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至开元元年(713年)这8年间,先后发生过张柬之、李重俊、韦皇后、李隆基、太平公主等人策实施的数次比较大的政变,大唐中枢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在这期间统治阶层关心的是皇帝宝座而不是乾陵上那块无字的碑石,而待政局稳定,事隔多年再往那块碑石上刻字似乎已无必要了,于是那块巨大的碑石便成了千古之谜无字碑。韦皇后临朝称制后,李隆基便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策动御林军攻入玄武门,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上官婉儿)及其党羽,夺取了政权,是为“唐隆政变”。

武则天的无字碑的坐标位于古都西安市西北约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的唐代乾陵。乾陵初建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世寿56岁的唐高宗李治病逝在河南洛阳的真观殿后,于第二年即嗣圣元年(684年)奉安大葬于乾陵。公元705年11月,正式称帝15年,实际执掌国家大政50年之久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继位的其子唐中宗李显,将回归唐朝媳妇身份的她与唐高宗李治一起合葬于乾陵。天后与天皇合葬后,在乾陵朱雀门东侧为武则天竖立了高大的石碑,此碑与朱雀门西侧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所立的《述圣记碑》遥遥相对,其高度与《述圣记碑》相等,为6.3米,宽1.8米,厚1.3米,碑额雕刻8条螭首相交的图案,两侧为线雕龙纹。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唐高宗的《述圣记碑》上,镌刻着武则天亲自撰文、由唐中宗书写的洋洋洒洒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而在同样高大雄伟的武则天石碑上,当时却未镌刻一字。

“无字碑”虽未刻录任何文字,但形制、纹饰已表达或者远远超过了文字所能表达的更为深层的政治社会含义。

关于无字碑为何没有刻字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武则天自认为在位时功绩盖世,用文字难以表述,决不是一篇小小的碑文所能包容的,因此干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有人认为武则天自知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耻、罪孽深重,因而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刻,故而碑上只好空而不镌,留下一座无字碑。还有人认为武则天自知是一个大有争议的人物,身后必定褒贬不一,她之所以给自己立“无字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去评说。有人则指出是因为继位的唐中宗李显难以确定对武则天的称谓,不知在撰写碑文时是称她为母后为好还是称她皇帝为好,左右为难觉得称哪个也不妥,最后只好作罢,干脆不写碑文,留下一座空无文字的石碑。

武则天的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其后加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其实,除了上述可能性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武则天死后,一系列的政变,导致政局不稳定,造成后继者非常可能顾不上刻碑的事情。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并遭到软禁。武则天病逝后政局更加动荡,又接连发生多次大的政变,直至开元元年七月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政变政局才趋于稳定。

张柬之等人政变之后,武氏集团的一些核心人物尚在,张柬之等没有听从薛季昶的建议乘机杀掉武三思等人。随后武三思与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人形成政治联盟,“内行相事,反易国政”,对张柬之等明升暗降,封张柬之为汉阳郡王、崔玄暐为博陵郡王、敬晖为平阳郡王、桓彦范为扶阳郡王、袁恕己为南阳郡王,然后将其贬谪并进行迫害——敬晖赴任崖州(今海南岛)不久遇害,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彦范与袁恕己被中宗的使者赐死——与此同时,还驱逐直臣宋璟,排除正人于政治核心之外。昏庸、懦弱的中宗李显则完全受韦皇后与武三思所控制,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劣迹多多。神龙二年七月,立卫王李重俊为皇太子,韦皇后因李重俊不是自己所生,百般歧视侮辱,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亦仗势欺人,竟呼太子李重俊为“奴”。景龙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不甘心忍受屈辱并试图摆脱被废掉的危险,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军事政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中宗在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婕妤的胁迫下,下令御林军反击,杀死李多祚等将领。李重俊逃亡终南山,中途在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憩于林下为左右所杀”。

韦皇后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形成一个以韦皇后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李重俊政变失败后韦皇后等进一步操纵政局,韦皇后欲效法武则天当女皇但缺少武氏才干。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又靠卖官鬻爵大发其财,也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宗本人也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喜欢享乐,而与此同时,百姓民生凋敝,苦不堪言,譬如景龙三年关中饥荒严重缺粮米斗百钱,从山东(指崤山以东)、江淮用牛车向关中运谷,途中牛死十之八九。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鸩杀中宗,然后秘不发丧,矫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随后即皇帝位,史称少帝。韦皇后临朝称制,并用诸韦统率禁军,以便控制都城的政治局势。

韦皇后、安乐公主的行为,引起朝臣们的强烈不满。中宗遇毒暴崩这一事件又给了高宗、武则天的儿女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一派势力攻击韦皇后的最好时机,于是李旦的第三子临淄郡王李隆基带头发难,李隆基本人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早就暗自培置私人势力,掌握部分禁军。韦皇后临朝称制后,李隆基便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策动御林军攻入玄武门,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上官婉儿)及其党羽,夺取了政权,是为“唐隆政变”。政变之后,相王李旦成为皇帝,李隆基进封为平王。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唐睿宗李旦即位之后,因为平王李隆基有所谓“安定天下之功”,其长兄宋王李成器等又知趣谦让,于是李隆基成为皇太子。睿宗生性懦弱,但比较明智知进退,在多次政变中善于用恭俭退让避免灾祸,成为一个重要的平衡人物,这时他看到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两派势力都很强大便不偏不倚两边都试图倚靠。史载,每当宰相奏事,他便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尝与三郎议否”,宰相回答说已经与太平公主、太子商量过了,他才依例裁准。睿宗对“为天子元妹”的太平公主特别关照,“公主所欲上无不听”,太平公主由此权势很大,出现了“宰相七人,五出其门”、“宰相多出门庭,六军供其指挥”的局面。然而,太平公主势力的膨胀,又势必与不甘居人下的太子李隆基发生激烈的冲突。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七月,睿宗退位,八月,太子李隆基即皇帝位,即唐玄宗。太平公主本欲自己掌权,但因为侄子李隆基颇为能干,不易摆布,就暗中准备发动政变。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三日,太平公主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等人同谋计划四日以御林军发动政变,了解这一阴谋的玄宗在张说、郭元振及宦官高力士等人的策划下杀萧至忠等,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因忍不住饥困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其子薛崇行、薛崇敏及党羽数十人被杀,家财全部被抄没“凡三年不能尽”。

太平公主之死,结束了从705年乃至于626年玄武门之变以来,大唐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至开元元年(713年)这8年间,先后发生过张柬之、李重俊、韦皇后、李隆基、太平公主等人策实施的数次比较大的政变,大唐中枢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在这期间统治阶层关心的是皇帝宝座而不是乾陵上那块无字的碑石,而待政局稳定,事隔多年再往那块碑石上刻字似乎已无必要了,于是那块巨大的碑石便成了千古之谜无字碑。

也就是说,“无字之碑”或许本因“无暇立碑”,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与确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