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20年前,一首《七子之歌》撥動無數中華兒女心絃。20年後,熟悉的旋律再度於澳門大三巴牌坊前響起。

新一代澳門少年傳唱《七子之歌》

龍紫嵐,11歲,是澳門培正中學小學六年級學生,因演唱《七子之歌》被衆人所熟識,被譽爲新一代傳唱人。

“很開心能跟哥哥姐姐們一起唱響這首歌。每次唱到‘我要回來,母親’時,我的心情都很激動,因爲就像要回到母親的懷抱”,龍紫嵐日前在澳門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說。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正是這位11歲的小朋友,通過廣播向1999年澳門迴歸時演唱《七子之歌》的合唱團成員們發出邀請,纔有了一場跨越20年的重聚。當年的小學生,如今已是澳門各行各業的中堅,大家紛紛響應,與龍紫嵐等小朋友一起重新唱響經典。

傳唱二十載的《七子之歌》,歌詞源於著名詩人聞一多創作的《七子之歌》組詩第一篇。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把澳門、香港、臺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的七個孩子,傾訴他們受盡列強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願望,後經廣東作曲家李海鷹譜曲,成爲迎接澳門迴歸的“主題曲”。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她是如何被選拔出來的?

“當時在選拔當中,澳門有很多學校都有學生去參加,嵐嵐就是在琴棋書畫當中,她是表現最全面的。我覺得這個小朋友的聲音很甜美,而且在她的眼神當中,我覺得是有故事的,在舞臺颱風中,她又是最獨特的。”龍紫嵐的音樂老師說。

龍紫嵐表示,當時老師說要找一些去唱《七子之歌》的,自己就錄了視頻,沒想到一個星期就被選中了。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後來被江蘇衛視的導演發現,就被邀請去參加了他們的跨年晚會。

“因爲有四十多個同學跟我一起唱《七子之歌》,所以我不緊張。當時因爲是冬天,所以就覺得很冷,當我走上臺的時候,我就看見我爸爸跟我打招呼,然後他在幫我打氣。”龍紫嵐說。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龍紫嵐的爸爸表示,2018年9月1日開始,嵐嵐就去了北京一個月,爲了準備相關的活動。

“一個小小的女孩子,從早上到晚上,睡幾個小時,去完成一些她不知道意義比她瞭解的意義更大的事情的時候,一個女孩子有的是一顆堅強的心。”龍紫嵐的爸爸說。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我小時候就聽過容韻琳姐姐演唱的版本,覺得特別好,沒想到自己能成爲傳唱人”,龍紫嵐已在2019年江蘇衛視跨年晚會、《開學第一課》等多個節目演唱《七子之歌》,贏得多方讚譽。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她的普通話是怎樣煉成的?

“20年過去了,澳門小朋友的普通話更標準了”,微博相關視頻下的這條評論引發很多共鳴。“因爲我喜歡看《熊出沒》啊”,龍紫嵐受訪時調皮回應,看動畫片讓她普通話說得更好了。

“實際上,澳門迴歸以後開始推廣普通話,新一代澳門人的普通話水平有了長足提高”,澳門培正中學校長高錦輝介紹說,學校每週都有普通話課,大多學生都會說粵語、普通話、英語,有些還選修了葡萄牙語。

迴歸時演唱《七子之歌》的容韻琳也是培正中學的學生,高錦輝還記得當年陪她去大三巴錄影的情景,“容韻琳的口音,正是當時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講普通話的樣子。當年的小姑娘已經結婚,生活平靜。學校也鼓勵學生們參加這種活動,對擴大視野、培養家國情懷,都有正面影響。”

迴歸後,兩地的來往更加便利、交往日益密切。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她的願望,如此美好

“我經常參加一些比賽,古琴、畫畫和舞蹈,都拿過了獎,我也有自己的微博,有時候會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龍紫嵐表示。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小小年紀的龍紫嵐已去過廣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多個內地城市,還曾用零花錢買了幾十雙球鞋捐給貴州山區的小朋友。

“希望能帶她多走走看看,瞭解內地的發展,與更多同齡人交朋友”,龍紫嵐的媽媽梁劍丹告訴記者,看到很多內地同胞在微博上鼓勵女兒,覺得很開心。通過參加各種大型活動,孩子成長也非常快,變得更加從容。

談到未來規劃,龍紫嵐說:“長大了想當個藝術家”。

11歲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看《熊出沒》練普通話

祝福有夢想的小朋友!

加油!

延伸閱讀:

淚目!“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七子之歌合唱團20年後重聚

2019年10月28日報道:二十年前,澳門迴歸,大三巴牌坊前一羣小朋友唱起《七子之歌》,感動了無數人。今年是澳門迴歸20週年,當年合唱團的成員們重聚大三巴牌坊前,一開唱瞬間淚奔!

《七子之歌》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詩人在作品裏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的澳門、香港、臺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讓他們來傾訴“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

其中《七子之歌·澳門》被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改編選作主題曲,由於該片的巨大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被選做澳門迴歸主題曲。

作曲家流着淚

寫完《七子之歌》

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播放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片中第一次唱響了這首主題歌。總導演李凱在一次翻閱聞一多詩集的時候,發現了《七子之歌》,並決定將其作爲《澳門歲月》的主題曲。他說:“這首詩,最合適。詩人對澳門的呼喚,正是編導在《澳門歲月》中所要宣泄的情緒,共鳴之處就是中華民族祈盼統一,祈盼澳門迴歸祖國的主旋律。”

攝製組找過不少人爲這首詩譜曲,但都不滿意。最終找到了廣東音樂人李海鷹。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着淚完成了曲子。於是,便有了今天這首傳唱二十餘載的《七子之歌—澳門》。

1999年12月20日,在《義勇軍進行曲》鏗鏘有力的旋律中,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一首《七子之歌》,響徹大江南北。

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三百名小朋友童聲合唱,至今仍然流傳爲經典。

一聲呼喚

20年前的合唱團員再聚首

迴歸之後,《七子之歌》並沒有被澳門人民淡忘。澳門迴歸二十週年之際,新的歌曲傳唱人龍紫嵐小朋友,在廣播當中向當年“迴歸合唱團”的成員們發出邀請——重聚大三巴,再度唱響當年的“赤子之心”。

當年的合唱團員,職業經理人戴小璇找到當年合照發到羣裏,發現大家竟然都還留着這張照片。當年的小學生,如今奮鬥在澳門的各行各業,而當年的《七子之歌》在他們心中從未走遠。

劇作老師鄧柏嘉來了,餐飲店主李海龍來了,科技公司員工梁志權來了,藝術家郭家駿來了,圖書管理員李文靜和工人徐永鴻也來了……當年的小夥伴們,又重新齊聚在大三巴牌坊前。

“二十年過去了,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在做些什麼,只要收到呼喚,我都會站出來,再唱一次這首歌。”

歌聲再度唱響,每一聲“母親”都不減當年的熱忱與激情。

一首《七子之歌》

見證澳門二十年變遷

一首《七子之歌》,見證的不只是在外漂泊數百年的“遊子”回到祖國懷抱,還見證了澳門二十年來“滄海變桑田”的巨大變遷。

今日的澳門,珠港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今日的澳門,酒店客房的數量從9469間增長到38809間;

2018年,澳門經濟總量4403億澳門元,爲1999年的8.5倍;

今日的澳門,人均GDP達8.3萬美元,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澳門迴歸祖國20年,改變的是城市的面貌,不變的是澳門對於祖國的熱愛。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裏,澳門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