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播出,成了无数代人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才貌双绝的“林妹妹”,也成了众多观众心中难以忘却的白月光。

今天,是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的诞辰。当时的陈晓旭,不会知道,在二十多年后,她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仍然牵动无数人的心。

很多人说:“陈晓旭把林黛玉演活了。”

更多人说:“陈晓旭是我心中唯一承认的林妹妹。”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时光荏苒,红颜不再,但人们对陈晓旭的怀念、对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的关注丝毫不减。

那么,黛玉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我们怜爱至今?

1

怜爱她惊才绝艳

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小才貌双全。

10岁进大观园,就被王熙凤盛赞“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后出落得愈发水灵,令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黛玉酷爱读书,记得刘姥姥在参观黛玉住的潇湘馆时,看到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直以为是个哥儿的书房,一点不像小姐的绣房。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黛玉读过多少书?才进荣国府,她就说自己在读《四书》,后日日手不释卷。就是给刘姥姥起的绰号“母蝗虫”,也是从“春秋”中化用而来的。

黛玉有旷世诗才,在众姐妹中数一数二。

元妃省亲时,她替宝玉作了首《杏帘在望》,被不知情的元妃连连称赞;她教香菱写诗,有模有样。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就是葬花时脱口而出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都令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有一回,海棠社内写诗,出了题目后,大家都各自悄悄思索起来。唯有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鬟们欢笑,在大家写完后,才提笔一蹴而就,掷与众人。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一个“掷”字,将黛玉的自信彰显得淋漓尽致。

黛玉是世间少有的才女,心思灵巧、细腻,无论搁到哪个时代,都是芙蓉一般惊才绝艳的人物,无怪乎曹雪芹先生说她“堪怜咏絮才”。

2

怜爱她真实通透

有一次,薛姨妈送宫花给各个姑娘们,送花人绕来绕去,最后才送到黛玉这里。

黛玉得知给自己的宫花是最后两支,多了心,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其实黛玉明明可以故作高兴地接了,哪怕在心里埋怨,也不必摊到台面上,惹大家难堪。

但她偏不,心里不爽就说出来,不刻意奉承谁,也不怕得罪谁。

北静王送给宝玉一串珍贵无比的香串,宝玉转手欲送黛玉,讨她欢心。搁了旁人,见是王爷的稀罕物件,只怕早感恩戴德地收了,黛玉却不要。

不要便不要吧,婉言谢绝也行,她偏不:“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湘云和宝钗都曾劝过宝玉考取功名,为官为宰,令宝玉无比厌烦:“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独独林黛玉从未劝他去立身扬名,更没说过那些“混账话”,故而宝玉深敬黛玉。

黛玉真实、坦荡,把喜怒哀乐都摊在阳光下,纵使为人所不喜,也依旧我行我素,不改本心。

她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她活得太通透,知世故却不世故。

3

怜爱她恩怨分明

自从薛宝钗来到贾府,“钗黛”便成了丫头婆子们眼中的讨论对象。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感情上,她们之间有“金玉良缘”的矛盾冲突;容貌才情上,二人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但为人处事上,宝钗却不知胜了黛玉多少倍,搞得黛玉总觉得宝钗少了点真实。

因此,黛玉每每拿了宝钗的话柄,总不免阴阳怪气,冷嘲热讽一番。

一次行酒令,黛玉不经意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被宝钗抓了小辫子。原来,该词出自《西厢记》,对她们这种大家闺秀来说算不上正经书。

宝钗留了心,私下“拷问”黛玉,劝道:“看书要看正经的,被那种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宝钗的坦诚令黛玉感动不已,她没有兄弟姐妹,从未有人这样教导过她。至此,黛玉便跟宝钗交了心:“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黛玉感激宝钗的提点,便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

她简单、真挚,真心待她好的人,她亦会拿真心回报。

世人都说黛玉心性高傲,不肯服软,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终究是恩怨分明,敢作敢当的。

4

怜爱她纯真痴情

在宝玉和黛玉身上,我看到了这世间最纯粹美好、却也最令人惋惜的爱情。

宝黛初见,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互诉衷肠,宝玉瞅了黛玉半天,说道:“你放心”。

黛玉怔住:“我有什么不放心的?”

宝玉:“你皆因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宝玉挨了打,在旁人面前只管吱哇乱叫,一见黛玉哭,却说:“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

弄丢了玉,宝玉神志不清,但听说要娶林妹妹,心神便一日好过一日。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文中有个情节,在我看来最是心酸:黛玉听说宝玉要娶宝钗,前来找他,二人一个疯疯癫癫,一个恍恍惚惚,只相互看着傻笑。

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

宝玉答:“我为林姑娘病了。”

记得宝黛二人有一次吵架,黛玉:“我回家去!”

宝玉:“我跟了你去。”

黛玉:“我死了呢?”

宝玉:“你死了,我做和尚!”

一语成谶。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只可惜有缘无份,情深不寿。

在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中,黛玉懂宝玉,更用一份通透、纯粹、痴情,给了他最纯粹的一段幻想。

5

怜爱她高洁决绝

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林黛玉心灰意冷,她的地位和现状,不足以帮她去争取什么,于是她一心求死。

那样破败的身子骨,愣是饭也不吃,被也不盖,衣也不填,只合着眼睛装睡。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宝玉大婚当日,黛玉心如死灰,烧了宝玉所赠的旧帕,焚稿了断痴情,那种决绝,令人无比揪心。

她的心里明明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

此后,黛玉再无留恋,泪尽而逝。

关于黛玉之死,众说纷纭,大家总觉得高鹗续写的这段情节,不够符合黛玉骄傲高洁的品性。

在众多解读黛玉之死的大家中,我更倾向刘心武“沉湖自尽”的说法。

以黛玉的性子,就是死,也必是壮烈诗意的,绝不该如此难堪。

孤冷凄清的中秋夜,微风袅袅,湖面映月,花魂一步一步,沉至湖底。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比葬花的情节来得更加诗情画意,才应了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黛玉一生清高孤傲,冷艳决绝,自尊要强,不肯将就。

留不住的东西,便狠心舍却。

特别赞同三毛的一段话:“说起不负,当然想到红楼梦,黛玉不讨贾府众人喜欢,无非是她坚持为了自己的心而活,不肯做人周全——倒不一定是不会,宝钗从来不提心字,廉洁寡欲,只恐人前人后失了照应,这颗心才叫真苦。人都说黛玉命薄,我却不如此看法,起码对于自己,她是不负的。”

是啊,对于自己,黛玉到底是不负的。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版)

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成长,她无依无靠,缺乏安全感,完全可以靠察言观色来讨人欢心,但她没有。

她想哭就哭,想笑便笑,活得真实而坦荡。

这世间,每个人本都天生棱角,却被生活的苦难打磨得光滑、柔软。

我们怜爱黛玉,向往黛玉,大抵是因为,人在生活的打压中,很容易懂变通、知世故,却极难坚守本心,活成棱角分明的林黛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