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虽然多数时间是历史的配角。但是,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经常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小人物,大历史——这里是指动历史,讲述小人物的历史故事。

1629年7月24日,双岛。被扒掉官服的毛文龙跪伏着,袁崇焕宣布“十二该杀”的罪名。中军帐前,尚方宝剑挥舞,毛文龙人头落地。

毛文龙死后3个月,再无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军10万,绕行宁远、锦州防线,分兵三路突袭京师。袁崇焕率部尾追回援,各镇明军火速勤王。


北京,左顺门。一名书生主动请缨,推荐两人,要求抗击清军、保卫京师。崇祯一番诏对后,火线提拔两名庶吉士、一名平头百姓为从二品,率军出征。

3个小人物,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

1、蓟州阻击战落空,崇祯问策左顺门

皇太极突入关内,过关斩将,直扑北京,期望来一场斩首行动。袁崇焕率主力回援,认定清军必走离通州不足100公里的蓟州。在此布阵阻击,当有一胜。信心十足的袁崇焕甚至上书崇祯,表示决不让清军越过蓟州一步。

也许直到此时,崇祯仍然相信放言“五年复辽”的袁崇焕,能把如狼似虎的清军挡在北京城外。关外主力尽数布阵蓟州,勤王之师星夜赶来,一场阻击战即将打响……这都是好消息。


袁崇焕和崇祯希望的,正是皇太极力争避免的,因此他的对策是不与袁崇焕主力做纠缠,绕城而走,袁崇焕期望中的蓟州阻击战落空。5天后清军到达通州,再次绕行,直扑北京。

此时,袁崇焕并没有在后追击,主力全部排在天津。坏消息先到!崇祯坐不住了,他相信的人没能带来喜讯。因此,他御驾左顺门,召集文武大臣“问方略”。这是他勤政的一贯表现,如同一个神经质的人,外界的每一个风吹草动,都能让他寝食难安。何况是清兵近在眼前。

2、崇祯火线提拔3名书生

左顺门问策,一片喧嚣之后,没有定论。此时,一名书生站了出来。金声,字正希,徽州人。这是位传统的书生,11岁开始一心求学,寒窗苦读28年,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金声向崇祯进言,危急时刻应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随后,他跪拜在地,泪流满面地推举了两个人才:刘之纶、申甫。


刘之纶与金声同年考中进士,同在翰林院任庶吉士,精读兵书,工于谋略。另一个则大有来头,堪称“世外高人”。

申甫,云南人。明朝天启初年出家,云游于河南、山东一带。后在嵩山向一位精通“诸葛八阵图”的高僧学艺,尤擅车战兵法。一年后他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到颍州大侠刘廷传府中做门客,很快脱颖而出。刘廷传是惜才之人,出资让申甫还俗,成为京漂一族,在北京寻找封侯拜相的机会。申甫出入王族公卿的府邸做自我推销,可是无人相信一个平头百姓的鬼话。

此时,金声举荐申甫。大明朝还有如此不出世的高人——崇祯下令把申甫、张之纶召入宫中,一番诏对后发现这是人才,立刻龙颜大悦,提拔张之纶任兵部右侍郎、申甫任京营副总兵、金声任御史参军事。


3、“八阵图大师”驾牛车冲锋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申甫获封后连连磕头。走入皇宫,申甫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光杆司令,皇上没有拨付一兵一卒,只允许他“招募市人”,也就是在百姓中募兵。

招募令下达,报名的是一群穷要饭的,多数人连兵器也不会用。就是这样的士兵,3天里也没招到多少。申甫所讲授的战法无人能够领会,他所擅长的车战也无法操练,加之还要部署,招募来的士兵没有时间备战。

大敌当前,火线提拔一个平头百姓!此时,满朝文武都心生怨言,冷嘲热讽张之纶、金声,申甫这小子一步登天,能耐挺大啊,为什么还不率军出征?于是,这些人想到一个招数,日夜不停地发送军令——“八阵图大师”,战况紧急,快点出战吧。


战况确实紧急,这些人说的没有错。1630年1月28日,安定门外。赶来勤王的大同总兵满桂,在激战中阵亡。满桂一死,京师惊恐。这给了更多人一个理由:火线提拔你申甫,就是去打仗的,你还要让我们待多久?

申甫“不得已,痛哭”,当夜率兵“缒城出”。为何出兵前要痛哭?因为他知道这是去送死,有多少就送多少。于是,在卢沟桥畔的清军看到奇怪的一幕:大批非民非兵的人,装备五花八门,高矮参差不齐,服装乱七八糟的杀来,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人“取民间牛车,加竹盾”,没有骑战马却驾驭着民用牛车,手持竹盾冲锋。

4、为国尽忠,“八阵图大师”拒绝当熊包

职业军人尚且打不过清军,申甫临时拼凑起来的士兵驾牛车冲锋,结果可想而知,“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没冲到芦沟桥,士兵就快逃尽了。大家都知道,这么弄法确实是送死。


谁都能逃跑,只有一个人不能逃跑。申甫!你是“八阵图大师”,皇帝还指望你打败清军。于是申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亲自挥刀与清军肉搏,身中数十箭,死在阵前。

申甫没有获封前的所作所为,给人感觉像走江湖卖把式的,武学水平无从考证。直到崇祯不给派兵,他招募乌合之众驾牛车冲锋时,我们还哭笑不得。但是,他的死深深震撼到我们,无论之前多么搞笑和令人生疑,申甫用自杀式的赴死,证明他不是骗吃骗喝骗官做的熊包。

申甫不是熊包,刘之纶也不是!

申甫死后,满朝文武一片讥笑声,“八阵图大师”一触及败,一战而亡,刘之纶、金声看看你们举荐的这叫什么人?任何一个血性男儿,都不能容忍被人嘲笑!刘之纶首先爆发了。

1630年正月,皇太极久攻不下北京,移师南苑,后移师良乡,连克通州、迁安等地,在北京周边掠夺抢杀。掠杀到遵化时,有一个人正在等待着,他就是刘之纶。


皇太极撤离京城,刘之纶向崇祯请战,募兵万人,分八营、设8名副总兵官。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清军动向,寻找决死一战的机会。清兵到达遵化前,刘之纶已布阵完毕,把中军大帐设在娘娘山。大战开始,清军主力猛攻娘娘山,中军人马被围。皇太极敬佩刘之纶忠义,派人劝降,被刘之纶拒绝。激战一天一夜,“诸路援兵不至”,八营士兵阵亡七营,刘之纶被射杀。

火线提拔的3人中只剩下金声,悲愤之中,金声单骑驰骋,赶到战后的娘娘山,找到刘之纶的尸骨。“啮其镞出”,用牙咬住射杀刘之纶的箭头,用力拨出来,把箭头交给刘之纶的母亲,将尸骨安葬回其老家四川。

5、金声,忍辱求全只等尽忠那一天

京师解围后,言官上书称“书生误国”,要求追究责任,崇祯派人调查,在城外发现申甫尸体,崇祯说:“申甫以死卫国,虽然失败了,举荐者并没看错人。”金声才没有得到问责,弹劾之声慢慢消散,他被重新认命为翰林院庶吉士。但金声婉拒了任命,托病辞职,回乡教书。


徽州,书礼之乡,正是读书人最佳归隐地。金声一去就是14年,再回首物是人非:北京城被李自成攻下,崇祯吊死,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帝。此时,金声已在徽州练出一支勇猛的乡兵,担负起守卫乡土的责任。

南明之初,马士英任凤阳总兵,招募黔兵数千人,准备进境徽州抢掠军需。金声以为是流盗来犯,指挥乡兵抗击。有士兵跑出战场报告马士英,称当年的金翰林是幕后主使。朱由崧下诏令金声说明情况,金声答:“我要不出来,抢掠者就不会害怕。”朱由崧再次下诏起用金声。恰巧金声的母亲亡故,没有成行。

很快,南京陷落。多铎挥师南下,徽州民众一片投降之声。忍辱求全14年的金声终于等到这一天!他大喊着站出来,把朱元璋的画像悬挂于明伦堂,率乡兵起义。


当时,徽州已三面临敌,金声率兵独力支撑,清军一个月内没有前进半步。此时,一个名叫黄澍的明朝降将,奉多铎之命由饶州率兵而来,诈称援助徽州城。金声开门接纳,当晚清军里应外合,攻陷城池。

金声被押送到南京关进监狱。洪承畴奉命劝降,金声瞪起眼睛问:“你认识我吗?”洪承畴说:“你是金正希,怎不认识?”并反问:“你认识我吗?”金声答:“你是朱之识!”洪承畴说:“我是承畴啊。”金声叱责道:“承畴登甲第,受封神宗帝,庄烈帝对他有深恩,担任重要职务,死于松锦之战。先帝倍感震痛,辍朝祭九坛,望祭立庙,春秋祭祀。此人是我朝忠义之臣,你是何人,敢来冒充?”

洪承畴俯首拜别,出来后说:“此人老了,火性未除,我不能再见他”。多铎多次派人劝降,均被金声拒绝。被俘一个月后,金声被处死于通济门外,死前“望拜孝陵,端坐受刃”。


与金声同日赴死的,还有参军江天一。江天一被俘后对清军大骂不止,常与金声面对劝降者,坚决不降。金声被处死前,江天一见到洪承畴,稍微近身后从袖子里拿出一块砚台击打过去。洪承畴大怒,令人绑出去斩杀。

参考文献:《明史》、《东南纪事》、《海外恸哭记》、《清太祖实录》,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