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此說來,其實對於eMBB和URLLC場景,“4G+”+“星鏈”如果能很好地結合,同時解決城鄉帶寬和覆蓋問題,可能至少對北美的需求來說,短期內是一個不錯的務實方案。馬斯克曾表示,星鏈計劃將實現個人用戶帶寬超過1Gbps,時延滿足在線遊戲需求,也就是可以達到50毫秒以內。

王鵬

當地時間2020年4月22日下午12:30,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基地發射,將第七批的60顆衛星送上了太空。Starlink(星鏈)發射衛星總數已達到422顆,而最終將達到42000顆!

4 月 23 日,馬斯克在推特上公佈了計劃的最新目標:“Starlink內測差不多三個月後開始,公測在六個月以後。”最初的測試將適用於高緯度地區。星鏈服務最初將在 2020 年提供給加拿大和北美客戶,並在 2021 年進一步擴大服務範圍至世界其他地區。

同樣是4月23日,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銀河航天首發星首次實現3分鐘以上的視頻通話,中國商業公司自主研發的首顆低軌衛星驗證了其通訊能力。這不僅是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也是全球首顆低軌高頻毫米波衛星。

這意味着,儘管曾面臨了無數的質疑和爭議,今年之內,真正的太空互聯網就會成爲現實。有趣的是,4月20日,我國發改委初步研究明確新基建範圍,衛星互聯網被納入。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到,低軌衛星互聯網已經不再是銥星時代的雞肋,很快將成爲一種成熟且並不昂貴的技術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

馬斯克的“星鏈”將取代5G?

馬斯克曾表示,星鏈計劃將實現個人用戶帶寬超過1Gbps,時延滿足在線遊戲需求,也就是可以達到50毫秒以內。高帶寬、低時延,這兩大特徵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作爲國內新基建頂樑柱的5G技術。

很多人也在探討,是否美國可以通過星鏈代替昂貴的5G實現無線網絡的全面升級。

但實際上,SpaceX已經明確表示,星鏈將爲那些接入不可靠、價格昂貴或完全無法使用的地區,提供高速寬帶網絡。也就是說,其目標並不是取代城市裏的電信網絡。

星鏈所省去的光纖成本,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並不是什麼問題。以城市高密度的設備接入需求,在香農定律的限制下,也不可能實現廣泛的高帶寬接入。

網絡信號檢測企業網站OpenSignal在2018年底的統計,全球4G人口覆蓋率最高的前20個國家和地區中,相當多的發達國家並未在列。事實上,到2018年底,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覆蓋都不超過70%。而在全球範圍內,覆蓋率超過50%的國家和地區只有83個。

所以,僅爲地廣人稀的地區、航空器、遠洋船隻、科考探險等場景提供價格可負擔的通話和寬帶接入服務一項,一般認爲每年的市場規模就在300億美元以上,收益足以覆蓋星鏈的成本。這種場景幾乎不可能以常規的光纖接入解決。

隨着低成本小衛星技術和火箭回收等技術發展帶來的發射價格降低,星鏈這種收割長尾市場的商業模式終於得以成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星鏈與現在的高軌衛星通訊網一樣,是3GPP體系蜂窩無線通訊標準的補充而非挑戰。

但既然說到3GPP,與星鏈的關係倒也並非一定永遠井水不犯河水。

從1G到5G的過程,雖然我國從跟跑變成了領跑,但其實一直在一個別人設定的路徑上狂奔。

更大的帶寬、更低的時延、更多的連接數,似乎成了不需要討論的指標,儘管不惜代價同步提升就好。根據香農定律,頻率越高,能使用的頻率資源越豐富,能實現的傳輸速率就越高。

但實際上,越來越高的頻段,越來越小的蜂窩,帶來的除了帶寬和連接數的紅利,也帶來了複雜度、成本和能耗的代價。

當前的5G標準,試圖用一個網絡以所謂“切片”的方式滿足假想的各種需求,結果反而成就了一個似乎沒有合適的應用場景的尷尬局面。

迄今爲止,除了遠程駕駛(不是無人駕駛)等少量場景以外,似乎還並沒有出現什麼真的需要5G解決的問題。只能寄希望於技術有了,應用自然會出現,如同修了路就會有車。

雖然5G號稱包含了eMBB(增強移動寬帶)、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mMTC(大連接物聯網)三大場景,但目前仍然主要聚焦在增強移動寬帶(eMBB),以及部分低時延的場景,暫時並不支持大規模機器連接(mMTC)。

4G時代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按需發起的連接,更關注管道的帶寬,而目前4G手機基帶芯片最高支持的LTE Cat16/18載波聚合標準(也稱爲4G+),理論下行速率也可達1Gbps,中期看來可謂綽綽有餘,以非獨立組網(NSA)爲主的早期5G,真未必有什麼飛躍。

如此說來,其實對於eMBB和URLLC場景,“4G+”+“星鏈”如果能很好地結合,同時解決城鄉帶寬和覆蓋問題,可能至少對北美的需求來說,短期內是一個不錯的務實方案。

物聯網:星鏈的星辰大海

5G時代更關注物聯網,大家似乎已經有這個共識,只是同樣不知如何做起。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能星鏈的想象空間會更大些,也真正會挑戰5G的未來。

物聯網的邏輯與人際連接的真正差異還並未引起重視。萬物互聯只是第一步,基於連接的“萬物運營”纔是重點。

物的連接實際是物體運行狀態與數字孿生平臺和CPS控制邏輯的通道,需要城鄉一體廣域無縫覆蓋、全天候實時響應、自主運行、智能調控、快速擴展。

而現在的5G邏輯,爲了滿足寬帶需求,傾向於城市的高密度部署、關注QoS、高頻段、地基,而對於廣域覆蓋、高可靠低時延方面優先級並不高,或者說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

對於星鏈來說,在窄帶、廣域、低時延需求下工作,完成窄帶物聯網的時空連續高效覆蓋,也許還真的是更理性的思路。

從應用需求而言,物聯網用戶大都不需要實時的寬帶服務。類似資產跟蹤、設備監控類型的用戶可以接受低速、存儲轉發式的通信服務,例如部署在荒野、高原等惡劣環境中的氣象觀測站、基礎設施監測儀表和地質變化監控設備等。

這些分散的需求匯聚在一起,同樣是百億級終端、萬億級產值的龐大市場,也是5G和低軌星鏈可能最終爭奪的星辰大海。

結語

總的來說,以Starlink爲代表的低軌星鏈作爲一種新興的技術,在滿足移動寬帶和語音需求方面,與蜂窩網絡有很好的互補性,可以共同完成對城鄉的覆蓋。

但以目前的應用場景需求來看,比起星鏈,反而是5G似乎有點過於超前了。然而在窄帶物聯網方面,5G的進展則明顯落後,星鏈目前的優勢在很多方面更爲突出。

對我國來說,剛剛在新基建戰略中加入的衛星互聯網,將與5G並重發展,縮小與美國的差距,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戰略決策。

物聯網是未來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體系,也是無線通訊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點領域,需要我們跳出移動寬帶和語音需求的慣性思維,以場景而非技術驅動,重新思考通訊技術的頂層設計,設計更符合我國現實需求的技術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