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當我們再一次審視中華民族曾經深重的苦難時,必須重提千千萬萬抗日英雄。


十四年抗戰,是他們,在最絕望的日子,奮力抵抗,絕不投降,撐起我們民族偉大的希望。他們,是民族的脊樑!


今天,庫叔就帶大家走近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的名字,我們都熟悉。可是他究竟怎樣悲壯而偉大,很多人卻不知。


文 | 張瑋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爲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歷史的溫度》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1936 年 2 月 20 日, 在白雪茫茫的東北三省林海雪原, 有一羣人,發出了這樣一個宣言:


全中國同胞們! 全東北一切抗日武裝軍隊同志們!


日本強盜帝國主義以“防共自治”爲藉口,奪我黃河以北五省,更以“日華提攜”欺世讕言,想要吞併我全中國,日本寇賊近來要加緊向和平的蘇聯國屢屢挑戰,同時又與意、德兩國勾結,作對抗英、美、法的大戰準備,把千萬同胞生命財產作爲大戰的犧牲品,完全變成亡國奴。


現在順着全國救國運動之轉移,使抗日軍隊組織越加鞏固與行動統一。將我各軍軍隊建制、名稱完全改組建制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三、四、五、六軍,以及抗日聯軍××游擊隊……


我們中國海內外同胞應一致團結起來,剷除窮兇極惡的寄生蟲、魔鬼日本強盜,我們從古今中外一切歷史事變以及最近阿比西利亞反抗意大利的侵略戰爭的例子來看,我們深信中國抗日救國,終究必能達到勝利。

 

楊靖宇領導的抗聯第一路軍警衛旅部分官兵

 

1936年,離東北三省淪陷已經過去了5年的時間。這片屬於中國的土地,已經被日本人冠上了“滿洲國”的僞號。


但是,讓日本人相當頭疼的是,有這麼一支中國部隊,哪怕在官方的東北軍撤離之後,依然沒有放棄過抵抗。日本人把這支部隊活動的地帶,稱爲“癌腫地帶”,把他們的領導者,稱爲“東邊道社會治安之癌”(東邊道,指東北東南部區域,面積大概相當於吉林和遼寧兩省的一半)。


這支部隊的領導者,就是我們要說的人,他叫楊靖宇。

 

2




楊靖宇,1905年2月13日出生,身高一米九三,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


但他其實不是東北人,他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的李灣村(今駐馬店市驛城區),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他的名字,原來也不叫“楊靖宇”,叫“馬尚德”。


1923 年,18歲的楊靖宇考入河南省立開封紡染工業學校(今河南工程學院),和很多當時的熱血青年一樣,他祕密參加了革命,並在192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楊靖宇最初的特長,其實並不是軍事指揮,而是發動農民運動。1927 年,受中共組織派遣,他回到老家確山縣發展農民運動,農民協會的會員在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了一萬多人。1927 年,楊靖宇領導了豫南農民起義,率領數萬農民武裝佔領確山縣城,打垮了北洋軍第八軍的一個旅。


1929 年,楊靖宇離開家鄉,受組織派遣,前往東北。一開始,楊靖宇化名“張貫一”,在撫順煤礦建立黨組織,隨後開始慢慢介入軍事領導工作中。


在這個過程中,楊靖宇的堅韌性格開始顯現:他曾被捕入獄 5次,受盡酷刑, 但沒有一次服過軟。


東北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落到了日本人手裏。但在整個事變中受命不放一槍的東北軍撤出後,卻依然湧現出不少有血性的漢子,以馬占山爲代表, 不願放棄抵抗。黑吉遼大地上活躍着不少正規軍、警察大隊和游擊隊,他們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


缺乏統一指揮的義勇軍,各自爲戰,再加上戰術單一,雖然一腔熱血,但很容易就被日本人各個擊破。到了1933年左右,東北抗日義勇軍基本已經化整爲零。


這個時候,中共中央決定,在東北建立黨領導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南滿游擊隊和海龍游擊隊爲基礎,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擔任師長兼政委的,正是楊靖宇。


在這個基礎上,1935年8月,中共滿洲省委決定,以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日聯合軍和游擊隊爲基礎,聯合其他抗日武裝,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任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


楊靖宇這個名字,開始成爲關東軍的一個噩夢。


3




在日本東京的“靖國神社”,供奉着一批牌位,叫“肉彈十勇士”。


“肉彈”在這裏的含義,與飲食無關,專被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用來比喻“自殺式衝鋒”。“肉彈十勇士”顧名思義,就是發動自殺式衝鋒的 10 個人。


按照日本方面當時的記載,包括東瀨軍曹在內的10名關東軍士兵,在一場追擊中國軍隊的途中被反包圍,絕望之際,他們衝入了對方陣地——嚴格地說,是“自殺”,但起不到任何“攻擊”的作用。


根據旅日作家薩蘇考證,當時圍殲東瀨他們的中國部隊,就是楊靖宇率領的部隊。


當時的東北抗聯,有“南楊北趙”的說法。“北趙”說的是另一位名將趙尚志,“南楊”說的就是楊靖宇—“楊靖宇”這個名字,是在1932年改的,因爲“靖宇”在朝鮮話裏有“驅除外敵”的意思。


趙尚志打仗的特點是又猛又狠,而楊靖宇的特點是靈活多變,尤其擅長游擊戰。面對強大的關東軍,抗聯一改之前“東北抗日義勇軍”以陣地戰爲主的打法,而是遵循了“敵進我退,敵亂我打”的游擊戰術,搞得關東軍和僞滿軍隊相當頭疼。


據當時日僞統計機關統計,僅1935年,東北抗聯就在東北三省各地發起大大小小戰鬥39105次,截至1940年,共發動大小戰鬥近7萬次。根據日本外務省發佈的統計數據,日本在東北共損失近27萬士兵,其中減去蘇聯方面宣佈殲滅的 8萬人,剩下的18萬,應該就是東北抗聯和其他抗日義勇軍的功勞。最巔峯時期的1941年,東北抗聯在東北三省牽制了76萬日軍(實事求是地說,日本人的另一大任務是防禦蘇聯)。


漸漸地,關東軍把矛頭集中指向了東北抗聯總指揮楊靖宇。楊靖宇當時讓關東軍恨到什麼地步,從日本當時的記錄可以看出來:從1938年開始,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集了6萬人的部隊和警察大隊,專門“剿殺”楊靖宇(東北抗聯巔峯時期不過3萬人),當時下達的命令是:看到抗聯和其他隊伍,其他放過,只打抗聯;看到抗聯隊伍裏有楊靖宇的隊伍,其他放過,只打楊靖宇的隊伍。


同時,關東軍開始檢討原來的作戰思路,做出三點改變:


第一,在抗聯出沒的地區,進行武裝屯田移民和保甲連坐,每二三百戶居民就用鐵絲網圈起來居住,設崗樓和巡警,老百姓進出不得攜帶多餘食物和衣物,斷絕抗聯和當地百姓的一切聯繫。


第二,只要發現抗聯隊伍,就緊緊咬住跟着打,一刻也不放鬆,逼迫抗聯隊伍不斷分兵突圍,越打越小。


第三,改變以前的濫殺政策,招降和優待抗聯的叛變分子。


事實證明,這三點都起到了作用,而最起作用的,就是第三點。


叛徒的殺傷力,永遠都是驚人的。


4




1938 年 7 月,楊靖宇麾下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叛變投敵。這是第一個“重要”叛徒。


程斌是楊靖宇的愛將,有“小楊靖宇”之稱,打起仗來又狠又準。關東軍抓了程斌的母親,脅迫他下山投降。


程斌最終選擇投降,但他不是一個人,而是拉了手下 115 個人,帶了大量的槍支彈藥,包括現金,下山投降。


僞通化省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爲程斌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宣佈成立“程斌警察大隊”,岸谷隆一郎還把自己的軍刀贈給了程斌。


程斌投敵後立的第一個“大功”,就是帶着日本人摧毀了蒙江縣(今靖宇縣) 境內70多個楊靖宇設立的密營。密營是抗聯存放糧食、布匹、藥品和槍械的祕密營地,在失去當地百姓的後勤支持後,密營是抗聯的生命補給線。


一夜之間,楊靖宇的隊伍陷入了彈盡糧絕的絕地。1939 年秋天,關東軍開始對楊靖宇部隊展開全面掃蕩,打先鋒的,就是岸谷隆一郎手下的10個僞警察大隊——包括程斌在內,10個僞大隊長,都是叛徒。


程斌對楊靖宇和東北抗聯的戰術和路線實在太熟悉了,他甚至只看地形就知道楊靖宇部隊接下來會轉移到哪裏去。在這個過程中,東北抗聯蒙受了巨大損失,減員嚴重。


1940年1月,楊靖宇的部隊彈盡糧絕,在零下20多度的冰雪環境下,他們開始用布包着腳在雪地裏前行,餓了只能啃樹皮。爲了解決部隊補給,楊靖宇命令大部隊北上突圍,自己帶着貼身的十幾個戰士,繼續與敵人周旋。


抗聯的密營


1月22日,第二個“重要”叛徒出現了。楊靖宇的警衛旅參謀丁守龍被僞通化省警察大隊捕獲,隨即變節,楊靖宇的隱蔽位置、兵力情況被日軍獲知。包圍圈大大縮小。


2 月1日,第三個“重要”叛徒出現了。楊靖宇警衛員張秀峯攜大量經費和一些絕密文件投敵。張秀峯是楊靖宇從小養大的,兩人情同父子。張秀峯的叛變大大出乎楊靖宇的意料。更關鍵的是,張秀峯透露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和意圖,致使日軍的包圍圈進一步縮小,幾乎已經可以精準定位到楊靖宇。


2月22日,楊靖宇碰上了漢奸,這一次的出賣,是致命的。


這一天的上午,孤身一人,已經5天5夜沒喫過東西的楊靖宇(他的兩個警衛員下山買糧時犧牲),在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裏,終於等到了4個砍柴的“村民”。其中的一個“村民”,是僞軍的排長,叫趙廷喜。


楊靖宇懇求他們,能否回去帶點食物和棉鞋回來,重金酬謝(楊靖宇身邊確實有不少現金,只是苦於買不到糧食)。


趙廷喜勸他:“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對投降的人不殺頭的。”


楊靖宇回答:“老鄉,我是中國人哪!不能做這樣的事。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中國就完了! ”


答應給楊靖宇弄點糧食的趙廷喜,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另一個漢奸李正新。因爲怕其他三個人先報告看到了楊靖宇,趙廷喜立刻把事情全盤說出。


2月23日下午3點左右,日軍趕到,包圍了楊靖宇最後的藏身處。

 

5




日本的《滿洲國警察外史》,以及僞滿時期的內部檔案《東邊道治安肅正工作》,都記錄了楊靖宇生命的最後時刻。


在離楊靖宇藏身處50米遠的時候,日軍指揮官西谷喜代人讓部隊停止前進。


西谷喜代人開始喊話:“君是楊司令否?”


整個南滿地區,無論日軍還是僞軍,都已經習慣稱楊靖宇爲“楊司令”,根本忘記直呼其名。


楊靖宇回答:“是的,我就是楊司令。”


西谷喜代人繼續喊話:“我們是通化的警察隊。在我們的部隊裏面,曾經是君之同志的,都歸順了。若是君能歸順,岸谷廳長必會熱切相迎。現在這個地方,要逃脫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着去死呢?考慮一下歸順可好?”


楊靖宇回話:“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願。很多部下都犧牲了, 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個人。雖臨難,但我的同志們在各地轉戰,你們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將抵抗到底,無須多說,開槍吧。”


槍聲大作。


楊靖宇手持雙槍,不斷射擊,在右臂被擊中後,左手持槍繼續還擊。


眼看生擒無望,西谷喜代人下令擊斃楊靖宇。一顆子彈隨即擊穿了楊靖宇的胸膛。射擊的人叫張奚若,是東北抗聯裏有名的機槍手,隨程斌一起投降,也曾是楊靖宇的愛將。


據說,楊靖宇在戰鬥中,背靠一棵樹,邊打還邊喊過一句話:“對面哪個是東北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


楊靖宇倒在雪地裏的時候,日本人還不相信自己真的射殺了大名鼎鼎的“楊司令”。在確認屍體是楊靖宇之後,按照當時日方的報道:“是楊啊,於是所有的討伐隊員都發出了男兒之泣。”


僞警察大隊展示楊將軍遺體,左邊兩個都是中國人。


日軍後來還殘忍地割下了楊靖宇的首級示衆。


如果說那幾名叛徒暗暗流出幾滴眼淚,倒也可能可信,但日本人是不會有心情流淚的,他們有的,只是好奇:究竟是什麼支撐着楊靖宇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裏存活那麼久?他是不是還有密營”?


日本人後來剖開了楊靖宇的胃。


他們失望了,楊靖宇的胃裏只有三樣東西:棉絮、稻草,還有樹皮。


長岸谷隆一郎感嘆:“雖爲敵人,睹其壯烈亦爲之感嘆,大大的英雄!”


在楊靖宇的遺物中,日本人除了手槍、子彈、懷錶這些東西以外,找到了一個特別的東西:口琴。日本人無法理解,在冰天雪地,飯都喫不飽,隨時可能送命的環境裏,楊靖宇爲什麼還要帶着一個口琴。



第一批在現場圍捕楊靖宇的那個大隊,程斌也在內,但無法確認是哪一個。


程斌之後一度逃脫制裁,在 1951 年被人檢舉身份,槍斃。


趙廷喜 1946 年被羣衆抓獲,槍斃於楊靖宇墳前。


但張奚若、張秀峯等人因爲種種原因(缺乏證據、追訴時效等),均逃過了制裁。


張奚若晚年堅決否認自己射殺了楊靖宇(其餘人都指認是他)。

 

據說在發現口琴的時候,隊伍中的叛徒,原抗聯一路軍參謀長安光勳忍不住痛哭失聲——楊靖宇以前每每在隊伍休息時,會拿出那個口琴,吹曲子給抗聯的戰士們聽。

 

6




1945年8月9日,在中蘇邊境上,150萬蘇軍如同潮水一般撲向了日本的關東軍,發起了總攻。


在百萬大軍中,有一支1000多人的部隊,以空降的方式,降落到了東北關東軍身後,實施突襲。


這支部隊都是中國人,他們就是當年被迫北上,且打且退,直到退入蘇聯境內的東北抗聯戰士。當年東北抗聯的老弟兄們,最終以這樣的方式,打回了自己的故鄉。


只是在雪花飛舞的白山黑水之間,再也聽不到熟悉的悠揚的口琴聲了。

 

7




關於抗戰中的國共,之前一直聽到過這樣的爭論:在抗日戰場上,國民黨軍隊一共犧牲了206位 將軍,而共產黨軍隊只犧牲了一位(左權,八路軍副總參謀長)。


如果只以犧牲將軍數來衡量抗日戰場上雙方的付出,顯然是不對的。


第一,國民黨軍隊的200多位將領裏,不少是在與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摩擦中戰死的,中共方面承認的抗戰犧牲的國民黨將領,只有100 多位。


第二,國民黨將領中,光追認的少將就有近60位,不少生前軍銜只是團長一級。而如果以這個標準算,中共抗戰期間犧牲的團以上幹部接近200個,連不少縣大隊長取得的戰績以及指揮的部隊,都已經超越了國民黨軍隊的團長甚至旅長。但1955年授銜時,只授銜健在的,對犧牲的同志,只是追認爲“烈士”。


第三,國民黨軍隊有完整的授銜體系,八路軍和新四軍接受國民黨領導,抗戰期間只有31人被授過銜,其他都沒給軍銜,怎麼統計呢?


按楊靖宇和趙尚志指揮的部隊數量,當時按序列就應該是國民黨中將級別,以他們艱苦取得的戰績和做出的犧牲,至少要追認二級上將以上級別,但我寫楊靖宇的時候,實在是不知道該寫他什麼軍銜,只能冠以“總指揮”。


沒有人給楊靖宇授過銜。


楊靖宇和他的東北抗聯,在漫天飛雪與日寇以命相搏的時候,應該也不會想到過自己到底是什麼軍銜。


最後,以一個日本人的故事作爲結尾。


還記得那個當時的僞通化省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嗎?因爲消滅了楊靖宇,他一路升遷,最後到了僞山西省副省長的位置。因爲楊靖宇,他對中國軍人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後來一直在做研究。


但是,1945 年到了,日本投降了。


在日本投降前夕,岸谷寫了一封遺書,用氰化鉀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然後剖腹自殺。這件事在日本引起震動。


據說,在遺書裏有這樣一句話:“天皇陛下發動這次侵華戰爭,或許是不合適的。中國有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


遺言真僞不可考,但道理是沒錯的:中國的軍人在這場持續了14年的捍衛自己民族生死存亡的搏命之戰中,前仆後繼,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戰鬥。


楊靖宇直到犧牲,也沒有被授過軍銜,但我們一直尊稱他爲“將軍”。


希望這樣的將軍,在過去、現在、將來,中國永遠不會只有一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