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後,共計三十餘萬的明朝野戰部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投降清朝,使八旗軍隊迅速擴張,成爲一支以青壯士兵爲主的強軍。八旗軍隊來到九龍寨之後,迅速適應了當地生活,並與當地人民同化,成爲了九龍寨一股強大的勢力。

在冷兵器時代,判斷一個國家強弱的標準,就是看其軍隊規模與作戰能力,即使一個國家經濟再發達,如果沒有實力過硬的軍隊作支撐,終究是一隻待宰的肥羊。自秦朝以來,王朝更迭屢見不鮮,正所謂“落後就要捱打”,清朝八旗軍隊能以極少的兵力橫掃中原、一統中國,其實力已經遠遠超過歷史上其他軍隊,也許只有秦軍和元軍可以與之一較高下。


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由最初的“四旗”發展而成,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於1601率先建立正黃、正藍、正紅、正白四種純色旗。萬曆43年,努爾哈赤爲了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首創“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雖然是努爾哈赤建立的,但是在八旗組織中,並不是只有滿族八旗,當初皇太極爲了加強對旗人的約束、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八旗軍營中有,除了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等常規隊伍,還有虎槍營、火器營、神機營等特殊隊伍。清朝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由於他們的重視,八旗軍隊的作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其實在滿清入關前,八旗軍隊僅有14萬人左右,明朝的軍隊人數至少數十萬。清兵之所以能在短期內迅速佔領中原,除了八旗軍隊驍勇善戰外,還有投降的明朝將領、明朝降軍和農民軍將領,包括吳三桂、李成棟等人。最後,共計三十餘萬的明朝野戰部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投降清朝,使八旗軍隊迅速擴張,成爲一支以青壯士兵爲主的強軍。


經過多年的錘鍊,八旗軍隊在之後的平定三藩、抵禦沙俄侵略等戰鬥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然而,正所謂“物極必反”,八旗軍隊在清朝後期已經開始偷奸耍滑、懶惰成性,曾經那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已經墮落成一堆朽木。八旗軍隊的腐敗,直接導致清廷的快速滅亡,在帝國列強的炮火之下,八旗軍隊也成了戰場上的活靶子。最後,隨着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八旗軍隊從此不知所蹤。


殘存的八旗軍隊爲了遠離戰爭漩渦,一直向南方撤離,直到九龍寨才安穩駐紮下來。當時的九龍寨屬於“三不管”地帶,聚集了各種三教九流人士,無論是殺人犯、毒販、還是各色逃犯,都可以在九龍寨安穩度日,大大小小的賭場、鬥狗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黑幫控制下的九龍寨,成爲了無法無天的另類“天堂”。


八旗軍隊來到九龍寨之後,迅速適應了當地生活,並與當地人民同化,成爲了九龍寨一股強大的勢力。直到1984年,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殘留在九龍寨的清兵在1987年被清理完畢,八旗軍隊自此退出歷史舞臺。當初混亂無比的九龍寨,也被拆除改建,成爲了現在的“九龍寨城公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