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姜泓冰

急性心肌梗死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即使接受了規範的冠脈介入手術進行血管再通後,仍難以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嚴重影響預後。在個性化和精準化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時代,從遺傳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究血管再通後殘留心肌損傷的機制,以制定更好的治療策略,是目前臨牀診療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4月26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孫愛軍教授團隊與福建省立醫院郭延松教授團隊合作,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了題爲“乙醛脫氫酶2缺失介導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形成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而該過程可以被白三烯C4抑制劑所改善”的研究成果。

乙醛脫氫酶2(ALDH2)作爲一種重要的酒精代謝酶,其編碼基因容易發生突變(佔東亞人羣30-50%),並導致乙醛脫氫酶2活性顯著降低進而引起心肌損傷的發生。該研究揭示了因乙醛脫氫酶2基因缺失而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即通過內質網應激/微粒體谷胱甘肽S轉移酶2/白三烯C4信號通路介導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形成。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一種使用抗哮喘類藥物阻斷以上機制發生的新策略,對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較好的臨牀轉化前景。

研究團隊在健康志願者血液中提取中性粒細胞後,誘導其胞外誘捕網形成,發現乙醛脫氫酶2突變基因攜帶者的中性粒細胞更容易發生胞外誘捕網形成;接着在動物實驗中構建基因敲除小鼠和骨髓移植實驗做表型的驗證,結果提示在心肌損傷加重過程中乙醛脫氫酶2基因缺失主要通過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形成發揮作用。團隊採用蛋白組學結合細胞實驗的手段,發現了乙醛脫氫酶2缺失的產生機制以及加劇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形成的細胞機制,而應用白三烯C4受體抑制劑能夠有效地改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表型。隨後,在臨牀隊列中驗證了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形成標誌物髓過氧化物酶-DNA複合物、白三烯C4與急性心梗患者接受冠脈介入治療後發生病理性左室重構之間的相關性。

德國海德堡大學曼海姆醫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康斯坦丁諾斯·斯泰洛教授給予該研究充分肯定:“這項研究探究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細胞機制併爲靶向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形成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見解,進一步強調了在個性化和精準化治療心血管疾病時考慮患者遺傳背景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