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戰後,因爲蘇聯的強勢崛起,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也藉機完成了獨立,成爲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當時的南斯拉夫在鐵托的領導下,採取與蘇聯不同的發展道路,國家逐漸實現了崛起,一度成爲中等發達國家。

歐洲地區向來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歐洲一衆國家也基本上以美國爲首,爲美國馬首是瞻。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東南歐地區的巴爾幹半島上,美國的大旗卻並不能暢通無阻。
因爲巴爾幹半島上廣泛分佈着南斯拉夫民族,他們與西斯拉夫和東斯拉夫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
歷史上,沙俄爲了向南打通通往地中海的通道,與英法以及奧斯曼帝國在該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而奧匈帝國也試圖打通連接亞得里亞海的通道,也加入了地區紛爭。
加上該地區民族成分複雜,戰略位置重要,內部勢力紛爭不斷,外部力量頻繁介入,所以,該地區一直有“歐洲火藥桶”之稱。
二戰後,因爲蘇聯的強勢崛起,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也藉機完成了獨立,成爲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
不過,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遊離於蘇聯和美國的陣營之外,有着幾乎完全獨立的外交環境。所以,南斯拉夫和我國的關係非常不錯。
當時的南斯拉夫在鐵托的領導下,採取與蘇聯不同的發展道路,國家逐漸實現了崛起,一度成爲中等發達國家。而當時南斯拉夫的軍事力量和工業體系都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南斯拉夫敢於和美蘇怒懟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卻很快就走向瞭解體。爲何一度十分強大的南斯拉夫會最終走向解體呢?
一、缺少主體民族
南斯拉夫的建立,是依託塞爾維亞爲基礎的。在南斯拉夫成立之初,塞爾維亞民族佔比一度超過了40%。
在當時,南斯拉夫內部的黑山人、馬其頓人、波斯尼亞人等都被認爲是塞爾維亞民族的分支。所以,在當時南斯拉夫內部以塞爾維亞民族爲主體,整個國家的凝聚力是非常好的。
但是因爲鐵托出身於克羅地亞,所以,他在國內採取了打壓塞爾維亞民族的政策,結果導致塞族人口大幅下降。南斯拉夫也成爲一個沒有主體民族的國家。
當一個國家缺少主體民族的時候,那麼,這個國家離分裂也就不遠了,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逃脫這個魔咒。
二、鐵托的離世
雖然在鐵托之前,在巴爾幹半島上就已經存在着南斯拉夫,但是在二戰之後,鐵托重新整合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幾個國家,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南斯拉夫。
在戰爭中,鐵托領導的游擊隊最終取得了勝利,並將之改爲國家軍隊。在部隊中,鐵托的威望非常巨大,再加上其領導了當地人民取得獨立,建立國家。
所以,在當時的南斯拉夫國內,鐵托的威望十分巨大,再加上國際上對鐵托個人的影響也是非常認可的。
所以,憑藉巨大的威望和能力,鐵托在當時能夠牢牢將國家凝聚在一起,把各種潛在的矛盾成功壓制住。而鐵托離世後,這種力量就消失了,各種矛盾先後浮出水面。
三、歐美的介入
南斯拉夫內部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雖然早就有了苗頭,但是其真正走向解體,還是在於蘇聯的解體。
因爲蘇聯面臨着最終的崩潰局面,南斯拉夫各加盟國也在1991年嘗試重新獲得獨立,其後,這種獨立的傾向在各國之間愈演愈烈。
而爲了控制巴爾幹半島,歐美勢力趁機藉助,挑撥南斯拉夫各國民族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南斯拉夫內部爆發了民族戰爭。
獨立後的國家中,有的逐漸向歐美靠攏,而有的則傾向於親近俄羅斯和我國,如親歐美的克羅地亞與親中俄的塞爾維亞就擁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