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民,字展堂,1879年12月出生於廣東番禺。他天資聰穎,十一二歲時,就已讀過《十三經》、《史記》等古籍,且“文俱斐然可觀”,22歲考中了舉人,次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日本加入了入中國同盟會,任《民報》主編,從此成爲孫中山主要助手之一。

孫中山逝世後,他主持編寫了《總理全集》。曾先後在南京臨時政府、中華革命黨、廣東非常大總統府及國民黨政府中擔任要職。但胡漢民不善於玩弄權術,正如李宗仁所言,胡漢民是“剛正不阿、有爲有守的君子”,然而,“胡氏器量亦極狹隘,常恃才傲物,言語尖刻,無大政治家的風度。當時黨內自元老以至普通黨員,沒有人對胡漢民不表示尊敬,然也沒有人覺得胡漢民足可爲國民黨一致歸心的領袖”。

之後,蔣介石大權獨攬,他極力拉攏胡漢民,胡漢民既有書生意氣,又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反共又反蔣。1931年2月26日,立法院長鬍漢民應蔣介石的邀請到陸海空總司令部“晚餐”,剛一抵達,馬上被一羣荷槍實彈的士兵押入會客室,兩天後的晚上,胡漢民才見到逮捕他的蔣介石,被軟禁在南京小湯山。此事舉國輿論頓時譁然,蔣介石在國難當頭之際不得不釋放。

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1935年6月,胡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12月,尚在法國的胡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爲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5月12日突發腦溢血病逝,享年57歲。爲紀念胡漢民的貢獻,國民政府於廣州市設立漢民路(今北京路)。在臺灣,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區亦有漢民路。

胡漢民的夫人是陳淑子,她是國民政府政要陳融之妹,他們是1902年結婚,曾隨夫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與胡漢民組織的黃花崗起義等。1908年生育有一個女兒,取名胡木蘭。胡漢民大殮在廣州舉行,之後陳淑子去了香港定居,1941年香港淪陷後,陳淑子從湛江去了重慶。1942年陳淑子在重慶因痢疾病逝。

女兒胡木蘭,自小跟隨胡漢民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曾經擔任過女子北伐隊長參加北伐之役而知名。大革命時期她曾留學蘇聯,在當時的民國婦女界有一定影響。在胡漢民晚年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曾被評爲民國“十大標準女人”。抗戰時,在香港與何香凝等人主持抗日婦女團體,從事婦女工作。1949年後長期居住香港,1968年遷往臺灣,1992年去世。

胡漢民養女胡綺霞,1929年生,先後就讀於香港嶺南小學、廣州國立第二僑民師範學校。解放前,被中共地下黨派到“廣州第二棉紡織廠”組織工運工作,解放後參與接管廣州第一棉紡織廠,後一直在該廠工作。1950年加入中共,後來因爲是胡漢民的女兒,成份不好,被停止黨籍,1953年被清除出黨,到1981年才恢復黨籍,1992年移居香港。

胡綺霞與胡木蘭母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