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人發現,天壇公園裏成貞門東西兩側的明代老壇牆在歷經600年風雨的同時,又遭受着遊客們亂塗亂劃的騷擾,甚至個別遊客連續三年在牆磚上刻下“到此一遊”。吳先生說,最近他去天壇遊玩的時候,在位於成貞門東側的老壇牆上看到不少遊人亂刻亂畫。在其中一塊牆磚上,左側刻着“司”“森”以及桃心等字樣和符號,右側則刻有三個時間點,2012年12月30日,2013年6月29日和2014年7月1日。

關於出門旅遊,似乎永遠都會和不文明行爲扯上關係。每年媒體都會大量曝光不文明的現象,但這些“刻字留名”的行爲總是可以在媒體上看到。這些遊客也知道這種行爲極不可取,但就是改不了習慣,總覺得到一個景區不刻字留名的話,就感覺沒出門一樣。

所到之處必留名,從歷史上來看,似乎自古有之。李白行遍名山大川,留了自己的足跡;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凡爲官處總有牆上留詩;魯迅先生遲到的次數多了,在三味書屋裏的課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有人從心理學上分析,認爲“刻字留名”是一種存在感的滿足,和朋友圈刷存在感差不多。

分析刻字的原因不是爲“刻字留名”者進行開脫,這種做法只是一種低級趣味,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文化,而且水平多數較差,對於歷史名跡是永久性的創傷,對於旅遊景區也是不和諧的景象。不管是歷史傳統也好,是人性也罷,都不是“刻字留名”的理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