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壇明代壇牆遭刻畫,園方:將進一步推行黑名單制度

29日是天壇祈年殿修復後開放首日,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天壇公園內多處壇牆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刻畫,痕跡有新有舊,有人疑似連續刻字三年。

天壇公園管理員介紹,近日已對受損牆磚進行排查,將進一步推行黑名單制度。五一勞動節將至,園方將繼續實行實名預約等形式控制人流量,同時將加強監管。

天壇明代壇牆遭遇刻畫

因牆磚被刻字的照片在網絡上傳播,今日,壇牆邊多了不少人。有多位市民表示,平時到天壇公園散步、踢毽子,但平時並沒有注意到有人在壇牆刻字,今天在網上看到相關視頻後特意近距離地查看。

“我家就在天壇北門,從小就在這邊玩,看到牆磚被刻成這樣,挺心疼的。”有市民找到了網絡上廣爲流傳的一張照片拍攝處,磚牆上寫着兩個字,中間一個桃心,分別刻着2012年至2014年的三個日期。有人猜想,這應該是一對情侶名字的簡寫,從2012年12月到2013年6月,再到2014年7月兩個人在一起,連續在一塊磚上刻了三年。

從天壇內、外壇牆沿着邊一直走,每走幾步便會看到遊客刻畫在牆磚上的名字,“李會傑、宋建超、楊心明、張建華、李豔、郝洋洋……”。其間,夾雜着“我愛你、到此一遊、生日快樂”等字樣以及心形圖案,還有人將手機號碼刻在牆磚上。

遊客留下的刻字時間包含1958年4月20日、1977年6月5日、1980年8月16日、2009年1月等。新京報記者發現,牆磚上的刻字,大多是2010年之前刻的,2010年之後刻的較少。其中一些被刻畫的牆磚經歷長期風化,刻的字已經淡去看不清楚,但痕跡仍可見。

如今,部分壇牆已被護欄圍起,並在護欄上掛有醒目的金色提示牌,上書“保護古蹟、請勿刻畫的字樣。”在壇牆周邊,大多有草坪來阻攔遊客近距離接觸壇牆。

園區將進一步推行黑名單制度

新京報記者仔細觀察,看到被刻字的一面壇牆的牆磚上印有磚銘,都是嘉靖的年號以及燒製窯戶的名字。其中,清晰可辨的有嘉靖八年、嘉靖十七年燒製的磚,也就是說這些牆磚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90餘年前。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據天壇公園官方網站信息,天壇四周環築壇牆兩道,把全壇分爲內壇、外壇兩部分,其中成貞門東西兩側壇牆歷經歲月變遷,爲保留較好的明代老壇牆。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爲“世界文化遺產”。

今日下午,天壇公園工作人員針對上述情況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強烈譴責遊客破壞文物的行爲,今後將加強對此類行爲的打擊管理制度。此後,園區也將結合實名制進入景區的要求,進一步推行黑名單制度。一旦遊客被列入黑名單,將在五年內不能進入天壇遊玩。

此外,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園方將提升壇牆周邊硬件設施,加裝監控、護欄等,加強文物古建的保護力度。在加強巡查保護和宣傳的同時,提高公衆對文物和古蹟的保護意識。“也希望遊客在發現這些不良行爲後,能及時舉報。”

五一遊園需提前實名預約

新京報記者在現場也看到,有園區工作人員沿着壇牆巡查,看到有人貼着壇牆邊行走便會上前勸阻。一名工作人員稱,自壇牆刻字引發關注後,他們加大了監管巡查,並有工作人員對壇牆受損牆磚進行排查統計。

五一將至,新京報記者從天壇公園瞭解到,今日起,天壇公園恢復開放祈年殿院落、皇穹宇院落、圜丘3處景點(院內大殿、配殿等室內空間繼續保持關閉狀態),並實行實名預約購票、限流管理措施。如在園遊客量接近瞬時承載量的30%,公園將適時啓動限流措施,並與屬地部門聯動調控。

購買聯票或景點票的遊客預約成功後,需持本人身份證原件,按預約日期和時間段刷身份證進入景點參觀遊覽。此外,上述景點逢週一關閉(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進行文物、古建築的維護及保養。

天壇公園要求遊客入園時需配合檢測體溫,未佩戴口罩、體溫在37.3℃以上游客禁止入園。遊園時需全程佩戴口罩並與其他遊客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離,不扎堆、不聚集。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王亞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