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世界有顏色,那麼世界在孩子眼中應該是黑白的,在大人眼中這世界是彩色的,但在孩子心中這世界是彩色的,在大人心中這世界只有一種顏色,那就是灰色。大人卻成爲孩子的榜樣與目標,不論正向,還是反向。

《放牛班的春天》看似是一部大人給孩子帶來希望的影片,其實是孩子教會了大人如何對待這個世界,讓大人想起,來這個世界,最初的美好,孩子纔是大人最好的老師,黑暗中最閃耀的燈塔。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放棄音樂理想的藝術家馬修來到教養院,面對一羣不是普通學生,而是被大人放棄的"壞孩子",馬修通過音樂,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影片中池塘底教養院是一所收養孤兒,教育行爲偏差青少年的福利院,這所教養院有所有老師都信奉的唯一規則"犯錯,處罰",與其說是教養院,不如說更像是一座監獄,所有的孩子在這裏不是爲了改正,而是爲接受大人的懲罰。

"犯錯,處罰"感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象卻是孩子,這就讓事情變得與衆不同,現實中沒有處罰,但體罰這件事在家庭和教育中也一直存在,體罰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意識到自身所犯的錯誤,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改正錯誤,不去再犯。

教養院中大部分孩子是被父母拋棄的,在父母與老師眼中,這些孩子"罪大惡極",如同影片中被刺傷的離職老師說的那樣,這裏的孩子"天使的面龐,魔鬼的心腸",可最終造成孩子犯錯的根本原因,卻是父母的教育問題。

父母教育中體罰是一種常見的手段,卻不是教育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改正手段,應該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當溝通出現問題時,最該反省的是父母,應該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進行溝通,而不是用父母認爲理所應當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教養院中不單單是教育的問題,影片中的兩個情節也映射出人性的黑暗,當馬修在廁所中找到被孩子偷拿的音樂稿時,另外一位老師出現後,讓孩子馬上出去,並警告馬修不要在廁所裏"亂搞",由此可見教養院中,存在傷害孩子的"亂搞"。

影片中的另一個情節,刺傷離職老師的孩子叫穆同,馬修卻從麥神父那裏得知不久前穆同跳樓自殺,是什麼樣的傷痛讓一個花季的孩子選擇跳樓自殺,原因不得而知,但教養院中的黑暗一直籠罩着這羣"壞孩子"。

"天使的面龐,魔鬼的心腸"不如說,孩子擁有天使的面龐,大人才有魔鬼的心腸,大人對孩子的傷害屢見不鮮,更可怕的是這種傷害,停留在孩子的內心,不可否認孩子也有對大人的傷害,但孩子對大人的傷害是有限的,而大人對孩子的傷害卻是無限的,特別是孩子的內心。

池塘底教養院被馬修稱爲"池塘之底",同樣寓意馬修這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他就是一個"池塘之底"的人,懷揣音樂夢想,經歷半生拼搏奮鬥,音樂上一事無成,始終走不出池塘之底的泥潭,最終選擇音樂教師,結束自己的音樂夢想。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相對於夢想而言都身處"池塘之底",一生都在爲掙脫夢想的"泥潭"而掙扎,可是夢想總是讓人感覺,遙不可及,有時候也會身心俱疲,不如停下來,想一想,換個角度看待夢想,換個方式成就自己,也許就會讓夢想觸手可及。

就像馬修來到教養院一樣,教養院的院長,建築,孩子都讓他感到害怕,不知道自己來此爲何,偶然間聽到孩子稚嫩的歌聲,感覺到孩子對音樂的熱愛,讓他決定用音樂改變這羣"壞孩子",同樣延續他音樂的夢想。

其實是孩子先改變了馬修,纔有了馬修爲孩子,也是爲自己組建合唱團,生活中更是這樣,不談夢想,現實中當孩子出生,讓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歡喜之餘感受到什麼叫做責任,什麼叫做擔當,孩子出生時,就開始教育大人。

也許馬修的合唱團是這些教養院裏孩子最喜歡做的正事,每一個孩子都無比認真的學習唱歌,就算經過校長的打壓,也磨滅不了孩子對音樂的熱情,在課間,在睡覺前,把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到歌聲裏面,他們也成爲馬修眼中最可愛的孩子。

孩子的歌聲縈繞在馬修耳邊,馬修認識到實現夢想的另一種方式,他曾發誓永遠不再作曲,但孩子讓他改變,讓馬修知道,"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與可能",孩子的所作所爲,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夢想的改變。

夢想是孩子的產物,長大成了夢想遺忘的過程,長大後好像明白了好多道理,這些道理,一度說服自己,夢想之所以稱爲夢想,是因爲夢想不可能實現,當爲兒時夢想感到可笑時,卻忘記了自己的可悲。

孩子是一生的開始,卻也是認清這世界的老師,孩子誕生於這個世界,是一切的純真與美好,希望與未來,父母照顧孩子長大,孩子教會父母,教會所有大人,應該怎樣看清這個世界,分清黑白對錯,讓世界不只是灰色。

就像放牛班的孩子手裏的紙飛機,送走了馬修,教會了馬修人生的價值,紙飛機裏有孩子寫下的夢想,劃過天空,最終落地,但這是他們起飛的開始。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是自己的"父母",老師是自己的"老師"。

自己就是孩子。

你願意在孩子的世界裏,還是大人的世界裏。

現實中只有大人的世界,願心中住着孩子。

有時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