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燒製需經歷層層難關,才能展現在世人面前,鳳凰涅槃重生,建盞也需烈火焚燒,才能造就一方美物,這個過程可謂是困難重重。建盞所需的胚體材料,採用的是含鐵量高的胎土,這種胎土在拉胚時期容易變形開裂,燒製是還容易氣泡;建盞釉層流動性大,高溫厚釉,缺陷難以客服,會使釉下滴,形成滴釉;建盞的燒製溫度也難以把控,溫度過高會產生氣泡變形,溫度過低,斑紋就會減少。建盞製作難度大,燒成幾率低,上天賜予的珍品。

一、坯的制約

建盞的坯體材料是採用一些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製,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縮大,耐火度也不高。用這種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盞,在乾燥階段就很容易變型或開裂。而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泡劑,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坯體耐火度,還易使坯體起泡,實際上這種坯泥只適宜製陶。

由於建盞斑紋須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形成,坯體在這種條件下,極易產生變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盞坯中含有粗顆粒石英,雖然對克服這些缺陷有幫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顆粒凸起的毛病。

如果採用氧化鐵含量較低的粘土,或採用瓷土加氧化鐵製坯,雖可提高耐火度,但燒出的釉面斑紋效果不佳。這表明坯體的化學和礦物組成對釉面斑紋有重大影響。南宋時期福建其它窯口兔毫效果不好,與坯鐵含量低有直接關係。

中外陶藝家爲解決建盞坯體材料耗盡精力。西班牙陶藝家杜阿爾多·庫尼先生研究建窯黑瓷四十多年,他給筆者來信中寫到:“我們所有研究建窯技術的人,都在一個問題上卡了殼,那就是我們所掌握的原料其耐火性能都達不到宋代陶工燒製出精美的建盞珍品所必需的極其困難的條件——極高的燒成溫度和最大的還原氣氛的要求。”筆者研究建盞工藝二十餘年,的確就在福建也找不到滿意的泥料,坯體原料難以確定。

其實,宋代人也沒能很好地解決建盞坯的問題,成山的廢品給窯匠帶來的心裏創痛是巨大且無奈的。現代有些人避開黑坯,使用白坯,斑紋效果與宋代差距太大。宋代建盞中有些坯的外觀呈褐色,是由於後期氧化所致,坯體內部還是黑的。

二、釉的制約

建盞釉層厚且流動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紋。釉層太薄,釉不黑,釉薄處呈醬色。再則,釉層薄,兔毫斑紋短,不流暢。油滴(即鷓鴣斑)斑點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條件。

但是,高溫厚釉給建盞帶來的缺陷是很難克服的。一是釉厚乾燥收縮大,易使釉層開裂,與坯粘不緊,燒時易縮釉或脫釉。二是建盞在1300℃高溫燒成,此時釉粘度降低,流動性增大,使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下不均,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

就兔毫來說,兔毫的斑紋好比水中的魚草,在水淺處魚草會被頂出水面,在水深處就沉在水中。所以兔毫斑紋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並突出釉面,在下部較稀疏,沉在釉中,似隱似現(圖1)。斑紋的浮沉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紋的形態和色彩都有所不同。

斑紋形態和色彩的變化,從審美角度看似是好事,但實際變化的結果很難令人滿意。往往是上部斑紋過密,下部斑紋過稀或無斑紋。或者是碗上部斑紋都變灰色了,下部斑紋還不能析出(圖2)。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記載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爲上”,指得是銀色的兔毫,從上到下,流暢通達的爲上品。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1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2

釉流動性大給建盞帶來的另一劫難是,只要釉層過厚,或燒成溫度過高,或燒成時間過長,釉就流下粘底。現代其它結晶釉流動性也大,但燒花瓶釉粘底可以打磨掉,不會報廢。建盞器形碗外下部露胎,從技術上就是給下垂的釉留些空間。若下垂的釉恰到好處聚成滴珠狀(圖3),就有欲墜非墜之玄妙美感。建盞特徵是:碗口幾乎沒有釉遮蓋,釉色不黑又很乾澀,碗外靠底足處有一圈明顯的聚釉。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3

建盞釉的配方也難以確定,因爲四個制瓷因素對斑紋效果的影響很大。而窯中各處溫度與氣氛有差別,導致配方很難適應,使製作者耗費大量精力也難適從。就是現代每窯僅燒數件作品,配方也要經常變,因爲坯變或其它因素些許改變,配方要跟着變。所以最難且最貴的配方其實是難穩定的配方。

三、溫度的制約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範圍窄。

如上所述,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而燒華北油滴因溫度低(約1240℃),用黑坯就不成問題,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現象,更不易流下粘底。

因爲釉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降低。

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所以建窯鼎盛時期許多黑釉盞是燒兔毫、油滴、曜變時溫度過低或還原過頭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燒製的。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4

如果窯溫過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蓋,也就成了褐色,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種釉色,來源很複雜,要根椐跡象具體分析。如褐色釉,當黑釉釉層薄,或建盞釉過燒,或還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鐵含量低,都可能出現。

對於曜變,至今還沒有公認的仿品問世。從曜變斑紋的形態與分佈狀況,筆者推測,其形成機理是高溫氣泡機理。華北油滴相對屬於低溫氣泡機理。(建窯油滴屬浮萍機理)。

從華北油滴的燒成機理可知,華北油滴的燒成溫度範圍較窄,窯溫過高,斑點就散開,窯溫過低,氣泡又難破滅。而且華北油滴受器型影響較大,就是在器形凹處,氣泡不易破滅,燒後經常會留下泡痕。

從現存的三件曜變傳世品看,碗外斑點極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狀,氣泡較早破滅,由於曜變在高溫燒成,由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很容易散開,在還原氣氛作用下,三價鐵迅速轉化爲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紋消失。從曜變碗內的斑點也可看出斑紋消失的速度很快(圖5)。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5

有些斑點較清晰,有些斑點較模糊,有些部位就沒有斑點。所以曜變斑紋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奼紫嫣紅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續時間很短,如果這個動態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跡象就保留下來,否則就成了黑釉盞。曜變斑點周圍的光暈,正是二價鐵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爲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變色現象。

由上可知,判斷真假曜變,只要從斑紋的分佈狀態分析,就不難辨別。

四、還原氣氛的制約

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要在還原氣氛下形成,在氧化氣氛下釉面少有斑紋。這說明構成斑紋的物質需要在還原條件下產生。但建盞釉屬於鐵繫結晶釉,結晶的物質是鐵氧化物,氧化鐵中有二價鐵和三價鐵,還原使三價鐵變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結晶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和色彩。

建盞釉與其它結晶釉(包括鐵紅釉)在燒成方面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構成斑紋的物質不穩定。普通結晶釉晶體物質在析晶時穩定存在。即使是華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點,斑點的大小和分佈與氣氛無關。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6

建盞中褐色斑紋相對銀色好燒,因爲形成褐色斑紋的物質以三價鐵爲主,雖然燒成前期需要還原來控制斑紋的形態,但後期在控制斑紋色彩時可轉氧化,氧化氣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紋形態與色彩較穩定。

銀色斑紋燒的難度要大的多,因爲在燒成後期仍需還原,此時若三價鐵過高,斑紋就呈灰色,灰色斑紋表面有髒物感(圖7),還不如褐色(圖7,8)美觀。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7

建盞燒製不易 需要歷經多重艱難險阻

圖8

若二價鐵過高,斑紋就隱去,甚至消失。所以燒銀色斑紋,不僅色彩很不穩定,同時會危及斑紋的形態,影響到斑紋的大小、厚薄、邊界、清晰度、沉浮、鏡面與否等諸多問題。特別是銀藍色的斑紋,更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所以建盞中銀色斑紋大都不如褐色斑紋清晰,斑紋邊界較模糊,斑紋表面常有毛刺感。

由此可知,銀色斑紋受還原氣氛嚴重製約。曜變斑紋比銀色斑紋難度更大的原因在於其形態在燒成前期就易散開消失,形之難存,更何況色。猶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通過上述四個制瓷因素的討論,可以知道各種不同斑紋的建盞的燒製難度。這是由建盞的坯釉性質(內因)和火的變化條件(外因)決定的。在陶瓷燒製時,哪怕能減少一個因素制約,難度就減少很多。在土與火交融的過程中,使建盞毀壞的因素很多,也就是變數很多。越難燒的釉色變數越多,任何一個變數沒有掌握好,造成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小缺陷,而是致命的。

這是建盞在燒製方面一個鮮爲人知的特點。就拿銀色斑紋來講,即使坯、釉、窯溫都掌握很好,它還陷於斑紋變灰或斑紋消失這種一落千丈的險境中,不成功則夭折。好燒的釉色,這種落差就小,即使達不到優良,還會合格,外行人甚至看不出差別,良莠難分。

所以,建盞中一件優秀的褐色兔毫盞都不多見,是因爲它同時受到除氣氛外其它三個制瓷因素的嚴重製約,它的燒製難度比華北油滴大,而華北油滴的難度又比鐵紅釉大,鐵紅金圈的“金”字用的不妥,金圈沒有金屬感,其實是黃圈。

由上可知,一件優秀的建盞是在大量的廢品的基礎上產生的。筆者估計,沒有起泡變型或脫釉或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盞所佔比率不到百分之一,優秀的(沒有明顯缺陷且斑紋流暢通達)褐兔毫佔比率不到千分之一,優秀的銀兔毫佔比率不到萬分之一,而鷓鴣斑和曜變分別屬於十萬分和百萬分之一內的作品。高品位的建盞,爲數極少,我們從大量的實物和圖片中也不難看出這一點。

建盞技術重點在窯內,有些陶瓷技術重點在窯外,如繪畫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窯內技術不是靠手,而是靠土與火,難於操控。所以試驗週期長,見效慢,缺陷無法修復,生產成品率低,成本高。就是現代優秀的陶藝家,幾天時間也未必能燒出一件好作品。高品質的鷓鴣斑建盞,目前全世界每年僅有數十件作品產出。

建盞製作難度大,燒成幾率低,生產成本高這一重要特點是解釋建窯許多問題的基本依據,它蘊藏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窯最本質也是最豐富的內涵。舉例如下:

1、建窯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建盞珍品是在數千萬以上的建盞中通過比較挑選出來的少數優品,是在宋代狂熱鬥茶這個背景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過程中產生的。它們真正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陶瓷產物。曜變(圖3)是國際公認的天下第一名碗,另有幾件作品也被日本作爲國寶和重要文物收藏,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陶瓷藝術的瑰寶。惜曜變工藝長久以來至今無人能恢復。

2、建窯的性質

建窯只能是一個民辦性質窯,假如某一條龍窯由官辦專燒貢品,一則難以保證優品的數量,二則大量有缺陷的或斑紋平常的建盞難以處置,從實際考慮,由朝廷建設窯爐去燒製這種成功率極低的優品是不可能的,貢品只能從衆多民窯燒製的無數建盞中去挑選。

3、判斷珍品的依據

底足刻“供御”“進盞”是在入窯之前,燒後未必是優品,這類銘文不能作爲判斷珍品的充分條件。建盞碗口的金扣、銀扣也不能作爲評價品位的依據,因爲民窯衆多,誰都可以給自己的碗鑲金戴銀,而往往這些作品碗口有缺陷。所以珍品只能通過比較產生。

4、建盞器型

建盞器型小且簡單,正是因爲釉色難燒,條件要求太苛刻。反之,能燒大件作品的釉色就相對不難。

高難度的藝術,任何一位大師的能力都極其有限,一生中留下的佳作只可能是少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