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話又說回來,隋唐時代官話的口音,其實還是較大程度地保留了“華夏正音“,所以南北對話,雖然有問題,但認真講,差別還不大(尤其和後來的北方話相比而言)。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南越國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統一語言,那就是以秦趙語言,即中原華夏正音爲基礎、夾雜一部分越人土語的南越語。

粵語,究竟是以古漢語爲本?還是以古越語爲本?這是本篇司馬要和各位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點,當下的普通話不是古漢語,而是以金元明清四代北京話爲基準的北方話,其中包含了大量蒙元、旗人的語音,真正的華夏古音(即長安、洛陽這一帶的傳統漢語),是不多的。

其次我們要講,粵語確實有古越人語言的因素,但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是,古越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甚至不存在一門統一的語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這裏是很普遍的現象。所謂越人,單是粗線條的劃分,就有"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六種,細分下去,更有數百種部族之多,沒有統一的君王,更沒有統一的語言與文字。

也就是說,不存在一門古越語,作爲古粵語的主體。
既然如此,古粵語的最早主體是什麼呢?只能是秦語,也就是秦都咸陽的語言。不論你原本來自何處,跟隨大部隊來到了嶺南,你和其他人的交流,只能是秦語。
當然隨後就發生了變化,因爲秦朝滅亡了,秦的南海郡尉趙佗封閉了邊關,在嶺南建立了一個南越國,全盛之際,這個國家的疆域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以及福建和越南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這個南越國的語言,也就是當下粵語以及越南語的最早構成。
那麼南越國的官方語言是什麼呢?國王趙佗會說秦語,但他更會說自己的家鄉語,即趙國的語言(今河北南部當時流行的語言,屬於中原華夏正音)。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南越國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統一語言,那就是以秦趙語言,即中原華夏正音爲基礎、夾雜一部分越人土語的南越語。

那麼這個時候的南越語,是不是已經和中原人出現巨大隔閡了呢?答案是沒有。因爲《史記》說,漢朝的大臣陸賈來到南越,和南越國君的交流一點問題也沒有。陸賈是楚人,趙佗是趙人,爲什麼一點問題沒有呢?因爲他們說的都是當時的普通話,即華夏正音。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晉。隨着中原漢人的大批南下,以及留在北方的漢人的大批被害,以往那種華夏正音其實在整個黃河流域遭遇被“胡音”取代的命運。而南下的漢人,卻把大量的中原口音,帶到了江南、嶺南,對於吳語、粵語而言,無異於第二次的文化灌輸。

也就是說,到南北朝之際,嶺南的口音,已經與中原大不同了,但這並不是因爲嶺南話難懂,而是因爲中原的居民構成、語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鮮卑語一度成爲北方的主流,並一直影響到後世的隋唐,譬如說李淵家族就曾有一個鮮卑姓氏大野,以至於有人笑稱李唐真正的叫法其實是“大野唐”。

所以在隋唐的北方人看來,保留了“華夏正音”的南方人,已經有點比較難溝通了,尤其是嶺南人。但是話又說回來,隋唐時代官話的口音,其實還是較大程度地保留了“華夏正音“,所以南北對話,雖然有問題,但認真講,差別還不大(尤其和後來的北方話相比而言)。
這個,從唐詩可以看出來。網絡上曾流傳過《唐詩三百首》的中古漢語配音朗誦版,聽過配音的網友們便表示:“怎麼唐代人說話有點像粵語?”其實不難理解,因爲當時唐朝的長安普通話,確實更像粵語,而不是現在的陝西話。

那麼,巨大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爲什麼後來的北方人會完全聽不懂南方話?這就是北宋的滅亡,女真人南下,在全境推廣女真版普通話,所以邱處機在這個時候說的不是華夏正音,而是女真版普通話了。
再往後呢?金和南宋都被元給滅了,元朝的普通話,就是蒙古話和北京當地的女真版普通話再加一點漢音組成的。
明朝那會,採用南京話做國語,後來遷都北京,國語依舊。所以明朝的北京話,其實是以南京話爲主體,加一些元朝的普通話。
到了清朝,北京話便是國語了,滿人的東北話成了主體,南京話和元朝普通話,反而成了次要部分。

經過這樣漫長的歲月更替之後,依舊保持若干華夏正音的廣東人、福建人和江浙人,他們的話音,在北方人聽來,自然是很奇怪了。這個便是歷史的諷刺:數千年的風雨之後,中原人的後裔,已經聽不懂自己先輩曾經使用的語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