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西安的热议很多。

无论是10月中旬的兴庆公园拟拆围墙,还是鱼化寨拆迁工作,甚至包括前不久在西咸新区举行的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论坛,核心指向都是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更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若幸福不彰显,则发展无意义。

对此,有“新加坡规划爸爸”之称的刘太格说,(规划建设)“要有适当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

他以新加坡为例,城市生活品质与环境相关。而这种环境,会作用于经济,“有好的环境,功能也会做得好,配套会做得好,那我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让人们在享有良好环境的同时,还有了饱满的口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能硬。

新加坡城市鸟瞰

在诸多环境中,刘太格首先提倡 “保护自然环境”。而在西安的自然环境保护中,最关键的,是一个水字。

01

很多西安人以“十三朝古都”为傲,却不知道古都的沦落,正是因为水资源枯竭。

经济地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消聚性衰退,是说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因环境和资源破坏,就会开始衰落。长安,正是消聚性衰退的典型。

作为古籍最早记载的“天府之国”,关中平原最初沃野千里、森林密布;但从秦汉开始,大规模农业开垦和城市营建,让关中平原日渐如葛优的脑袋。

到了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周围,已没有巨木可伐。伐木工人不得不从陕西,长途跋涉到岚州(今山西省岚县北)、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等地,寻找营建宫室用的木头。

森林消失后,长安周边水资源迅速枯竭。“八水绕长安”一去不返,是长安城风水幻灭的开始。

据统计,从唐宋开始,关中地区有关“水清、涸竭、断流”的记载共22次:清代康熙22年(1684)至雍正5年(1728年)的45年间,渭河及其支流,有记载的断流,更达六次之多。

而自唐朝武德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的100多年里,长安周边的京畿地区,共发生20起大型自然灾害:其中有10次旱灾。

长安,居不易;不是因为房价,而是缺水。

迄今,西安仍是西北最缺水的城市之一。据媒体报道的数据,秦鉴君做了一个统计。城市 人均水资源兰州720立方米银川960立方米西安277立方米西宁600立方米乌鲁木齐320立方米

看到没?西安在西北五省省会中,人均水资源垫底。

没有水,西安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引发地面下陷。上世纪90年代,钟楼约下降30厘米,大雁塔从16世纪就开始倾斜,到1991年倾斜度达到101厘米。不得不于2014年回灌地下水,助大雁塔“改邪归正”。

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的地下水危机,促使了黑河引水工程上马。距离西安市86公里的黑河水库,终成西安市主要水源。尽管如此,西安水困并没有从根上解决。一方面,没有新水源开发,城市供水能力没有增长;另一方面,城市用水需求却在持续上升,随着人口流入,水资源压力势必剧增。

照目前态势发展,到2020年,西安市年缺水量将达3.5亿-8.5亿立方米,到2030年缺水将达30多亿立方米。

人可以三天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甚至没有一切精神和物质食粮,但不能三天没水。缺水的困扰,是古往今来人面临的最大焦虑。

显然,破解水困,是西安城市长远发展,乃至“复兴”的最关键课题。

02

缺水,不仅困扰着中国西北、华北,也困扰大海上的城市。

在东南亚,马来半岛最南端的狮城,人均水资源量仅211立方米,还远不如西安。然而,仅仅三十年时间,缺水、落后的新加坡,建成了水管理的世界知名“老司机”。

受岛国地质限制,新加坡严禁开采地下水。没有大河大湖的新加坡只能转变思维,向天空要资源,收集雨水。

欧洲人头疼的“洪水”,在这里成为如数家珍的宝贝,成为新加坡化为绿洲的魔笔。为收集每一滴雨,这座空间奇缺,一块10年的拥车证(新加坡买车要有该证)都叫价约20万人民币起步的城市,三分之二面积建成集水区,17个大型蓄水池,疏导雨水的沟渠累计长度达6000多公里。

庞大的雨水收集系统,如今撑起新加坡45%的用水需求,而新加坡仍计划进一步扩大集水区。

显然,新加坡的“御水心经”,是值得我国内陆城市修炼的,对于西安来说,也存在向天借雨水的潜力。

西安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秋季气温速降,秋淋明显。

以上专业描述,用人民的语言就是:旱时旱死,涝时涝死。于是,久旱不雨与“看海”模式在这座城市交替上演。如果将夏天的“雨洪”储存起来,留给冬春时使用,就能实现化“灾”为宝。

2011年起,在沣西新城,一项名为地域性雨水管理的系统被大胆引入。次年初,沣西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了雨水净化与利用示范项目。这项示范,最开始是放在一个名为同德佳苑的小区。

来到这座小区的人,会发现很多奇特之处:

这个小区有大片绿地。和其他小区绿地不同,这里绿地低于路面。绿地中间,有一个砾石铺就的圆形路,周围也有几条砾石路连接道路与绿地中心。这一块区域叫做“雨水花园”,下雨时,小区屋顶的雨水和小区道路雨水,顺着这些砾石小道流到绿地里,可以吸收和下渗。

海绵城市示范点——同德佳苑小区

雨水过量后,就会流到周围的调蓄池积存起来,经过净化后,用作平时小区绿地灌溉。

研究结果表明,该雨水管理系统对雨洪径流总量削减达80%-90%,并对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去除效率最高达90%。

当时的研究者还没意识到,他们的这些努力,成为四年后中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先河。2015年12月,沣西新城代表西北,入选中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

03

风水与景观设计学者愈孔坚说过这样一番话: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让区域回到原来的原始风貌,这不现实,它的最大价值,是让生态环境有机地融入城市,反哺城市,与城市形成共赢的全新关系。

这番思考,正与沣西新城的建设思路如出一辙。

与新加坡的雨水收集系统相比,“海绵城市”在集雨环节中,就加入土壤、植物根系等重重生态和物理过滤,相当于雨水收集和一个超大“净水器”的结合

据测算,仅沣西新城143平方公里,通过海绵城市,将能留存超过4400万立方米水源,价值1.5亿元。假如将海绵城市拓展到大西安整体区域,啧啧,这个水量,可以说翻十倍不止!

短短五年,试点区域内85%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沣西新城地下水位提升了3.43米,在关中区域频频露面的“雨洪”,更是在沣西一去不返。在诸多试点城市中,这样的成绩,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沣西新城被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入选《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国家主题宣传片。

今年9月,2018海绵城市国际研讨会于沣西新城召开,100多位各国大咖云集西咸,对沣西建设叹为观止。

而成熟海绵城市的运行,其背后,离不开科技树点满的“硬科技”系统。

在试点区域,有一套由在线监测、物联网、模型模拟、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交织成的“大数据+智慧海绵”监测评估管理体系,既能对海绵城市的修炼“进度”给出实时“分值”,也能对未来规划、施工提供全面的数据参考。

一位项目负责人透露,仅仅在22.5平方公里试点范围内,布置了110台物联网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控雨量、温度、湿度、风向,包括地下雨水管网流量信息。

用科学理念“管理”水,呵护了生态,也助长了一座科技之城。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与之配套并同步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新兴科技产业,将成为沣西新城最强力的“杀手锏”。

换句话说,城市的生态治水是途径、是策略,而其最终产生的价值,是“水”滋养出的内容。

在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的想象里,这片“试验地”未来,就应该像硅谷那样,成为一座未来之城:这里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业,它不输出水泥和钢铁,而是知识产权、理念、技术。

而科研实力,正是西安笑傲中国诸多准一线城市的资本。

04

十三朝帝都因水竭而衰落,如今,新西安能否因海绵城市“兴水”而重新崛起?

关于过去的10年,人们十分熟悉的是吴晓波那本著作《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而在未来10年,20年,水大鱼大的挑战与机遇仍然并存。特别对于西安来说,“水事”建设,冥冥中似是历史走完一个轮回。

西安,其实就像一座放大的沣西新城,其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三,所稀缺的,正是一个将其激活的环境。换句话说,海绵城市孕育出的富水之城、生态之城,正可以成为科技产业长成“大鱼”的“大水”。

就像刘宇斌所说:什么是好城市?只要人幸福。人幸福的标准是安居乐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是好的城市。

有好的城市,也便有了高精尖人才的驻留与汇聚,有了新兴产业的萌发与成长。

与此同时,中国向西开放的劲风不断加力,一座座经济高度发达、区域高度繁荣的西部城市,是中国扛起“一带一路”的需要。

正如四十年前,深圳、义乌无人在意;在改革开放下一个四十年中,当崇尚自然生态的文明价值与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需要,在西安这座城市重叠,其吸取上一代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弯道超车”,是大有机遇的。

就在最近,沣西新城又建成全国第一条机动车道全透水柔性结构沥青路面。简单说,就是雨水可以透过路面的多孔材料,渗入路基,回流到地下。这条道路同样铺设有温度、湿度传感器,可以形成一条监测道路情况的实时“大数据”。测试时,即使水流达到暴雨级别,这条道路竟仍能像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一般,将其化为无形。渗水蓄水,又能确保安全行驶,这正是海绵城市涵养科技,而科技反哺城市环境的生动体现。

变革时代,唯新不破。西安能否充分拓展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重现“水润长安”,进而光耀新丝路?抱定实干之风,彼岸不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