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給了作者表達的自由,也給了讀者選擇的自由。我們喜歡這種改變,但同時它帶來的問題也改變了我們。

昨日晚間,國家網信辦發文稱,網信辦近期會同有關部門,針對自媒體亂象,開展了集中清理整治專項行動,並於近日約談騰訊微信、新浪微博等平臺,提出嚴重警告。隨後,騰訊微信、新浪微博、相繼對此進行回應,均表示將積極整改。

然而,專項行動已從10月20日起,便依法依規全網處置了“唐納德說”“傅首爾”“紫竹張先生”“有束光”“萬能福利吧”“野史祕聞”“深夜視頻”等9800多個自媒體賬號。

而這些被處置的自媒體賬號,大部分開設在微信微博平臺,其中一些也潛藏於今日頭條、百度、搜狐、鳳凰、UC等平臺。

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讓更多人有了發出聲音、表達觀點的可能,似乎人人都能當記者,事事皆可做評論員。然而,在這股自媒體浪潮中,從業者良莠不齊的自身素養令人們面對的不只是各種資訊、觀點和分析,還有謠言、攻擊等不良信息。

一些自媒體從業者爲了吸引流量,奪人眼球,追求10萬+,用上了各種手段:有的編造內容,有的使用驚悚標題,有的抄襲別人的原創文章,有的甚至發佈低俗、色情的內容,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許多爆款文章的標題往往都是聳人聽聞,隨時隨地都在敲鑼打鼓。自媒體陣地亂草叢生,而爲自媒體賬號提供保駕護航的社交平臺在一時間更是成爲了混淆視聽的溫牀。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而自媒體平臺也絕不是法外之地。國家有關部門對存在主體責任缺失,疏於管理,放任野蠻生長,造成種種亂象的平臺也提出了嚴重警告。

因在廣告中出現侮辱英烈的內容,抖音被北京市網信辦暫停其廣告業務;微博針對熱搜刷榜行爲的相關賬號予以處罰;各類主播因個人不當言論與行爲造成了惡劣影響而被直播平臺封禁;微信因涉嫌傳播淫穢色情和低俗網絡小說問題被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和國家新聞出版署約談……

近年來,國家網信辦依據《網絡安全法》相繼出臺《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用戶公衆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規性文件,對具有媒體屬性和可對公衆發佈信息的賬號及平臺作了明確規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大號的關停讓我們明白了國家對於肅清媒體行業的決心;一次又一次對平臺進行專項整治的行動讓我們瞭解了國家對於規範網絡傳播的鐵腕。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舉措終將使平臺管理納入法冶化、規範化、制度化軌道,而非成爲某些人、某些企業違法違規牟取暴利的手段。

儘管從目前來看,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仍任重道遠,這裏不僅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規範,也需要各大平臺加強監管與篩查,更需要行業從業者們自身素養和職業道德的提升。

就如同在生活中屢有發生的乘客騷擾公交車駕駛員事件,網絡同樣也是公共空間,你我都身處其中,如果一些無良的自媒體總在爭搶輿論的方向盤,而你我都袖手旁觀,那麼承擔最終後果的將是所有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