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興四將”的說法由來已久,版本也有所不同。其中南宋宮廷畫院劉松年繪製的《中興四將圖》代表着南宋朝廷的意見,可以說是“官宣”版本。

《中興四將圖》流傳千載,如今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畫中四人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岳飛。題跋裏寫着這麼一段話,“中興四將,世稱張韓劉嶽,自王公大人下至牛童馬走、妾婦稗官之口,無不稱道其武勇忠義。”意思是,上到王公貴人,下到平民百姓,無人不知“中興四將”的大名。

劉松年《中興四將圖》

劉松年是南宋繪畫界的四大名家一,頗有愛國情懷。他畫這幅畫的時候,四大將業已作古。劉光世的無能、張俊參與陷害岳飛,劉松年當然比我們更清楚,但他仍然把劉、張與韓、嶽並列,想必是爲了符合朝廷的聲音。

清朝王用臣的《幼學歌》沿用了南宋的“官宣”版本,也道出了“中興四將”名單形成的一部分原因,在“宋七王”一節寫道,“鄜王劉光世,鄂王岳飛是,蘄王韓世忠,循王張俊紀。。涪王乃吳玠,信王吳璘繼,和王楊存中,南宋七王備。”

《幼學歌》是一本兒童啓蒙讀物。不用深究歷史就知道,中興四將並不是以抗金功勞排名的,主要以資歷入選,都出自南宋前期被追封王爵的七大將。

岳飛劇照

爲《中興四將圖》作題跋的明朝學者俞貞木說道,“循王握兵早,屢立戰功,惜乎附檜殺鄂王,爲世所鄙薄矣。劉公在諸將爲先進,然而立身不嚴、御軍無法、不能任事,方之韓嶽不逮遠矣。嗚呼,世稱四將齊名,而優劣若此,不容不爲之辯論。”

劉光世號稱“逃跑將軍”,鎮壓農民起義還行,一生不敢與金兵交戰;張俊抗金的戰功比劉光世強了許多。不過這兩位都是因爲資格老、“勤王”有功,獲宋高宗重用。不重用也不行,尤其劉光世,招募了大量流民軍,擁兵自保,有尾大不掉之勢。

如果以抗金軍功論定“中興四將”,肯定沒劉光世和張俊什麼事兒。南宋前期七王裏的涪王吳玠、宋孝宗時又追封的吳王、名將劉錡足以取而代之。

所以還有一個民間流傳的“中興四將”版本,就是岳飛、韓世忠、吳玠和劉錡。此外,南宋官員章穎在《皇宋中興四將傳》裏排定的是岳飛、劉錡、李顯忠和魏勝,主要依據個人“武力值”入選。這就有點爭議了,因爲韓世忠的武勇很難被排除在外。

這裏我們主要說一說名將吳玠,因爲他原本是《宋史》提到的僅次於張、劉、韓、嶽的五大將之一。紹興六年,宋高宗下詔,“五大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吳玠及江淮、荊、襄、利路帥悉領營田使”;《建炎雜記》也記載,“五大將韓、劉、張、吳、嶽”在紹興六年兼任營田使。後來中興四將“官宣”的時候,吳玠只好被“除名”了。

吳玠像

吳玠字晉卿,和劉錡都是德順軍隴幹縣人。他比岳飛大10歲,會讀書,騎射功夫了得,十幾歲就參軍了。吳玠和弟弟吳璘都是有勇有謀的將才,起初在陝西涇原軍中效力,抗擊西夏軍隊,逐漸嶄露頭角,升爲副將。

建炎二年,金兵南渡黃河,岳飛在滎陽竹蘆渡擊敗金軍,剛當上小小的武功郎。另一邊,金國西路軍進犯陝西涇原路。吳玠在經略司統制官曲端麾下,奉命帶隊迎敵,在青溪嶺大敗金兵,追敵三十里。金人這才發現西線戰場也有硬釘子。

戰後吳玠升任代理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隨後金兵又進攻延安府,曲端命吳玠以攻爲守,奪回了華洲。吳玠嚴禁部下劫掠百姓,軍紀比較好。

吳玠兄弟像

建炎四年春,岳飛在常州大敗金軍、四戰四捷的時候,時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的吳玠駐守彭原店,也擊退了來犯金兵。金兵主將完顏撒離喝竟然被打哭了,“懼而泣”,得一雅號“啼哭郎君”。但金兵人數佔優,再次反撲,彭原店失守。吳玠被免去副總管一職,復任知懷德軍。

沒多久,吳玠被南宋名臣張浚調任秦鳳路副總管兼知鳳翔府,然後又駐防忠州。同年的“富平之役”,張浚不聽吳玠的防守策略,集結五路兵馬與金兵會戰,結果宋軍大敗。巴蜀地區一片恐慌。

吳玠退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厲兵秣馬,準備死守。有人勸吳玠,不如扼守漢中,阻止金兵入蜀,以穩定人心。吳玠說:我的兵馬在此,金兵必定不敢越過我的防線深入,這就是保衛蜀地。

配圖

果然,金兵被吳玠所部死死堵在和尚原一帶,無法前進一步。淪陷區鳳翔等地的百姓感激吳玠昔日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險給他的部隊送糧食。吳玠卻不願白拿,一律回饋以等價的白銀或者絹帛。百姓們更有勁了,偷送軍糧的人絡繹不絕。

金國人大怒,出兵截殺了很多運糧者。可這嚇不倒鳳翔的百姓,他們仍是前赴後繼爲吳玠送糧食,持續了幾年。

吳玠所部只有區區幾千人,與朝廷隔絕,處境非常艱難。剛開始一些部將感到絕望,企圖劫持吳玠兄弟倆投降金國。吳玠得知消息,並沒有抓捕密謀者,而是召集衆將歃血爲盟,曉以大義。部將們感動落淚,再無二心。

金兀朮

張浚聽說後,舉薦吳玠做了明州觀察使,這已經是封疆大吏的級別。

紹興元年,金國大軍數萬人馬分爲兩路,約好日期合攻和尚原。別將烏魯摺合先到了和尚原北山上,向吳玠所部挑戰,吳玠堅守不出。金兵的騎兵排不上用場,下馬強攻,結果丟下一大堆屍體狼狽逃竄。金兵主將沒立進攻箭筈關,也鎩羽而歸。兩路兵馬始終無法回合。

金軍大元帥完顏宗弼想不到小小和尚原這麼難打,怒不可遏,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進犯至寶雞一線,試圖強攻入川。和尚原又爆發一場空前的大戰,金兀朮親自在前線督戰。

吳玠組建的精銳弓箭部隊派上了大用,分批輪流射箭,雨點般密集,號稱“駐隊矢”。金軍被射得人仰馬翻。同時吳玠又派弟弟吳璘帶領三千驍勇的騎兵奇襲敵後,切斷金軍的糧道。金軍撤退的途中,夜間被吳璘的伏兵突襲,潰不成軍,連金兀朮都受了箭傷。

金國騎兵

金軍啃不動和尚原,只好在鳳翔部署重兵與吳玠對峙。38歲的吳玠在戰後榮升鎮西軍節度使。

次年,吳玠奉命節制興、文、龍三州兵馬,留下弟弟吳璘駐守和尚原。金兵在宋軍降將李彥琪的配合下,發兵牽制吳玠駐防的甘肅徽縣仙人關,同時進擊金州,打開入川的通路。

金州失守了。吳玠親自帶兵,連夜急行軍300裏馳援陝西石泉的饒鳳關。完顏撒離喝大驚,想不到吳玠來得這麼快。這一對宿敵又在饒鳳關相遇。激戰六晝夜,金兵屍積如山,饒鳳關巋然不動。

可是,吳玠正計劃組織敢死隊內外夾擊敵軍的時候,己方有個小軍官臨陣投敵,給金軍帶路,繞到關隘的另一個方向進攻,饒鳳關失守了。吳玠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給友軍防守另一處關隘,自己率部退守仙人關。

這種情況下,和尚原更難防守。紹興三年冬,吳玠讓弟弟吳璘也撤到仙人關協防。

宋高宗劇照

這一守又是六年,金兵屢次大舉進攻仙人關,始終無法入蜀。金兀朮帶領的十萬大軍又以潰敗收場。

紹興九年,“宋金議和”之後不久,積勞成疾、重病纏身的吳玠在仙人關去世。他的弟弟吳璘繼續統兵守衛蜀地前線。後來宋金再次開戰,金軍還是打不進巴蜀。巴蜀地區因吳玠兄弟得以保全,兩人功勞之大,不言自明。

宋孝宗淳熙三年,吳玠被追封爲涪王,和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一樣,位列南宋前期的七個異姓王之中。

論起抗金功勞,不但劉光世無法與吳玠相提並論,連張俊也比不上他。南宋朝廷定調的“中興四將”沒有吳玠,只是政治因素。最後,我們不妨看一首清代一個女詩人沈採石寫的《中興四將歌》,可謂一針見血:

詩云:“中興有四將,韓嶽乃可稱。張劉何爲者,而亦居其名。張驕劉惰不足道,握兵乃比韓嶽早。韓嶽自是生死臣,金牌痛哭騎驢老。圖其象者劉松年,笑他亦廁韓嶽間。此圖傳之萬萬古,論功論罪俱昭然。吁嗟乎!張劉地下如有知,請看靈巖西湖兩墓定國元勳碑。”

參考文獻:《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