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4月27日上午,2020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創作論壇在線上開幕。今年的線上創作論壇以“中國電視劇網劇創作新趨勢”爲主題,由影視獨舌創始人李星文主持,邀請製片人張謙,編劇、製作人白一驄,導演林楠,編劇張蕾,編劇、製片人李瀟以及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和愛奇藝副總裁、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採取線上沙龍形式進行現場交流與互動,探討中國電視劇網絡劇高質量的創作趨勢,分析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探索創新與創優路徑。

疫情來襲,平臺方和創作者都備受考驗

疫情期間,線下娛樂全部停擺,視頻網站流量激增,用戶對內容的需求也大幅增長。面對這樣的新情況,視頻平臺備受考驗。據謝穎介紹,在春節期間,優酷處於籌備期和拍攝中的劇組差不多有十個,全部按下了暫停鍵,“資金壓力上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平臺的更新頻率和數量是有所下降,不過這也爲去庫存帶來了一定空間。

愛奇藝同樣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對於停擺的劇組,根據情況先趕製後期,減少損失。另外愛奇藝還搭建了戰疫專區,平臺上轉免了144部劇集,也把《破冰行動》《飛行少年》這樣的項目捐贈給了湖北衛視。

而對於編劇來說,宅在家裏寫劇本、搞創作是常態,但疫情令其創作心態也產生了變化。疫情期間,張蕾正好在創作一部醫療題材的作品,在醫院體驗生活,由於和醫生們相熟,所以疫情期間他們的舉動給予了張蕾極大的震撼。“有很多複雜的滋味在裏面,不僅僅是英雄和崇高可以概括的。這次疫情不僅影響到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也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對醫生這個行業的看法。也就是說有了新冠之後的醫療劇,其實已經不是以前的醫療劇了。”而對李瀟來說,這次疫情是“按下了強制性的休止符”,這讓她更多地向內審視自己,“老老實實在家裏想自己真正想寫的是什麼,適合自己寫的是什麼”。

新規要求備案前先完成劇本,編劇充滿擔憂

今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內容涵蓋完善申報備案公示、反對內容“注水”、演員片酬比例等內容,引導規範電視劇行業。同時還強調,機構在申請備案公示時,劇本創作應基本完成。這些新規定的出臺,不可避免的對於行業在創作等方面產生影響。

平臺方對新規表示歡迎,謝穎表示“如果能夠全劇本開機,其實是把未來很多成片的風險在開機前就規避掉”,但是具體到創作者,還是存在一些對於細節的疑慮。林楠以導演的身份表示,“發自肺腑地願意拿到全劇本再開機”,作爲身處一線的創作者,林楠多次遇到過等後續劇本的情況。完本再開機,既是對創作的尊重,同時也是對投資者的負責。

在張蕾看來,迴歸電視劇創作的正途,迴歸理性和內容,這是值得舉雙手贊成的,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疑問和困擾需要解決。首先是過去立項只要有故事梗概就可以了,但是如今需要編劇花費一年或者幾年的時間寫出一個完整的近百萬字的劇本。一旦通不過立項,這個劇本是否就此灰飛煙滅,這對於編劇來說,犧牲太大。其次是全本送審和平臺的順序。按照現行的順序,劇本還需要在平臺接受相應的意見,按照全本送審的要求,平臺的過審會不會有變化。最後,電視劇其實是一個集體創作,並非編劇一個人可以完全掌控。當集體創作變爲一個編劇自己在家裏幾年寫完去送審的東西,剝奪掉所有集體智慧的加持,它也許對於劇本本身會造成一些不利影響。

短劇、付費點播或爲網劇新動向

在最近一段時間,優酷和愛奇藝先後推出了《我是餘歡水》《嘆息橋》兩部集數不長的短劇,短劇創作儼然有成爲網劇風口的可能。在戴瑩看來,觀衆對集數是無感的,他們只願意爲質量買單。而短劇集在精品化上佔有一定優勢。“很多故事的體量,包括我們瞭解到以前的小說,不足以支撐龐大集數的劇集,那麼它的改編體量只能是短劇集,比如6集、12集。我們就只能做短劇集,朝做成精品化內容的方向努力。”戴瑩對於短劇的未來探索表示了積極肯定的態度,認爲短劇集對於目前的整個產品佈局來說具有創新性,具有引領價值的方式,作爲平臺特別有必要去嘗試。

在網劇付費的探索上,優酷已嘗試了《重生》和《嘆息橋》二部作品。在謝穎看來,“不管是長劇還是短劇,只要質量好,有了一部分固定用戶之後,用戶如果喜歡這個作品他是願意爲之付費的,這一商業模式對平臺來說是很好的探索和補充。我們更想嘗試的是未來精品短劇的付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