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我们希望西北地区能越来越好,但是也很担心由于气候回暖对莫高窟造成的影响,毕竟它的建筑结构除了土就是木头,一旦因为气候潮湿,时间久了,一定会对它造成影响,真的希望这么珍贵的文物遗产在若干年以后仍然能保存完整,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屹立。其实,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气候的变暖和湿润,对于各方面发展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毕竟干旱的气候,对于环境或者是农作物的生长都是不利的,但是气候回暖对于敦煌莫高窟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此文物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敦煌,本意为“盛大”,这个词语足以彰显这里曾经显赫的过往,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历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甚至是欧洲的唯一通道。

尘封在历史中的莫高窟,被称为是沙漠中的艺术馆,是大部分旅游爱好者来敦煌的直接理由。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之地,这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虔诚的信仰,被很多游客誉为是一生一定要来一次的地方。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

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莫高窟之所以能保存上千年,完全是有赖自然的气候条件,因为敦煌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四季非常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也给我们这座屹立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据报道,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只要表现在冰川融水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方面,也因此,西北地区的干旱在逐年减轻。

由于植被的稳定增加,戈壁、沙漠的面积在慢慢减少,生态环境已经在渐渐的恢复。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改变的,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有科学家提出了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全球气候的变暖,促使水循环的加剧。

其实,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气候的变暖和湿润,对于各方面发展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毕竟干旱的气候,对于环境或者是农作物的生长都是不利的,但是气候回暖对于敦煌莫高窟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此文物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除了荒漠,大部分地方都是草原和森林,这片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和养殖,但是到了秦汉时期,因为战乱,也因为过度的砍伐,让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植被越来越少,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西北地区逐渐就变成了戈壁、荒漠,一眼望去,都是黄土。

虽然我们希望西北地区能越来越好,但是也很担心由于气候回暖对莫高窟造成的影响,毕竟它的建筑结构除了土就是木头,一旦因为气候潮湿,时间久了,一定会对它造成影响,真的希望这么珍贵的文物遗产在若干年以后仍然能保存完整,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屹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