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濱江院區會議室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有關情況。中國網 楊佳 攝影

中國網訊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臨牀專科能力建設和發展,在國家、省和各級醫療機構的層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二五”期間,國家財政累計投入60億元,支持了79個專業,314家醫院和1231個臨牀重點專科建設。實現了兩個全覆蓋,一個全覆蓋是地域全覆蓋,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設立了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二是專業全覆蓋,覆蓋了除預防保健科以外的全部二級診療科目。各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結合本地的特點和專科能力實際情況,開展省內專科能力建設,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建設兵團均設立省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省開展了縣級臨牀專科能力建設,實現了省、市、縣縱向全覆蓋。

2018年6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發佈會上介紹情況。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發佈會上介紹了湖北省在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方面的情況。她表示,湖北省建立了國家、省、市、院四個層次的重點專科建設體系,是我國家最早開展臨牀重點專科建設的省份。目前,湖北已經開展了省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610個,而其中縣級醫院就有300個。在醫療機構層面,各醫療機構以患者爲中心,圍繞着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的全過程,推動多學科協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麻醉、病理、影像等平臺專業,以及兒科、急診、康復等薄弱專業的快速發展。以病人爲中心的多學科診療模式不斷推進,多專業聯合攻關,跨專業融合創新已經成爲解決臨牀醫學難題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通過持續加大投入和建設,湖北以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爲核心的專科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湖北省,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死亡率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四年持續下降。湖北省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死亡率平均值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並且保持在較低的數值。應該說在醫療質量方面,無論是從國家層面、省級層面,還是從專業層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第二,關鍵醫療技術取得突破,在專科能力建設的帶動下,我國在一些重點疾病和關鍵領域實現了突破,產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開展的生育期宮頸癌保留生育的手術,在根治宮頸癌的同時保持生育功能。心血管外科領域,共開展新技術、新業務240餘項,申請專利180餘項,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外科診療團隊整合了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臨牀護理等建立了多學科診療團隊,不斷突破各種技術難題,在微創雜交技術治療重症先心病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區域間的醫療技術能力也更加平衡。2017年,湖北省縣域內就診率已經達到了91.43%,比2015年的84.9%提高了6.5個百分點,也顯著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而在技術能力方面,通過加強縣醫院的臨牀專科能力建設,以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設爲例,專科優質醫療資源得到了有序下沉。像目前二級醫院的腦卒中綠色通道的技術檢查設備以及提供24小時醫療服務能力等方面,與三級醫院的差距明顯縮小。50%以上的縣級醫院已經可以開展腦血管造影以及冠脈支架植入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診療技術,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在縣域內就能得到及時的診治,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殘疾率。

湖北省在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資源水平明顯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省級專科能力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許多值得學習的經驗。郭燕紅副局長希望,湖北經驗能夠在全國範圍內起到一個相互學習,實現共同進步的作用。

在新聞發佈會當日,一行記者參觀走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相關科室,採訪了院長及相關負責人,對於湖北省在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方面的工作和發展情況進行詳細瞭解。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王偉向記者介紹醫院發展情況。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貢獻“同濟智慧” 發出“同濟聲音”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後簡稱同濟醫院)院長王偉介紹說,同濟醫院踐行“嚴謹求實 開拓創新 一心赴救 精益求精”的同濟精神,以118年“患者需求至上 倡導協作醫療”的信念堅守,躋身全國頂級醫院前列。醫院立足30個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在臨牀重大疾病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讓人民羣衆擁有了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就醫獲得感。

一、創新驅動臨牀技術發展,向世界發出“同濟聲音”

着力打造手術治療基地和疑難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探索中國人疾病治療方案。陳孝平院士首次提出新的肝癌分類及安全切除大肝癌的理論,開創了“肝血流阻斷法”“肝臟雙懸吊術”“肝切除法”,控制肝臟手術出血,臨牀應用3萬多例,術後5年生存率提高到30%以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開創“劈離式原位輔助肝移植術”,爲割肝救子的感動中國人物“暴走媽媽”圓夢。

該院馬丁院士開創 “治療宮頸癌新輔助方案”,根治宮頸癌的同時保留婦女生育功能,幫助宮頸癌患者圓“媽媽夢”。該成果被寫入美洲國家癌症指南、歐洲婦科腫瘤診斷治療專家共識和中國婦科惡性腫瘤診治指南。

實體器官移植例數居全國三甲,腎移植例數全國首個突破6000例。規範開展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DCD),DCD腎移植例數連續三年全國第一。開創嬰兒雙供腎整塊移植的簡化術式,完成嬰幼兒供腎移植 117 例,受者最小6個月,生存效果良好。國內首個研製器官保存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有效延長了器官保存時間。器官移植系列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以生命支持爲依託的綜合救治方案”將成人暴發性心肌炎死亡率從70%以上降至5%以下。“成人暴發性心肌炎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填補了世界空白。

二、臨牀研究助力質量持續改進,爲攻克重大疾病貢獻“同濟智慧”

十年來,始終堅持打造微創、移植、急救、基因診斷、腫瘤等五大技術平臺,醫療質量與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國家婦產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推廣“宮頸癌防治工程項目”,建立我國宮頸疾病診治規範及早期防治措施;發現了中國人11個全新的宮頸癌遺傳易感變異位點,精準標記宮頸癌高危人羣;“分子剪輯”治療技術能逆轉癌變進程;自主知識產權抗癌新藥進入3期臨牀。兩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發現膠質細胞在缺血腦保護的“主角地位”,提出腦卒中治療三大新途徑,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闡明腦出血繼發性腦損傷的規律和機制,提出腦出血微創技術標準化診療體系,主持撰寫中國腦出血診療指南,已治療數千例患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第59屆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上發佈全球首個採用兩種CAR-T細胞序貫回輸治療難治復發B細胞血液腫瘤的臨牀研究成果,備受矚目。成功治癒國內外280多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三、以質控中心爲抓手,爲提質增效提供“同濟方案”

以20個省級質控中心爲依託,打造同質化質控體系。其中,產科質控中心致力母嬰健康,全省孕產婦死亡率降至歷史最低;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成效顯著,全省院感現患率、ICU院感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率大幅下降。

以信息化爲支撐,與省內47家基層醫院組建“湖北省胸痛醫生聯動隊”,實現了75%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基層醫院首診;建立65家基層醫院組成的放射科聯盟,24小時內完成遠程會診,“遠程教育”雲端平臺提供多維度的質控培訓;成立“中國肝膽胰專科聯盟”,讓病人足不出縣,就可接受遠程會診。

同濟醫院陳孝平院士向記者介紹情況。中國網 楊佳 攝影

“打破常規”引發爭議 最終開創了大肝癌外科治療的理論與實踐

在大肝癌外科治療中,陳孝平“打破常規”提出了新的肝癌分類及安全切除大肝癌理論。

以往認爲,肝癌的手術切除主要適用於早期的小於5釐米肝癌;對於大肝癌,只能先栓塞,腫瘤縮小後再行二期手術切除。基於上述觀點,引起了大肝癌能不能手術切除的議論。在外科臨牀實踐中,往往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認爲大肝癌手術切肝量大,肝組織手術剩餘少,易發生肝衰竭並導致死亡。而影像學和外科臨牀研究結果又表明:相同解剖範圍內的肝切除,腫瘤越小,切除的正常肝組織量越多;癌腫越大,切除的正常肝組織越少。而且大肝癌患者,無瘤側的肝組織代償性增大,病側肝組織由於腫瘤壓迫和破壞,有功能的肝組織殘存量很少。此時,患者主要依賴無腫瘤一側的肝組織維持肝臟功能。

陳孝平認爲從理論上講,大肝癌切除不一定發生肝功能衰竭。之後大量的手術證實,大肝癌是可以安全地實施肝切除手術。陳孝平將肝癌分成微小肝癌、小肝癌、大肝癌和巨大肝癌,打破大肝癌不能手術切除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腫瘤大小與切肝量多少並非正相關的理論。目前,手術切除治療大肝癌術後5年生存率由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

建立三種新的控制手術出血技術。一是控制入肝血流和下腔靜脈出血技術,即阻斷肝動脈和門靜脈,同時阻斷肝下下腔靜脈,此技術比日本人早14年,因此有人稱之爲 “陳氏肝血流阻斷法”。二是肝臟懸吊技術,解決了大肝癌手術出血難以控制的大難題。該技術已在全國推廣應用8024例,出血量下降26%,輸血比例平均減少40.7%,手術死亡率降至1%以下。三是新的解剖性肝切除術,即不解剖肝門,經肝實質直接結紮病側的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進行肝切除。左半肝切除約40%,肝左外葉切除80%以上病例適合應用此方法。

提出新的肝臟耐受缺血安全時限。過去認爲肝耐受缺血安全時限僅15-20分鐘,不利於完成複雜的肝切除術。經實驗和臨牀觀察,他提出術中肝血流阻斷時間必要時可延長至60分鐘;90%以上病例切肝過程可在此時間窗內完成。這一研究結果爲肝切除術的安全實施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肝臟外科領域,同濟醫院陳孝平院士被業內稱道的是打破了該領域5個手術禁區,在世界創立三項中國人的原創手術方式,這些方法很快在基層醫院得到推廣,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肝病手術治療水平。

手術中的陳孝平(中)。

“互聯網+遠程醫療” 讓基層百姓可共享聯盟成果

今年5月,在武漢召開的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第八屆學術研討會中,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教授倡議成立了“中國肝膽胰專科聯盟”。

陳孝平介紹,“國內許多專家向我建議,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以醫療技術、人才培養和數據信息爲紐帶,統籌全國的肝膽胰專科資源”,站在醫教研三個角度出發,陳孝平開始醞釀成立中國肝膽胰專科聯盟,“一是想解決邊遠地區羣衆看病的問題,二是提高基層醫生的業務水平,三是通過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他的想法得到了吳孟超、劉允怡、趙玉沛、王紅陽、張學敏、舒紅兵、王學浩、樊嘉、董家鴻、王福生和卞修武等11位兩院院士的贊成和支持,目前已有超過200家地市級大型醫院要求加盟。

聯盟成立後,將在肝膽胰醫療領域內規範行業標準,實現醫療質量的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管理;通過傳遞國內外新進展、新動態,實現信息互通互聯;促進資源共享與合理配置,建立全國的肝膽胰疾病大數據中心,提高我國肝膽胰專業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

對老百姓來說,看病將更加方便。聯盟將通過“互聯網+遠程醫療”、雙向轉診、檢查結果的共享等多種形式幫扶基層醫院,讓百姓不用東奔西跑,就可接受醫院大專家的會診。

同濟醫院馬丁院士向記者介紹情況。中國網 楊佳 攝影

爲患者保留做母親的權利 治理方案改寫國際指南

今年2月,42歲的監利患者又給馬丁院士寄來了感謝信,信中寫道,“沒想到切除了子宮,我還能做女人,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五年前因患宮頸癌切除子宮後,在馬院士的指導下,放棄同步放化療的國際標準方案,選擇單純化療,迴歸正常生活的她每年都不忘給馬院士寄信。

“成功的治療不僅僅是延長生命,更要保留患者的生活質量”。馬丁院士一直倡導爲宮頸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卵巢功能,保留女性做母親、做女人的權利。

目前,宮頸癌等婦科腫瘤國際診斷治療指南仍然將放療作爲術後治療的標準方法。我國仍是宮頸癌高發國家,通過多個大樣本人羣分析,馬丁教授團隊發現當前我國宮頸癌發病特徵與21世紀初的研究結果比較已發生變化:我國宮頸癌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農村與城市之間宮頸癌發病年齡及疾病轉歸的差異小;隨着國家在宮頸癌篩查力度的加大,適齡婦女對宮頸相關疾病知識認知率上升,83.9%的患者在早期得予診斷,通過手術等綜合治療手段,多數患者獲得較好療效。

隨着宮頸癌患者預後的改善, 患者對生活質量更爲關注。同濟醫院婦產科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宮頸癌防治工程項目”,在提高宮頸癌療效、改善患者預後的同時,提出儘可能爲宮頸癌患者保留卵巢功能、生育功能。馬丁院士帶領團隊,通過優化治療方案,在術前進行新輔助化療和術後聯合化療,患者不僅避免了不必要的放射損傷,近期和遠期療效均有明顯提高。

該治療方案從2002年開始全國推廣,在全國已有超過1萬例宮頸癌患者新輔助化療,其中1416例患者保留了卵巢,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通過5年生存率觀察評估顯示,保留卵巢是安全的。對年輕尚未生育的患者,通過術前新輔助化療,若宮頸癌竈完全消失,宮頸錐切無癌細胞,淋巴切除病理證實無轉移,就可以保留子宮和附件,保留患者做母親的權益。

通過努力,打破以放療作爲宮頸癌治療標準的國際指南,倡導最大限度保留病人生育和內分泌功能,讓宮頸癌不再“一刀切”。這種“新輔助治療”方案,已列入國內外宮頸癌診治指南和共識,包括中國婦科惡性腫瘤診治指南,美洲國家癌症指南和歐洲三大腫瘤學會共同編寫的婦科腫瘤診斷治療共識。

實驗中的馬丁院士。

研究成果爲世界貢獻宮頸癌治療“中國智慧”

2018年,在國際美國婦科腫瘤學年會上,馬丁教授團隊又首次對外公佈的一項中國宮頸癌多中心前瞻性臨牀研究結果。“用單純化療代替國際標準的同步放化療,療效不變,宮頸癌患者切除子宮後仍可保留卵巢功能。”

據瞭解,該研究是世界上首次針對早期宮頸癌廣泛子宮切除術後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以輔助化療對比目前國際標準的同步放化療進行的前瞻性的隨機、對照、非劣效研究,初步結果發現,宮頸癌患者切除子宮後仍有望保留卵巢功能。

“過去的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推薦大多是源自國外的臨牀研究,實際上亞洲纔是宮頸癌發病的最高地區,尤其中國的病例約佔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做宮頸癌的臨牀研究,中國是最有發言權也是最迫切的,中國人的病還是要靠中國專家來解決。”馬丁院士說。

經過六年多中心的研究,357例樣本實踐分析,初步結果發現,早期宮頸癌具有高危復發因素的患者在切除子宮後,採用“單純化療”的生存率與國際標準推薦的“同步放化療”相比一致,同時還避免了放療對患者生殖系統的損害,保存了卵巢功能,極大提升了女性生活質量。

目前,中國研究提供給國際指南的數據不到5%。2010年,馬丁院士倡導牽頭了中國中東南地區婦科腫瘤協作組(C-SEM GOG),致力於開展婦科腫瘤多中心臨牀研究。此次研究數據正是多中心協作的結果。馬丁院士談到,“這項研究對於宮頸癌患者意義重大,相信在全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我們希望把我們的治療方案作爲A級證據推到國際指南,讓全世界的患者受益,爲世界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同濟醫院血液內科周劍峯教授介紹情況。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與國際同步 CAR-T細胞免疫療法打通抗擊腫瘤“最後一公里”

一部《我不是藥神》引起了國人對天價藥的廣泛關注。與電影情節類似,去年在美國上市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細胞免疫療法,定價高達47.5萬美元。“按照美國的定價,絕大部分中國人用不起,慶幸的是,我們已經實現了這項技術。”同濟醫院血液內科周劍峯教授表示。

做最好的CAR-T是周劍峯一直的專業夢想。2013年,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美國已用於臨牀,當時在北京、上海等大的醫療中心也開始了實體腫瘤的治療試驗。“能夠出國看病的人總是少數,儘快實施能解決問題的醫療新技術是我們這個級別醫院、醫生應有的責任。”周劍峯嗅到了CAR-T的價值,他深知,雖然它並不能取代現有成熟的治療模式、包治百病,但是作爲腫瘤治療中獨特而重要的選擇之一,特別是針對復發難治、現有技術山窮水盡的患者,CAR-T很可能是絕處逢生的一株救命草。

2015年,該院血液內科團隊成功實施了華中地區首例CAR-T療法治療復發難治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隨後的兩三年,血液內科團隊又將CAR-T療法成功運用於復發難治的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至此,血液內科成功攻克血液系統三種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2015年,迪拜白女孩麥吉不幸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經歷了多次化療、骨髓移植復發後,絕望之際通過郵件聯絡上週劍峯教授,在同濟醫院接受了CAR-T治療後成功再次獲得完全緩解。如今周劍峯教授在朋友圈裏看到麥吉曬出的旅行照片,心裏也總是暖暖的。

2017年12月,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第59屆美國血液病學會(ASH)年會上,同濟醫院血液內科在大會現場公佈了全球首個採用兩種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細胞序貫回輸治療難治復發B細胞血液腫瘤的臨牀研究成果,備受矚目。

截止2018年6月,同濟醫院血液內科團隊已經成功運用國際最新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爲280多例復發難治的血液腫瘤病患解除了病痛。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瑞士、迪拜、印度、烏茲別克斯坦等多地的病人在同濟重獲新生。

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陳知水教授介紹情況,他身後牆上刻着器官捐獻者的名字。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國內唯一全器官移植技術的醫院 專利發明延長器官保存時間

從1977年中國器官移植的開始,到2010年開始提倡公民器官捐獻,我國的器官移植經歷了移植技術成熟、親屬捐獻興起和公民死亡後器官捐獻三次浪潮。同濟醫院作爲中國器官移植的發源地,在三次浪潮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引領作用。

目前,同濟醫院已經爲6000位腎病患者完成了腎移植手術,讓6000位病友重獲新生,位列全國第一;器官移植例數居全國三甲,DCD腎移植例數連續三年全國第一,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別達 94.9%、91.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肝腎聯合移植、胰腎聯合移植、肝腸聯合移植、腹部器官簇——肝胰十二指腸聯合移植在技術和應用上取得多項突破,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國內唯一完成世界所有器官移植技術的醫院。

在腎移植方面,同濟醫院改良了嬰兒雙供腎整塊移植的簡化術式,僅需行動脈與靜脈兩個血管端側吻合操作。既可以避免血液動力學紊亂,又保證了腎靜脈流出道的通暢,顯著降低了血管併發症風險。截止目前,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已完成 3 歲以下嬰幼兒供腎移植 117 例,其中供者最小年齡爲 1天,受者最小年齡爲6個月,手術成功率 93%,術後移植腎功能可早期恢復正常,生存效果良好。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展臨牀器官移植均採用進口的COLLINS(柯林斯)液,這種保存液保存移植物溫度爲攝氏1-4度,有效時間爲48小時,且價格不菲。同濟醫院經歷8年動物實驗研究研製的器官保存液1984年用於臨牀以來,效果證實優於進口液,保存溫度提高至8度,保存時間48小時存活率100%,72小時存活率66.7%。同濟醫院用這種命名爲WMO-I的保存液保存的腎臟,先後移植給89例病人,全部恢復正常功能。平均每個移植病人降低費用近萬元,更重要的是解決了供體遠距離運送難題。

近年來,器官移植研究所持續開發了WMO-II器官保存液,設計了WMO-II器官保存液的配方,完成了WMO-II保存液的標準化製備,實現了規模化產品製備;建立了Beagle犬腎移植模型,並採用WMO-II保存液對腎臟進行了冷缺血時間爲12小時到72小時的保存,在於HTK液爲照的實驗研究中,證實WMO-II液在腎臟功能恢復、細胞鈣超載和減少細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是國內首個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的保存液,有效延長了器官的保存時間。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鬍豫介紹情況。中國網 楊佳 攝影

攻堅克難發展精準醫療 臨牀導向的專利產品銷往全球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後簡稱協和醫院)是紮根漢口152年的老院名院,自1930年開展國內首創局麻胃造瘻手術,到50年代國際上首次闡明“日光性皮炎”發病機理,再到70年代國際首創“雙氧水心臟聲學造影法”,協和醫院始終以技術創新踐行“仁愛濟世”的誓言,創造了中國醫學發展史上諸多第一。近年來,在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協和醫院通過打造優勢學科羣,不斷傳承技術創新的優良傳統。目前,醫院已擁有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5個,省級質控中心15個,在疑難重症、精準醫療、轉化醫學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攻克以器官移植爲代表的疑難重症救治技術

該院在腦死亡心臟保護、邊緣供心、圍手術期機械輔助以及抗排斥等方面不斷突破,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特點的心臟移植“中國模式”。目前,供體冷缺血時間由常規4小時提高至6-8小時,爲患者搶救生命贏得寶貴的黃金時間。心臟移植範圍擴大至3個月至76歲,分別創造亞洲最小年齡、最低體重(4.25Kg)和全球最高齡(76歲)等紀錄。心臟移植術後5年生存率達到84%,高於71%的國際平均水平。心臟移植數連續四年全國第一。在引領技術進步的同時,作爲全省“大愛醫心”單位,醫院在各類慈善組織的支持下,近十年爲心臟疾病患者減免費用達3400餘萬元,使高精尖技術惠及更多貧困人羣。

二、引領以基因診療爲代表的精準醫學技術

精準醫學的含義就是要精確識別,找到基因、分子水平的發病機理,針對基因分子靶點實施精準打擊、精確治療。以血栓性病爲例,我院基於中國人羣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遺傳學特點及危險因素研究,首次提出中國人羣靜脈血栓(VTE)的3種常見基因變異,並創建血栓病早期分子診斷體系,分子診斷率提高至38%。累計對10016名靜脈血栓(VTE)患者進行分子診斷,爲2125名患者制訂個體化抗栓措施,有效預防、控制血栓再發生。運用基因研究成果,開展高危人羣的篩選,通過早期預防使靜脈血栓在我院的發生率降至千分之6以下。

在難治復發血液腫瘤治療方面,開展細胞免疫療法(CAR-T)的臨牀研究,總體緩解率達到88%,與國際一流水平同步,最長生存時間超過2年,並建立了適合中國人羣的CAR—T治療併發症的綜合管理標準,爲將來該技術在中國的推廣應用打下了基礎。

三、發展以臨牀需求爲導向的轉化醫學技術

充分發揮“雙一流”大學醫工、醫理交叉融合的優勢,積極開展解決臨牀問題的轉化醫學研究。以UE便攜式可視喉鏡爲例,解決了過去插鏡憑手感,成功率無保障、併發症高等問題。該技術先後獲得中國、德國以及歐盟20餘項專利。專利轉化後的產品已銷往全球3800多家醫院,年銷售突破1億元,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此外,該院還積極開展3D打印技術、混合可視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綜上所述,通過重點專科建設,促進了核心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整體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的提升。該院開展了以全國首例坐骨連體嬰兒分離爲代表的一大批多學科聯合手術,展現了國家重點專科支持下的多學科蓬勃發展;2010年以來,牽頭制訂了血液病、糖尿病等領域的權威指南、共識15部;2017年,該院反映疾病疑難程度的CMI值1.32、反映診療廣度的DRGS組數844組,兩個指標均列全國前列。

在醫院的遠程醫學中心,記者戴上一款“透視眼鏡”,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懸浮”於現實中的人體骨骼圖像。目前,增強現實技術已經應用在醫學領域。中國網 楊佳 攝影

“醫生手術時,戴上配套的虛擬現實眼鏡,藉助混合現實技術(Mixed Reality,簡稱“MR”)能清晰看到患者的骨折部位,以及周圍血管和神經的全息影像。”武漢協和醫院骨科主任葉哲偉表示,該技術還可透視人體全身肌肉和血管,甚至觀看病變的心臟、乳腺等器官組織,還可放大數十倍,旋轉360度等。手術中,醫生可把患者骨折部位3D影像疊加到病竈上,隨時瞭解釘子的方向和角度,如同有了“透視眼”。

記者瞭解到,除了引導手術,MR技術還可用在術前手術方案規劃和醫患溝通上。以往,醫生只能拿着各種片子和患者溝通病情。現在,患者只需戴上虛擬現實眼鏡,就能看到自己的病變部位。據葉哲偉主任介紹,目前國內已有百餘家醫院完成此類手術應用,有效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精確性。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武漢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向記者介紹情況。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在武漢協和醫院,記者見到了三年前成功進行重症複雜先天病患兒小天佑。他在樓道里跑來轉去,已然成長爲一名活潑的小男孩。

“小天佑能夠有今天,要感謝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的專家們。”天佑的媽媽周女士說,天佑出生三個月被當地縣醫院診斷患有心臟病。

幾經週轉,周女士帶着小天佑來到了武漢協和醫院求醫。經醫院專家檢查,孩子被確診爲複雜性先天性心臟合併冠狀供血異常,同時患繼發嚴重心功能衰竭。這種情況常規修復手術無法治療,心臟移植是目前唯一能挽救小天佑的方法。

幸運的是,在簽署同意書後的第二天,他們就接到了電話,說有一個適合的心源。2014年12月22日,以武漢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爲首的專家團隊,爲小天佑順利實施了“換心”手術。小天佑由此成爲我國目前患兒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成功心臟移植手術患者。

採訪中瞭解到,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着力攻克心臟移植,近十年累計完成495例。2014年以來,該院心臟移植數量連續四年全國第一、世界前列。近中期存活率優於國際心肺移植協會報道。同期完成全國大約40%數量的兒童心臟移植,手術期存活率100%,五年存活率89.8%,引領了我國兒童心臟移植發展。

“近10年來,我們武漢協和醫院完成兒童心臟移植40餘例,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董念國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心臟移植工作取得很大進步,治療效果基本達到國際水平,但兒童心臟移植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姚尚龍教授介紹可視氣管內插管的研發和應用情況。該院研發團隊歷時20餘年研製出的可視喉鏡具有適應國人氣道特徵,緊湊設計攜帶方便以及適應範圍廣的特點,在臨牀應用中表現出視野廣顯示清晰、操作簡便,並且有存儲數據的能力的優勢。中國網 楊佳 攝影

與國際使用的同類器械相比,該器械具有價格低,僅爲進口設備的一半;使用成本低;體積小便攜性強等優勢。目前,該系列設備已經取得了中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地區的20多項專利,並獲得美國FDA認證。目前,在國內3800多家醫院都有使用,並遠銷海外3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網 楊佳 攝影

在發佈會上,介紹完湖北省的發展情況後,郭燕紅副局長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以提升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爲核心的專科建設,促進區域和專科之間的平衡發展,持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爲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作出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