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喬治”(Lonesome George)是2012年死亡的、世界上已知的最後一隻平塔島象龜(Pinta Island tortoise)。最新一份對它的基因研究,幫助研究者們確定了好幾種其它食草動物沒有的長壽、免疫及抗癌基因。

“孤獨喬治”助人類揭長壽基因奧祕

究者們把“孤獨喬治”和另一種來自塞舌爾(Seychelles)的阿爾達布拉(Aldabra)巨龜的整個基因組測序後,把它們與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和其它爬行動物的基因組做比較,以查找與老化相關的基因。研究發現

份由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西班牙的奧維耶多大學(University of Oviedo)、加拉帕戈斯保護協會(Galapagos Conservancy)和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服務局(Galapagos National Park Service)共同完成的研究發現,烏龜身上與控制能量、修復DNA、抑制腫瘤,以及抗炎症相關的基因拷貝數量,多於其它動物。

比如,多數哺乳動物身上只有一份與免疫相關的PRF1基因,而兩種烏龜的基因組裏都有多達12份拷貝。一般來說,擁有多份基因拷貝使得這些基因的功能更強、更有效。

“孤獨喬治”身上6條與長壽相關基因有着獨特的變形,增強了基因的完整性和鹼基切除修復機制,並可抗雙鏈斷裂的發生。這意味着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恐怕對這種大型烏龜不起作用。

“孤獨喬治”的染色體端粒很長,延長了細胞分裂間隔。另外,它獨特的基因變形使得細胞間通信機制更佳、細胞骨架更堅實、線粒體更抗氧化。

研究發現,這些關鍵的長壽基因變形與已知最長壽的齧齒類動物裸鼴鼠所具有的基因變形是相同的。比如,在人類和齧齒動物身上都有的與長壽相關的IGF1R基因的一個變形,可能就是讓烏龜長壽的基因之一。

關於平塔島象龜

“獨喬治”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羣島的加拉帕戈斯象龜的11個亞種之一。

《自然》雜誌以前的文章介紹說,巨型烏龜曾經遍佈地球各處,後來逐漸減少,集中生活在多個島嶼上,它們基本沒有什麼天敵。隨着人類的足跡進入這些島嶼,帶進了老鼠、貓這些動物,烏龜數量繼續減少,有的種類甚至滅絕。

這份新研究顯示,由於平塔島象龜繁殖的緩慢和基因庫的有限,這種大烏龜的數量在過去100萬年裏一直呈減少趨勢。即便如此,人類仍是導致這種烏龜徹底滅絕的主要因素。

加拉帕戈斯保護協會的資料顯示,平塔島象龜是19世紀捕鯨船和海豹獵人航海途中的美味。到了20世紀初,平塔島上的大烏龜已所剩無幾。除了烏龜被獵捕之外,島上基本沒有遭到其它的人類活動污染,直到一組漁民向島上運去了3只羊,希望它們足夠繁殖,爲他們航行途中提供鮮美的肉食。

到了1970年,島上已有4萬隻羊。它們喫光了植被,打破了島上的自然生態平衡。1971年,美國一名動物學家在荒瘠的平塔島上發現了一隻烏龜,把它帶回烏龜保護中心圈養起來。它就是“孤獨喬治”。在那裏它度過了餘生,直到2012年死亡時約100歲。這個品種的烏龜一般能活到150歲。

雖然平塔象龜的滅絕很可惜,但它的DNA得以保存了下來,幫助人類不斷探索長壽的祕訣。

這份研究月初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