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魯迅故里、書聖故里、中國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這座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稱,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五一去紹興,自駕遊,親子游怎麼玩?

“中國遺產活生生的展示地”--倉門直街,坐烏篷船走街串巷

位於紹興市越王城歷史街區的“倉橋直街”,全長1.5公里,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組成,河道兩側,以水鄉傳統民居爲主,每家後院都有一個小河埠,爲紹興城內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它保存完好,具有濃郁的水鄉風貌。2003年獲“二〇〇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被譽爲“中國遺產活生生的展示地”。

浙裏與江南六大古鎮,似乎別無差異。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韻,讓人看着舒服;久在城市樊籠裏,也難得有機會,倚靠在極具紹興特色的烏篷船,晃晃悠悠,“走街串巷”。

民居大多建於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臺門43個,這些建築基本上建於清末民國初期,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築。即便是“倉橋直街”,那倉橋與直街,便是最不能錯過的打卡點。從直街最北端,坐烏篷船深入,往返共20分鐘,但是隨着光影和視角的不同,給人以“人在畫中游”的詩畫美感。除了倉橋,還有龍門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橋等

舌尖上的紹興,除“咸亨酒店”,還有狀元樓·尋寶記

到紹興旅遊當然要喫紹興菜,“食在當地”嗎!連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都說過,每座城市深街小巷裏的餐館,最具這座城市美食精髓。來之前,就選了這家名氣比較響的尋寶記。作爲十多年的老店,尋寶記在魯迅故里、倉橋直街都有門店。此情此景下,不再是唯美食與愛情不可辜負也了。

作爲舌尖上的紹興代表性餐飲品牌,做好紹興菜,做出紹興味,是它多年追求的目標。提及紹興菜,那自然與淮揚菜、江浙菜、杭幫菜多有聯繫。微甜不膩,多選用本地及應季食材。濃香的梅乾菜燜肉,看着就有食慾;聞起來臭喫起來香的炸臭豆腐等等都是值得一嘗的。

除了沒有點招牌紹三鮮、紹興醉雞,我還是喜歡食在當季——春筍、醬鴨、酒釀紅棗、幹蒸小黃魚,再來上一壺米酒,時蔬、甜點、禽肉、魚肉、佳釀都齊活了!“書聖”王羲之故里,尋訪1700多年前的名人典故

歷史上,紹興爲越國古都,時至今日已有2500年曆史。江南歷史底蘊深厚,尤其加上這詩情畫意的水鄉風情,多有才人輩出。比如影響中華文化進程的紹興名士“書聖”王羲之和“學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劉宗周、黃宗羲等歷代名士的求學聖地。

深街小巷,老房子阡陌縱橫,鱗次櫛比般相鄰緊挨。衆多名勝古蹟散步在社區內的四街六弄之間,里弄小巷、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青石板路、庭院深深,讓街區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水文化、橋文化、酒文化、街市文化,成爲紹興歷史文化古城的縮影。

最最最有紹興建築歷史特色的便是——臺門。初到紹興的遠客,幾乎都能聽到“臺門”這個字眼,有的人感到很新鮮,不免要打聽一下是什麼意思。其實,在紹興凡是房屋比較象樣一些的都稱作臺門,且往往聚族而居。“臺門”起初是對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稱”。

戒珠講寺和蕺山上下呼應,這一帶成爲了佛儒道三家以人爲本一脈而下,兼通並融的哲學思想基地。戒珠寺依蕺山臨西街,爲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建寺前,是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棄宅爲寺。初名“昌安寺”。如今,寺廟在修繕中。時近1700多年了,王羲之故居遺址能保留,已是很了不得了。

【題扇橋、題扇亭】王羲之爲老嫗題扇確有其事,不是後人演繹出來的美麗傳說。

【魯迅故里】課本里的“三味書屋、百草園、咸亨酒店”,都在這

在那個年代,魯迅堪稱是“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紹興是他的故里,本名周樹人,棄醫從文救國的人物典故,讓那個時代記住了他。“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爲廣泛的筆名。紹興魯迅故里有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祖居、土穀祠、長慶寺、魯迅筆下風情園、紹興魯迅紀念館等一大批與魯迅有關的人文古蹟。

膾炙人口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它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新青年》月刊。文中諷刺了中國封建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最終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中篇《阿Q正傳》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私塾。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

春夏季,冷飲上市了。作爲紹興魯迅故里的旅遊特色——黃酒冰棍也是很很很好喫,絕不能錯過。以黃酒爲原料,雖有酒香,卻無酒精,可放心品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