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禧、光绪乐意看到李鸿章四面楚歌。那么手握亚洲第一水师的李鸿章就是光绪和慈禧的威胁,和和珅一样,这样的外人不能放任,甲午海战就是一个好机会。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中日战争,早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经发生。而在晚清发生的桩桩件件事,都让我们捶胸顿足,倍感气愤。如果甲午海战没输,慈禧没那么无能,是不是就不会有抗日战争,洋务派成功了,是不是世界又是另一番样子?


慈禧可不是一般人,她可是一个实际掌权多年的老政客,并不是光绪那样的毛头小子。而且慈禧经历过太平天国、第二次中英战争、中法战争等等。可以说她十分清楚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如果军费不足,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很有可能直接被洋人掀翻。而此时上书要经费的不是别人,是她当时最能依仗的能人李鸿章。北洋水师在当时可被称为远东第一水师,可是面对李鸿章的要求,

为何慈禧宁愿修建无用的颐和园也不给李鸿章一分钱?

甲午战败并非所有人不高兴

很多人把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认为慈禧昏庸,只管自己不管别人。但是慈禧坐在龙椅上那么多年,怎么可能连这么点的道理都想不清楚?但是请注意,这个时期是十分特殊的,光绪亲征,全国上下都等着慈禧把权力交出来。但是慈禧能乖乖把龙椅交给光绪?所以她提出来一个要求:你给我把颐和园修好了,修完了我搬过去住,紫禁城归你。


好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光绪必须修好颐和园才能拿到真正的权力。可是问题就是,颐和园是个无底洞。本身的修建费用就已经很庞大,再加上修建颐和园的官员们贪污腐败成性,贪污的银子比实际工程支出高出十几倍。而慈禧能不知道?她当然知道,不过她就是不管。甚至可以怀疑,这些贪污都是她授意的。


好了,现在你是光绪,你怎么办?颐和园是个无底洞,户部的钱都扔进去也未必能修好。户部尚书因为不愿意给颐和园拨款,被慈禧炒了。于是光绪现在一门心思只希望修好颐和园,甭管花多少钱,搜刮多少民脂民膏。大臣们贪污就贪污,我拿到权力了一个个查办,国库不就回来了?于是第二个户部尚书就是光绪自己的老师翁同龢。

这话又回到了李鸿章身上,这个翁同龢跟李鸿章是死对头,巴不得李鸿章死。所以李鸿章更不可能拿到钱了,

翁同龢把钱全都拿去修颐和园了,北洋水师是一分钱也拿不到。

而李鸿章面对的是什么?日本的咄咄紧逼,慈禧跟光绪对自己的忌惮,北洋水师军饷缺口巨大……本来不跟日本打,或者有限的意思意思小打一下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实力,没想到慈禧跟光绪下了死命令必须决战。所以李鸿章输的一败涂地,签了《马关条约》,成为卖国贼。

慈禧、光绪乐意看到李鸿章四面楚歌

为何李鸿章四面楚歌?这就回到了大清朝的官场上。李鸿章是汉族大臣中的实力派,左宗棠死后,汉族大臣的大旗就他一个人扛着。又因为是汉人,所以慈禧跟光绪根本就不信任他。但是李鸿章能力强,北洋水师和淮军又很强,所以不得不倚靠他。对于慈禧跟光绪来说,李鸿章不能太弱,那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也不能太强,太强了就会造反。

这一点看到

赵匡胤

或者刘裕的起家史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柴荣死后,后周迎来了幼主,面对赵匡胤这样手握重兵的将领,新皇帝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得不依赖,但是存在又是威胁,最终迎来了陈桥兵变,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大宋江山。那么手握亚洲第一水师的李鸿章就是光绪和慈禧的威胁,和和珅一样,这样的外人不能放任,甲午海战就是一个好机会。

对慈禧来说,李鸿章不能太强,否则满清皇室就有危险,有可能朝代更替。而自己也不想交出权利,所以就修颐和园。而甲午海战?在慈禧看来,日本根本打不赢,因为在她看来,日本国力空虚,是打不过大清帝国的。所以李鸿章说日本正在扩充海军,强盛兵力,全都是李鸿章想要增长实力的一面之词,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

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对慈禧而言,李鸿章只有惨胜才是最好的。一来削减了汉族大臣的实力,二来自己的颐和园还能慢慢修,慢慢跟光绪耗着。而对于光绪呢?不花钱不打败仗就行,赶紧拿到权力是首要任务。而对于户部尚书翁同龢,李鸿章惨胜也好还是战败也罢,都可以。

这样自己的学生光绪帝就能顺利掌权,仇人李鸿章也能顺利倒台。

可惜的是,这场尔虞我诈的战争中,最后的受益者只有日本。因为掌权者都沉迷于权力游戏无法自拔,面对已经发展起来的日本,只有李鸿章看清楚了敌人的企图。奈何自己不被信任,四面楚歌。最后只能被迫成为卖国贼,签署了马关条约。慈禧赔了款,光绪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就这样,大清因为权力内斗,亲手把日本扶上了列强的位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