜市場買菜從來不問價錢,問完了幾家後,也沒有實際記住價格,最後還是隨便買的,他媽媽就是這樣,所以她也養成了這個習慣。

當您在雙11的浪潮下,在孩子面前不斷的把衣服、包包、生活用品加入購物車的時候,在一旁看到的孩子,很可能也會產生這樣的購買慾望和衝動。

其實,孩子不但會模仿衝動購買行爲,還可能會模仿父母或是身邊長輩的消費傾向。比如媽媽喜歡買衣服、首飾、化妝品,而是經常買買書籍,那麼女兒可能也會更注重衣飾。而當父母善於做消費計劃,把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條,孩子也會不自覺的學習父母,能夠合理消費。所以,提醒父母在消費時,切記衝動,要學會節制,這也是爲孩子做榜樣。

和身邊的人作比較

人是典型的羣居動物,天性然我們和別人相處中不自覺的進行比較。從幼兒園到大學,孩子也會在彼此交流中,不自然的模仿周圍孩子的消費行爲。“同班小朋友的新鞋子真好看”,“好朋友新買了個手機”,“媽媽,我也想要”。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反應。但是由於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不盡相同,因此家長要適時地教導孩子,不要盲目的攀比,要考慮家庭的實際情況,避免虛榮心過強。

孩子自身形成

孩子作爲獨立的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通過生活也會不斷的形成自己的消費觀和消費習慣。比如很多大學生或者初高中的住校生,家裏都會每個月給一筆生活費,孩子自然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分配自己的生活費,多少用於喫飯、日常交際、零食等。家長需要的是,提醒並且引導孩子什麼該花,什麼東西是需要買的,什麼是不可以浪費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觀?

培養孩子節約的品質

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節約,節約是一種品德,這其實跟家庭經濟條件好壞沒有關係,及時家庭的經濟條件很好,在消費過程中,也該學會節約。上幾天《吐槽大會》上,王力宏穿破洞襪引發熱議,但我們不得不說這樣的節約行爲,在合理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學習。不要因爲雙11東西便宜就買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不能讓孩子養成浪費的壞習慣。

培養消費方式

要不斷培養孩子消費的習慣和消費方式,比如制定預算、定期存錢、定期記賬、保持自制力等。父母還要引導孩子學會運用購買方法。比如購買喜歡的、適合的、需要的。如何跟商家砍價?要不要囤貨(例如囤文具)等消費方法。另外,還要多鼓勵孩子購買書籍等精神層次的消費。

培養制定消費計劃

任何的好習慣都不是一撮而就的。孩子好的消費習慣養成,也需要一個過程。父母可以在孩子各個成長階段引導孩子制定合理的消費計劃,讓孩子學會按照消費計劃進行消費。比如壓歲錢,可以用來交學費、買孩子喜歡的玩具等。當孩子自己可以將消費計劃做的合理並按計劃執行時,父母需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讓孩子繼續做的更好,同時把一些消費合理的意見說給孩子聽。孩子自然而然會朝着一個理性、健康的消費觀的方向發展

備註:圖片來源中新網、攝圖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