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世界有颜色,那么世界在孩子眼中应该是黑白的,在大人眼中这世界是彩色的,但在孩子心中这世界是彩色的,在大人心中这世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灰色。大人却成为孩子的榜样与目标,不论正向,还是反向。

《放牛班的春天》看似是一部大人给孩子带来希望的影片,其实是孩子教会了大人如何对待这个世界,让大人想起,来这个世界,最初的美好,孩子才是大人最好的老师,黑暗中最闪耀的灯塔。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放弃音乐理想的艺术家马修来到教养院,面对一群不是普通学生,而是被大人放弃的"坏孩子",马修通过音乐,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影片中池塘底教养院是一所收养孤儿,教育行为偏差青少年的福利院,这所教养院有所有老师都信奉的唯一规则"犯错,处罚",与其说是教养院,不如说更像是一座监狱,所有的孩子在这里不是为了改正,而是为接受大人的惩罚。

"犯错,处罚"感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象却是孩子,这就让事情变得与众不同,现实中没有处罚,但体罚这件事在家庭和教育中也一直存在,体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身所犯的错误,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不去再犯。

教养院中大部分孩子是被父母抛弃的,在父母与老师眼中,这些孩子"罪大恶极",如同影片中被刺伤的离职老师说的那样,这里的孩子"天使的面庞,魔鬼的心肠",可最终造成孩子犯错的根本原因,却是父母的教育问题。

父母教育中体罚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却不是教育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改正手段,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当沟通出现问题时,最该反省的是父母,应该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不是用父母认为理所应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

教养院中不单单是教育的问题,影片中的两个情节也映射出人性的黑暗,当马修在厕所中找到被孩子偷拿的音乐稿时,另外一位老师出现后,让孩子马上出去,并警告马修不要在厕所里"乱搞",由此可见教养院中,存在伤害孩子的"乱搞"。

影片中的另一个情节,刺伤离职老师的孩子叫穆同,马修却从麦神父那里得知不久前穆同跳楼自杀,是什么样的伤痛让一个花季的孩子选择跳楼自杀,原因不得而知,但教养院中的黑暗一直笼罩着这群"坏孩子"。

"天使的面庞,魔鬼的心肠"不如说,孩子拥有天使的面庞,大人才有魔鬼的心肠,大人对孩子的伤害屡见不鲜,更可怕的是这种伤害,停留在孩子的内心,不可否认孩子也有对大人的伤害,但孩子对大人的伤害是有限的,而大人对孩子的伤害却是无限的,特别是孩子的内心。

池塘底教养院被马修称为"池塘之底",同样寓意马修这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家,他就是一个"池塘之底"的人,怀揣音乐梦想,经历半生拼搏奋斗,音乐上一事无成,始终走不出池塘之底的泥潭,最终选择音乐教师,结束自己的音乐梦想。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相对于梦想而言都身处"池塘之底",一生都在为挣脱梦想的"泥潭"而挣扎,可是梦想总是让人感觉,遥不可及,有时候也会身心俱疲,不如停下来,想一想,换个角度看待梦想,换个方式成就自己,也许就会让梦想触手可及。

就像马修来到教养院一样,教养院的院长,建筑,孩子都让他感到害怕,不知道自己来此为何,偶然间听到孩子稚嫩的歌声,感觉到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决定用音乐改变这群"坏孩子",同样延续他音乐的梦想。

其实是孩子先改变了马修,才有了马修为孩子,也是为自己组建合唱团,生活中更是这样,不谈梦想,现实中当孩子出生,让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欢喜之余感受到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担当,孩子出生时,就开始教育大人。

也许马修的合唱团是这些教养院里孩子最喜欢做的正事,每一个孩子都无比认真的学习唱歌,就算经过校长的打压,也磨灭不了孩子对音乐的热情,在课间,在睡觉前,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歌声里面,他们也成为马修眼中最可爱的孩子。

孩子的歌声萦绕在马修耳边,马修认识到实现梦想的另一种方式,他曾发誓永远不再作曲,但孩子让他改变,让马修知道,"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与可能",孩子的所作所为,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梦想的改变。

梦想是孩子的产物,长大成了梦想遗忘的过程,长大后好像明白了好多道理,这些道理,一度说服自己,梦想之所以称为梦想,是因为梦想不可能实现,当为儿时梦想感到可笑时,却忘记了自己的可悲。

孩子是一生的开始,却也是认清这世界的老师,孩子诞生于这个世界,是一切的纯真与美好,希望与未来,父母照顾孩子长大,孩子教会父母,教会所有大人,应该怎样看清这个世界,分清黑白对错,让世界不只是灰色。

就像放牛班的孩子手里的纸飞机,送走了马修,教会了马修人生的价值,纸飞机里有孩子写下的梦想,划过天空,最终落地,但这是他们起飞的开始。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是自己的"父母",老师是自己的"老师"。

自己就是孩子。

你愿意在孩子的世界里,还是大人的世界里。

现实中只有大人的世界,愿心中住着孩子。

有时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