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在11月3日,發佈了“主城區實施單雙號限行措施”的新聞,從1140時至201833124時,長治主城區的機動車,有5個月要實行“單雙號”模式出行。這是近年來,長治最接近“一線城市”的一種生活方式了。

山西除了太原,其他地市有沒有這麼幹過?準確的說並不是沒有,像晉中、臨汾、運城等在污染嚴重期,也曾有過限行的措施,時間上從一週到幾個月都有。但這次長治“限行”引發的社會反應,還是超過許多人的預料。

解讀來說,有這麼三個層面的話題可以展開來討論:

一是在技術層面,長治限行的必要性在哪裏?這裏要看三個規模,即城市的建成區規模、人口、車輛保有量。這三個指標在長治分別是:60平方公里、56萬(另一信息源爲79.2萬)、44.7萬輛。這三個指標在山西來說,應該都在中等位置,因爲山西11地市除了太原,其他個頭都差不多,所以僅從這些數據,其實很難看出限行的數據分析之合理性。更多的,應是“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造成的,比如,長治車輛現在增長這麼快,政府有關部門在道路暢通、停車方面做的工作是否及時跟進?限行期間,公交車次是否能加大發車頻率,是否能像太原一樣免費乘坐?技術層面的問題很容易被轉移至政策層面。

在山西11個城市中,長治市民汽車保有量排第6位。

長治人均汽車保有量同樣排第6位。所以很難由此看出長治限行政策的必要性;起碼這項政策的“緊迫性”不是那麼凸顯。

第二個談的就是政策層面。長治的限行,更多是應對冬季傳統燃煤季的來臨,爲同步減輕對空氣的污染,而出臺的對汽車尾氣排放的一項政策管理。出臺這一政策,有對上對下兩個現實要求。對上是面臨國家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督查制度,長治也在首都空氣防治區範圍,自然“壓力山大”,尤其鄰市晉城,因爲環保問題,一年三上央視,長治難免膽戰心驚;對下則是保障城市大氣環境健康,市民健康的現實需要,畢竟霧霾的日子裏,大家生活在同一片穹頂之下。但政策層面的考量,同樣離不開技術層面的參與,如果沒有科學的數據分析判斷,做出的決策很難不讓市民質疑。如果僅僅是“城市管理”水平的落後,而把複雜的“內科手術”轉化成簡單粗暴的“外科手術”,民衆很難不質疑這是“懶政行爲”。

在第三個宣傳層面,長治這次限行政策的出臺,整體動作感覺比較僵硬,市民“被通知”“被執行”,市民缺乏參與感,也就在理解層面多了一些困惑。這個說到底,和老百姓沒啥關係,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往往羣衆早就過河了,幹部還假裝在那裏摸石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對此炮火更加猛烈,“坦率的說,我們的一些幹部,其素質已經遠低於一般國民素質了”,提出現在的問題“不是教育羣衆,而是教育幹部”。在這個層面,我覺得至少長治市政府應該有讓市民參與的機制。一是在出臺這項關切整個長治市民出行的大事,要全程邀請市民代表參與;二是長治市政府應該導入專業的“第三方機構”,由其在技術層面給出具有說服力和公信力的決策參考意見。

在今年最重要的《國發42號文》裏,國家層面對長治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加快資源型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促進城礦協調發展,推進產城融合。支持長治市創建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山西目前的態勢,處於近十幾年來最好的健康狀態,政治生態上由亂轉治,經濟上由疲轉興。在這樣的語境下,長治正當緊抓“國發42號文”和“中原城市羣實施方案”,爭先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奮力衝刺山西的副中心城市目標。

但城市的整體發展,既要同框國家、省的戰略部署要求,又要顧及市民的切身利益和感受,需要在決策上、行政上、管理上統籌兼顧,並行治理。提升管理水平,服務水平,不僅是長治,更是諸多山西地市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因爲問題的最實質處,是關係到“是種的地不行”?還是“犁地的牛不行”的結構型矛盾。診斷對“是誰不行”的根本性問題,纔好對症下藥。畢竟在老百姓那裏,從來只看療效!

[]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