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起的德帝國爲了奪得新的殖民地和商品、投資市場,德國大力擴張海軍,推行爭奪世界霸權的政策,結果必然與英國發生最嚴重的衝突,因此英德矛盾是一戰前的主要矛盾。一戰前歐洲列強尖銳對立的四個矛盾:巴爾幹半島是火藥桶,英德海上爭霸,俄羅斯西進政策,法國渴望向德國復仇。

一戰前歐洲列強尖銳對立的四個矛盾:巴爾幹半島是火藥桶,英德海上爭霸,俄羅斯西進政策,法國渴望向德國復仇。

(一戰德國海軍戰列艦。)

一,英德競爭:英國與德國爭奪世界市場和殖民地。

從1871年起,德國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強勢崛起,二十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已超過英國;但在殖民地和商品市場方面英國卻佔絕對優勢,而且世界殖民地已被列強瓜分完畢。

(一戰前歐洲列強將世界瓜分殆盡。)

後起的德帝國爲了奪得新的殖民地和商品、投資市場,德國大力擴張海軍,推行爭奪世界霸權的政策,結果必然與英國發生最嚴重的衝突,因此英德矛盾是一戰前的主要矛盾。

(柏林-巴格達鐵路亞洲段,這條鐵路的修建也是一戰的誘因之一。)

1903年,德國開始修建從柏林到曼境內巴格達的鐵路,若能修建成功,德國就能依靠這條鐵路,將伊拉克境內剛剛發現的石油開採,並順暢地運回國內,同時該鐵路還能連接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港,繞過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該條鐵路是德國刺向英國海洋霸權的利刃,一旦建成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戰略優勢將大大減弱。

(1898年 德皇威廉二世訪問中東。)

二,德奧與俄羅斯帝國爭奪巴爾幹半島。

一戰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成爲“西亞病夫”,歐洲的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等國家力圖奪取巴爾幹這個戰略要地。奧斯曼土耳其的鄰國德奧與俄羅斯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矛盾衝突非常尖銳,巴爾幹問題成爲一戰前歐洲的火藥桶。

三,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被迫賠款50億金法郎,還要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

法國整軍備戰,希望復仇和收復失地。

四,法國與意大利都將非洲視爲自己的勢力範圍,法國與意大利爲爭奪戰略要地北非突尼斯衝突一觸即發。

(德皇威廉二世。)

一戰本質上是因爲爭奪資源而爆發的一場戰爭,最後擁有較多的資源的國家聯盟取得了勝利。

一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海洋國家對內陸國家的一次勝利。

雖然協約國取得了勝利,但三國協約內唯一一個以內陸爲主的俄羅斯帝國卻沒有撐到勝利,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及奧匈帝國一起在一戰中走向了崩潰。

但一戰內陸國失敗的同時,德國和俄羅斯卻沒有完全喪失元氣,重新崛起的國力猶在,因此“凡爾賽和約”簽訂二十多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次爆發。

因此可以說導致一戰爆發的矛盾,直到德國在二戰後徹底的失敗之後才告一段落。

總之,一戰是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列強爲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