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成功摄制完成并热映。这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协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

这部电影迅速风靡全球,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九项大奖。

这部影片的内容讲述的是清朝末代皇帝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这部电影就是《末代皇帝》。

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皇帝——悲情溥仪(上)

影片的主人公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他一生三次登基称帝,又三次退位下野,从衔金含玉出生的人上人,到受人操纵的傀儡皇帝,再到劳动改造的阶下囚,最后成为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辛酸荣辱,五味杂陈。

溥仪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还要从被选为皇位继承人说起。

1908年11月13日,光绪皇帝病危,慈禧下懿旨,由醇亲王载沣长子、当时只有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溥仪第一次见到慈禧就是在这天晚上,接到懿旨的军机大臣把溥仪抬到宫里,带他先到中南海瀛台叩拜光绪皇帝,然后就把他抱到了慈禧那里。

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溥仪回忆这次会面时这样写道:“自己忽然陷入了许多陌生人之间,没有了嬷嬷,也没有了我习惯了的那间屋子,尤其可怕的是在一个阴森森的帏帐中,露出一张瘦削的老太婆的脸,丑得要命。据说我一看见慈禧这副病容,立刻号啕大哭,浑身哆嗦不止。慈禧看我哭了,叫人拿冰糖葫芦给我,不料我一把拿过来就摔到地下,连声哭喊着:要嬷嬷!要嬷嬷!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儿玩去吧!第二天下午光绪皇帝就驾崩了。第三天,慈禧也去世了。”

半个月后,也就是12月2日,宣统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就在这隆重的典礼上,上演了一场颇能引人深思的闹剧。

对一个三岁的孩童来说,登基大典,繁冗的仪式规矩,都是沉闷无趣的。当时文武百官行的是三跪九叩礼,磕起头来没完没了,而且12月天气比较冷。坐了几个小时后,小溥仪终于忍不住哭喊起来:“我不挨(待)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住小溥仪,哄着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文武百官窃窃私议:“王爷怎么可以说什么‘快完了’呢?”“说要回家是什么意思啊?”所有的议论者似乎都预感到了某种不祥之兆,人人垂头丧气。

也许真应了“快完了”之言,三年后溥仪的皇位就保不住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有18个省相继宣告独立。

袁世凯

面对这一严峻的局势,载沣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同时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将军政大权全部让给了袁世凯。

取得军政大权之后,袁世凯调动北洋新军,很快就把革命党镇压了下去。但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并未一举歼灭革命党,而是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跟革命党讨价还价议定出《清室优待条件》,回朝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隆裕

失去摄政王和皇族内阁,清朝掌控局面的就剩下小皇帝溥仪和太后隆裕这对孤儿寡母。老奸巨猾的袁世凯看准了隆裕的软弱,为了篡夺革命果实,他以重金买通隆裕宠信太监张兰德,借张兰德之口哄骗隆裕,劝其实行共和。

袁世凯授意张兰德对隆裕说:“照奴才看,共和也罢,君主也罢,老主子全是一样。讲君主,老主子管的事不过是用用宝;讲共和,太后也还是太后。不过这可得答应了那‘条件’。要是不应啊,革命党打到了北京,那就全完啦!”

经这么一吓,隆裕果然完全没了主张。没过多久,也就是1912年2月12日那天,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溥仪来到乾清宫,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她宣读了南通状元张謇起草的《退位诏书》。同日,民国政府公布《清室优待条件》,承诺保留清帝的尊号,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

就这样,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在孤儿寡母的哭声中走到了尽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