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岁月

一排排崭新的书架,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图书,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坐在原木色的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看书,室内还有几位大嫂带着孩子也在挑选书籍,春日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在室内几盆郁郁葱葱的绿萝上,美好温馨的画面让我竟有点恍惚,思绪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些听书找书的岁月。

上学后便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书。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为我打开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里面有美丽的春天,会喝水的乌鸦,有江河湖泊,更有巍峨的长城和庄严的天安门、、、、

我被书中的世界深深吸引,课本已不能满足我的饥渴,走亲串门首要任务就是搜书。看到谁家有书,死皮赖脸地借到手。有一次,搜到隔壁奶奶家放鞋样子的《红岩》。书中鞋样很多,实在不好意思开口讨借。便每天放学后,急匆匆地跑去看书,回家时,我再小心翼翼地把抽出来的鞋样给放好。

为了那本书,我拒绝了伙伴们的玩耍,整整往那个奶奶家跑了二个星期。以至于隔壁奶奶见了奶奶打趣道:“你家小妮子可得看好了,不然会让人家用书给糊弄走的!”

那时,家里还没有收音机。常常去大喇叭的电线杆下,听刘兰芳的《杨家将》,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英勇忠义的杨家兄弟,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们让我如痴如醉。蹲着听评书的我成了胡同里的一景,很多年后,还被乡邻们津津乐道。

拥有的第一套小人书还是用包子换来的。那时,农村孩子最盼望秋后县城赶会。闲下来的大人带着孩子去会上吃一顿包子,四处逛逛购置点生活必需品。这种饱眼福又解馋的机会是我渴盼已久的,但我忍住没去,要求父亲给我买小人书。

父亲花七角钱给我买了一套《燕子李三》的小人书,我爱不释手,还带去学校显摆了很久,后来被同学们借阅翻看得有点残破,我心疼不已,遂将它们一页页粘好,存放在一个纸箱里。

初中时代课外书籍大多是传阅式的,谁有了书,往往全班轮流看。做题做得头昏脑胀时,偶尔忍不住偷看一下金庸的武侠小说提提神。也有看得忘形被老师逮住的时候,受到严厉训斥后,羞愧地把心思从快意恩仇的江湖转到枯燥的滑轮、杠杆上来。

上了中专后,功课不紧张了,学校周边有很多租书的小书店,常常去租书。为节省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一天看完一本是常事。虽然,校门口就有书店,但一二十元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还是不能负担的巨额费用,偶尔借买书之名去蹭书看,但去的次数多了,自己先怯了,只好隔几天换一个地方,我蹭书的足迹遍布那个城市大大小小的书店。

上班后微薄的工资还是不敢光顾书店,偶尔在旧书摊淘书。五元、十元的价格可以接受,可是架不住一回四五本频繁地买,后来见了旧书摊也不敢停下了。

和丈夫的姻缘也得益于书这个无形的红娘。从没想过要找个当兵的,更没想过要承受两地分居的日子。而木讷的老公用一箱书彻底征服了我。当兵的他爱买杂志,每本杂志都仔细地留存着,得知我爱看书,回部队后,他将《辽宁青年》、《演讲与口才》装了一大箱,邮寄给我。看到满满一箱子杂志,爱书的我如获至宝,对这个傻大兵的好感也逐日攀升。

一大箱子书读完,我便坚决地成了一名军嫂,如今,丈夫邮给我的那箱书我还仔细地收藏着,成为见证我们婚姻的美好信物。

二十多年来,我和丈夫先是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后又经努力奋斗在市里安了家,不惑之年的我们还赶上了国家放开二胎的末班车,一儿一女凑成了"好”字;我的工资已由二百多元涨到五千多,我成了书店的常客,仅给女儿购买的课外读物都有两大箱了,我也时常犒劳自己几本,家中一面墙的书架已塞得满满当当,再加上图书馆借的书,书桌上永远都堆着看不完的书。

更让人惊喜的是:党的文化惠民好政策吹遍乡村。一批批农家书屋相继建成,镇上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综合文化站,棋牌室,健身室,百姓剧场和图书室全部无偿向老百姓开放。

看着徜徉在书架中选书的大人和孩子,我感慨万千,再也不会有农村孩子像我一样蹲在电线杆底下了,我小时渴望的收音机孩子们都不屑一顾了,电脑、手机已家家户户普及,可以随时点播收看,也没人租书看了,电子屏幕上轻轻一点,就可免费借到自己心仪的图书。

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又何尝不是一本厚重的大书啊!她的悠久历史,她的改革创新,她的繁荣富强,她的开放包容,她的丰富内涵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瞩目,那些书中的流金岁月啊!让国人无限感慨和自豪,更让世界各国为之惊叹和解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