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僅如此,李白在與杜甫分手幾月後,任懷念着兩人攜手同遊,同榻而眠,肆意狂放,縱情不羈的日子,寫下了“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李白一向善於化無形爲有形。李白歷經盛唐,杜甫輾轉晚唐,兩人年紀雖相差了十一歲,但這文壇二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對忘年交。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並稱“李杜”。他們的存在,撐起大半個唐朝文壇;他們的詩作,照亮了整個時代;他們的魅力,傾倒了整個華夏。李白歷經盛唐,杜甫輾轉晚唐,兩人年紀雖相差了十一歲,但這文壇二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對忘年交。
網絡上曾有一個問題:“有一段很重視的友誼,對方卻不看重是一個怎樣的體驗?”被網友大呼“太過分了”的熱門回答就是:杜甫寫十餘首詩贈李白,而李白卻只有寥寥幾首。這樣看來,李白與杜甫還真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啊!那麼,他們的感情到底真不真呢?這便要從兩人相遇,相識,相知的故事說起了。
天寶三年,李白在洛陽遇到了杜甫,各位一定認爲這一定是一段足以載入史冊的,堪比孔子與老子相遇的一場會面。事實上,在當時,李白是久負盛名,才華橫溢,冠絕古今的一代文豪,杜甫不過一籍籍無名之人。不過,李白有着天生的親和力,不以恃才傲物,這也是李杜一見如故,成爲至交的原因。李白愛喝酒,並與市井小民玩得其樂融融,用現代的話來說,李白真是十分親民了。
雖然兩人咖位相差極大,但阻礙不了思想的契合,從備受玄宗賞識的翰林供奉,到後來被“賜金放還”,李白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仕途無望下,他發出“行路難”的感慨,心中苦悶難當。杜甫的出現,無異於一道火光,慰藉了李白,他們喝酒吟詩、評古論今,好不暢快!這一次相伴非常愉快,兩人相約下次在梁宋會面。
同年秋,兩人如約而至,並遇到了邊塞詩人高適。三人暢談理想,盡情揮毫,抒發抱負,借古論今,知交甚篤。遊壯美名山,訪高潔名士,好不快意!美好時光易逝,於秋冬之際,二人再次無奈分離。
天寶四年,李白從任城趕去東魯與杜甫相見,再次交心。李白不因才氣倨傲示人,杜甫不因身份低微而奉承李白,短短一年,三次會面,影響一生,再無相見。此後,兩人歷經安史之亂,各自漂泊,於亂世艱難生存,餘生的陌路沒有讓兩人疏離,反而讓兩人的思念愈發傷懷,催生了許多感人肺腑的動情佳作。
我們熟知的是,杜甫在他有生之年,從未得意過,他的才華是在百年之後才遇伯樂,光焰萬丈的。在杜甫飢寒交迫,灰白慘淡的一生中,李白是他最盛大的光芒和最知心的慰藉。他爲李白寫下的詩歌,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同樣的,李白對杜甫的敬佩和思念也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把李白離別的傷感和情狀表現得動人心絃。
不僅如此,李白在與杜甫分手幾月後,任懷念着兩人攜手同遊,同榻而眠,肆意狂放,縱情不羈的日子,寫下了“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李白一向善於化無形爲有形。這次,他將自己的思念化作滔滔汶水,浩浩蕩蕩湧向你,讓它帶着我無盡的悲慼與傷懷去萬里之外尋你。這樣濃厚的懷念,不可謂不深情了。
會面三次銘記餘生,相隔萬里遙寄懷思。自君別後山高水長,魂兮夢兮不曾相忘。狂傲的李白,寫下深情的詩作,沉鬱的杜甫,吟唱綿長的詩句。這樣,又怎能不是真正的友情呢?真正的友情,從不因時光的流逝而轉淡,從不因距離的遙遠而疏離,從不因內斂的表達而失色。或許,有些感情,不用說出口,只要藏在心裏,待它靜靜沉澱就好。這段感情有多深沉,旁人無從知曉,但自有對方懷念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