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隨着蝗蟲的遷徙,它們的羣體規模會越變越大,逐漸演變成了蝗災。雖然家禽以及自然界中的鳥類都是蝗蟲的天敵,但它們所能消滅的蝗蟲數量有限,不可能會完全阻止蝗災。

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時,東非多國出現了十分嚴重的蝗災,可謂是25年一遇。而嚴重一些的國家,例如,肯尼亞,這對於該國而言是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離開非洲之後,蝗蟲向着亞洲大陸飛行,巴基斯坦和印度也都遭到了蝗蟲大軍的入侵。

在此次蝗災中,蝗蟲的數量估計將近4000億隻,每平方公里聚集着4000萬隻。它們遮天蔽日,不斷四處遷徙,所到之處滿目瘡痍。龐大的蝗蟲羣體對農作物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每平方公里的蝗蟲每天喫掉的糧食可供3萬5千人食用。

根據科學家的預計,隨着蝗蟲的不斷繁殖,如果加以控制蝗蟲的數量,它們的數量將會呈現指數式增長,將可能會在今年6月份增加到上百萬億隻。到了那時,蝗蟲每天預計可以喫掉數以億計人的糧食。

在此次受到蝗蟲肆虐的幾個國家中,糧食減產不可避免,例如,印度的糧食減產幅度預計最高可達50%。蝗災來源地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估計東非有將近20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這給本來就有溫飽問題的非洲雪上加霜。

那麼,此次蝗災是否會導致全球性的缺糧呢?對我國會有什麼影響?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已經向全球發出警告,謹防蝗蟲肆虐的地區出現糧食危機。但要引發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目前來看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糧食危機的地方只會是局部的,那些被蝗災侵害的地區會出現糧食減產。

另一方面,我國受此次蝗災的影響應該很小。首先,我國西部綿延不斷的巨大山脈可以阻擋蝗蟲的飛越,那些地方條件惡劣,海拔又高,蝗蟲難以逾越。其次,我國的糧食儲備豐富,超過9成的糧食都是自給自足的,而且我們還大量進口糧食。

我國在治理蝗災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因爲我國在歷史上多次出現過蝗災,這曾經是最有威脅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很少出現了大規模的蝗災。

關於蝗災的治理,首先要了解蝗災是怎麼出現的。

一般而言,如果經過水澇之後,又出現旱災,就有可能出現蝗災。降雨過後,植物大量生長,這爲蝗蟲的繁殖奠定了基礎。當蝗蟲大規模繁殖之後,蝗蟲體內的血清素會讓它們生性大變,原先獨居的蝗蟲開始聚集在一起。

由於乾旱,蝗蟲很快會喫完當地的植物,並會遷徙到另一個地方。蝗蟲的繁殖週期很短,產於地下的蟲卵只要兩週多的時間就能孵化出來。因此,隨着蝗蟲的遷徙,它們的羣體規模會越變越大,逐漸演變成了蝗災。

雖然家禽以及自然界中的鳥類都是蝗蟲的天敵,但它們所能消滅的蝗蟲數量有限,不可能會完全阻止蝗災。真正有效的方法還是通過飛機噴灑農藥,這樣可以大規模殺滅蝗蟲。

目前,科學家還在研究蝗蟲羣聚拮抗劑,這種化學物質可以改變蝗蟲的生性,讓它們不會聚集到一起,也不會到處遷徙。另外,一些真菌生物農藥對蝗蟲的滅殺效力也非常高,這些也能用於治理蝗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