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遊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他時隔20多年再度遊覽參觀黃鶴樓,“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黃鶴樓是武漢的地標之一,今天重新對外開放,意義很重大,證明疫情結束了。武漢市第六醫院大外科護士長餘燕子對《環球時報》表示,全國各地的支援力量、醫護人員、志願者爲武漢帶來很多幫助,讓武漢度過了這次疫情。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赴武漢特派記者 郭媛丹】29日,因疫情關閉98天的黃鶴樓重新開放,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重擊之後武漢重啓的一個縮影。各行各業的武漢居民對《環球時報》表示,生活逐步恢復,幫買幫送小哥的訂單量曲線下降,雖然表現不同,但大家都很喜歡這種常態化下的生活。

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 李昊/攝

與此前遊人如織的盛況相比,29日的黃鶴樓略有些冷清,有些門上貼着“疫情防控、暫不開放”的字樣。開放之後的黃鶴樓實施有限開放,對入園遊客進行限流,日接待最大遊客量5400人次;此外像白雲閣、落梅軒之類的全封閉區域暫不對外開放。

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 李昊/攝

還是有一些遊客聞訊而來,想要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一位遊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他時隔20多年再度遊覽參觀黃鶴樓,“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黃鶴樓是武漢的地標之一,今天重新對外開放,意義很重大,證明疫情結束了。”

當天上午,黃鶴樓邀請12位“戰疫者”代表一同敲響了景區內的千禧吉祥鍾 ,共九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具有極高、吉祥之意。12位戰役代表包括醫護人員、警察、環衛工人等各行各樣的代表,他們都是武漢的普通一員,在疫情期間堅持不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 李昊/攝

兩名醫護人員一起敲響了第一響鐘聲,主持人介紹“一願逝者安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急診科、重症醫學科的主任付守芝對《環球時報》表示,抗擊疫情是醫護人員戰鬥的過程,是醫護人員應擔負的天職。疫情暴發初期遇到防護物資不充分等各種各樣的困難,一些醫護人員一度有陰影和恐懼心理,但都克服了,戰勝了疫情。談及參加此次活動的感想,付守芝說,“我爲武漢拼過命,抗過疫,救了那麼多生死線上的患者,我自豪。”

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 李昊/攝

武漢市第六醫院大外科護士長餘燕子對《環球時報》表示,全國各地的支援力量、醫護人員、志願者爲武漢帶來很多幫助,讓武漢度過了這次疫情。“離去的人們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經驗,是以後應對類似傳染性疾病方面的經驗。”

餘燕子的最大感受是“生命無常,健康最重要”。她所在的醫院已經開始恢復門診,疫情期間一些慢性病的老年人和急需治療的老年患者都可以住院治療,“普通病人可以入院接受治療,病人們很開心。”

武漢市東西湖公安分局掃黑中隊刑警潭童參加工作10年,平時身處一線,常和危險爲伍。儘管如此,疫情爆發之初心裏是緊張的。“不管是新聞報道,還是周圍人的看法都對我造成了一點影響,當分局招募志願者進方艙醫院執行任務時心裏是有點緊張的。但作爲一名公安民警,一名黨員,在這種時候肯定要衝在前面。” 潭童現在已經恢復了工作常態,因爲疫情影響了工作進度,所以現在工作量更大,有時候加班要到晚上十點。

代表中有一名快遞小哥汪文勇,原本要回宜昌過年的他戲稱自己“沒跑出去”,於是疫情期間爲社區提供幫買幫送服務。“最多的一天能跑245單,那天從早上9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點。物資要爲每家每戶送上樓,放在家門口,敲門纔算完成一單。”汪文勇回憶,當時物資需求排序第一位的是口罩、酒精,但買不到;第二是糧食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現在汪文勇每天平均送單量100多,品種五花八門。他說雖然送單量下降,但還是更喜歡現在,那個時候在外面送貨幾乎看不到人,心裏瘮得慌。

環衛工人羅善善也是受邀代表,疫情期間他爲武漢方艙醫院武漢客廳掃了一個月廁所,高峯時每天抽10餘噸糞水。羅善善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時他和其他同事一起組成了突擊隊,自願報名參加方艙醫院的清潔工作。“大家都說我們很勇敢,我沒覺得自己有多麼勇敢,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黃鶴樓的開園儀式是疫情結束後羅善善參加的第一個羣體性活動,印在他腦子裏的場景是疫情期間在路上行駛,基本上看不到車,非常冷清。現在一切都回來了,生活變得和從前一樣,去單位食堂喫早餐,然後開始一天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