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向上之路是否越走越窄

在得知自己報考的專業已經預錄取7名推免生後,正在緊張備考的大學生邵俐蓉內心有些“慌了”。

“機會又少了一分。”按照邵俐蓉之前多方打聽的信息,不少學校的招生人數是參考前一年實際錄取人數初步擬定的,推免人數的不斷增長就意味着統招名額進一步被壓縮擠佔。

事實上,在屢屢刷新人數紀錄的研究生報考大軍中,爲此苦惱的考生不止她一個。考研名校競爭日趨激烈,伴隨名校推免生比例“攀升”,有人更換了學校,更有人自暴自棄不再複習。各大高校的貼吧裏也不乏“太坑了”“壓力山大”“沒希望了”的說法。

由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同樣指出,“部分名校推免生源中,本科畢業於‘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生佔比較高,意味着普通高校學生通過推免進入名校的機會相對較低”。“接近八成考生認爲推免比例提升對於考生不公平”。

“我們的向上之路是否越走越窄?”在還未打響卻已硝煙瀰漫的考研戰場上,一些普通高校大學生充滿疑慮。

考不上好一本等於人生定局?

李濤(化名)是安徽一所民辦本科院校的大四學生,早在去年12月,他就給自己定下了報考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的目標。

在這個年輕小夥的自我認知中,家庭條件一般,又遭遇高考失利,“只有考研才能在今後的城市競爭中不掉隊”。

最近半年來,他每天早上4點半準時起牀,到自習室佔位背書、刷題,常常到晚上12點才結束一天的複習。困了,他就站在牆角背書,逼迫自己清醒一些;感到焦慮和沮喪,就告訴自己,準備考研的過程是人生蝶變之路。

這期間,也不斷有人提醒李濤,相對學校的層次,“目標太高了”“要考慮自己的上限和天賦”“就算筆試過了,還會存在‘本科歧視’等問題”。

每當這個時候,李濤都會反駁,“上限是騙人的,信念一定比天賦更重要”。

備考途中,邵俐蓉遇到了相似的問題——對自己第一學歷不自信。

邵俐蓉原本是一名專科生,抱着提升自己的想法,去年通過專升本考試後確定了考研的目標,報考專業也從專科時文祕學、本科時的漢語言換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哲學。

這樣的“多跨”考研無疑難度更大,但邵俐蓉願意挑戰自己,也安排了詳盡的複習計劃,可在前期選學校時,她還是不敢選的太高,“害怕不現實”。

邵俐蓉說,自己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在班級一直排在前列,但在選擇目標院校時,仍然會考慮這所學校的推免人數以及對於第一學歷的看重程度。即便經過多方斟酌找到了最符合自己的選項,但最近得到的有關推免的信息,又讓她覺得“心裏沒了底”。

“目標太高,害怕別人說你自不量力;目標太低,又會被人嘲諷不如不考。”一位正在準備第三次考研的湖南考生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在一些普通院校的考研圈子裏,正式報名前,報考院校或許都是“不能公開的祕密”。

現實真的如此殘酷嗎?來自甘肅慶陽一所地方院校的楊藍(化名)說出自己的經歷。

“2018屆考生,報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初試316分,排名靠前,複試筆試也是10多名,卻因爲面試和突然‘空降’的調劑生,錯失了讀研的機會。”楊藍說,自己或許就是別人口中的“炮灰”,走完流程,卻只能成了重點院校畢業生的“陪跑”。

從大二下學期開始,楊藍就準備考研,每天6點起牀前往圖書館,有時連午飯都是在圖書館門口吃泡麪。最難的高數刷了3輪,其他科目也在認真準備,離開圖書館時,光資料自己都分了兩三次才搬完。

與此同時,她還結合自己的專業,參加了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全國總決賽、第二屆“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斬獲了獎項。

楊藍根據老師和同學的建議幾度更換目標學校,從中科院到西交大再降到後來報考的國內某重點大學。但最終的結果仍然讓楊藍失望,甚至讓她覺得,“高考考不上一個好一本,人生就會成爲定局”。

來自西北師範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唐勇持有不同觀點。今年考研,他報考了老家的一所雙一流大學。

唐勇認爲,紮實複習就能多幾分把握,除此之外,做事踏實、執行能力強,對所學專業感興趣,並且能積極參與學校開設的實驗課程、實習實踐,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就具備競爭優勢,不必對考研抱有太多顧慮。

這份底氣,來源對自身努力的認可。唐勇說,剛進校門,自己就在實驗室找到了學習樂趣。與此同時,學校還安排大家在一些高校車間、企業進行實習,讓自己對所學專業瞭解更深,定下繼續深造的目標。

“動手比較早,準備比較久。”如今,唐勇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複習節奏,每天按進度看書、做題、做實驗,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他告訴記者,讀研的話,他希望可以從現在研究的電容器材料轉到自己更感興趣的金屬材料。

考研成敗不是唯一評價,多元之路可以越走越寬

“超過九成的招生單位認爲推免生的質量普遍高於統考生;超過六成招生單位認爲推免政策對考生來說比較公平。”《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給出的另一組數據,又與考生觀點大相徑庭。

“如果考研錄取方式過分依賴筆試成績,會導致考研變得‘應試化’,而推免作爲研究生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和國際接軌的一種研究生招生方式,側重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一貫表現和綜合素質,有助於研究生生源質量。”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問題所在。

他坦言,名校大多是研究型的,要爲博士選拔創新型人才,考研如果還是過去的應試,自然沒有競爭力。此外,推免比例的提高,會在一定程度上“擠佔”通過全國統一考試考研的名額,可能讓統一考研變得更難。

《2019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就顯示,上一年度,清華、北大、武大、浙大等高校突破半數推免大關。與此同時,“學校層次”成爲錄取重要因素。在北大、中山、華南理工2019年接收的推薦免試碩士生中,本科來自於“雙一流”建設高校的佔比分別高達94.8%、91%、87.24%。

“這反映出‘普通高校學生爲什麼而考’和‘重點院校研究生培養目標’之間存在偏差。”今年參加考研的心理學大四學生王宇(化名)對此做過分析。他認爲,偏差主要源於部分考生對於考研的錯誤認知,將原本的過渡學位強化成一個身份,將研究生等同成功人生。

“由於一些輿論過分強調‘考研’心理場,把就業形勢誇張化,就將普通院校裏一些本不必去考研的人裹挾到了這個環境之中。”王宇說,人數增多了,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統考生的質量。

此外,還存在一些高分低能的考生,包括部分推免生也是靠考前突擊、對標打靶獲取保研名額,這就導致“名校”在選拔人才更加青睞重點院校的本科生,相應地,普通高校學生的“名校”之路將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

這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觀察一致。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按照高等教育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應該進行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我國也於2014年推進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職業教育,但現實中,很多學校都想朝學術型大學發展,形成鼓勵學生考研的氛圍,造成本科生“就業難”和“考研熱”。

“曾有高校理工專業的老師反映,有的統招新生在大學期間根本沒做過實驗。一些學校也完全按照考研科目來進行大學教學,把大學學習變成了‘考研預備班’,學習的內容都是圍繞考研進行,非考研的科目被邊緣化。”熊丙奇說,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只是爲了考研而學習,實際上卻沒有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也不可能高質量完成研究生教育。

他認爲,普通院校學生要從中突圍,就要打破“唯學歷論”,以提高能力爲主導來規劃考研,但在當前學歷社會導向下,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和社會需求有所脫節,導致辦學和教學目標發生偏差,影響了學生的未來就業和長遠發展。

“要破題,就必須認識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社會必定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學生們不要再幻想提高學歷就能成爲高級人才,自己有真才實學和競爭能力纔是社會最看重的。”熊丙奇說。

長期負責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的安慶師範大學學生處處長夏建華同樣發現,近幾年普通高校學生報考名校的難度有所增加。爲此,他建議普通院校的學生可以走“迂迴”路線考研,不一定非要聚焦名校,可以先考相對容易考的學校。考上後,讓自己視野和思維水平上一個臺階,之後再做考博或其他選擇。

“專業功底非常紮實的學生,可以努力嘗試考名校。但前期基礎一般的學生,就要合理制定目標,‘跳一跳,摘桃子’。”夏建華說。

來自蘭州大學研究生院的一位老師則建議,考生要對自身學業水平和未來發展方向有較爲清晰的判斷,在報考中,結合個人的專業背景、自身優勢和學術興趣理性選擇報考學校和專業。作爲招生單位,蘭州大學會從多個方面考察考生的個人能力與專業素養。在學習能力之外,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科研經歷、交流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品德素養。

“希望考研的人是個體心理健康和宏觀社會心態健康的人,最終目標是成爲對美好生活和核心價值觀實踐的人。”甘肅省心理諮詢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心理學博士莫興邦建議,在即將到來的研究生考試面前,考生要提升自己學習自信,改變自己的認知,化忐忑爲動力,不爲環境所左右,不爲他人所幹擾,主宰自己的生命、生活、生態。

本報蘭州11月24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王豪 記者 王海涵 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