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海量的潛在需求分享,包括挖掘潛在需求、不僅僅是人的需求、算法挖掘、算法隔離的挑戰與倫理四部分。

  

  以下是數字化轉型的分享線路圖,您現在所在的位置爲序號①的分享:用戶層數字化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外部驅動力之客戶篇,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

  以下是正文:

  一、挖掘潛在需求

  在無意識設計一文中,我們分享了產生人行爲的兩種源動力: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層面的行動,更多的是防禦行爲,即抵禦人世間的種種恐懼;

  無意識層面的,包括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也叫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個人無意識主要產生在小時候的教育模式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洗腦(洗腦也叫催眠),可以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小時候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在這張白紙上面“繪製的藍圖”都是世界給單個人的見面禮。集體無意識主要包括文化、民俗、方言、歷史遺留等等。

  目前,集體潛意識到底僅僅包括人類歷史遺傳的烙印,還是包括宇宙所有記憶,暫時並沒有定論。可以確定的是基因爲了自己的生存和進化,驅動人類和各種物種繁衍生息。但是,主宰世界“進化”的究竟是基因,還是基因背後更深層的物質,例如:基因的構成物質,在主導基因的“進化”,從而有了基因主導物理世界各物種的進化,都是人類遠未搞清楚的。

  就像冰山理論講的一樣,看不見的遠大於可見的部分。集體潛意識就像冰山連接海牀的部分一樣,不可見,不可見其邊界!

  在用戶驅動力層面,數字化轉型的未來趨勢是什麼?

  前面的文章給了很多種觀點,如:全時全鏈路深度數字化的能力;實體與數字化交融的新型第三空間;專注實體和數字的融合的未來服務設計;創造時刻互聯的體驗等等。

  所有這一切彙總起來,最終的目的,更多的不是探討如何服務用戶規模化、標準化的需求,也不是我們所謂的僅僅滿足個性化服務,而是要挖掘海量的潛在需求。挖掘潛在需求的市場,是當前顯性需求市場的成百上千倍。

  二、不僅僅是人的需求

  潛在需求到底由什麼構成?怎麼來的?

  非常淺層的講,就是滿足場景下的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在場景設計一文中分享的,關於場景四要素:時間、地點、情緒觸發、產生交互。目前的技術水平,很容易滿足時間和地點的訴求,但難以滿足觸發情緒和產生交互兩項。

  要討論情緒觸發的方式或者方法,以及怎麼促使用戶和企業產生交互?討論潛在需求的來源就至關重要。

  (1)當下顯性但未描述的需求

  當下有的顯性需求,但並未通過外在的形式進行描述或交互。例如:晚飯時間喫飯的需求,用戶並未打開“餓了麼”App,也未問Siri,更沒有通過傳統渠道如百度檢索,僅僅通過時間與地點兩個要素,算法直接推薦用餐服務是否合適,是否是挖掘了潛在需求?這一類市場企業並沒有開始真正的經營。

  (2)當下隱性但未描述的需求

  當下有的隱性需求,但未通過外在的形式進行描述或交互。由於理性把人往回拉的力量,在滿足溫飽以後,都有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大多數人並不會將所有的這些需求通過形體、社交網絡或其它渠道暴露在外面供企業消費。發掘這部分需求中存在的價值,也是中短期挖掘潛在需求的巨大市場機會。

  下圖爲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非常經典。可以說自上而下的需求中,每個人都對金字塔中的所有描述點有潛在的需求,只是階段不同,內部慾望、外部結構和社會環境不同,顯性層面表現的不一樣。

  企業要做的是,怎麼洞察用戶狀態,實時、實地、適人的給予更高一層的服務,從而獲取潛在價值。例如用戶剛滿足生理需求,喫飽喝足睡的一塌糊塗,此時他會很快追求安全需求層的需求,通過各種方式將企業或生態中對應的安全需求層的服務,推送給用戶就尤爲重要。依次類推。

  多層次需求的佈局,要重點考慮需求與需求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獨立需求板塊之間的“過渡地帶”(例如:生理需求的實物和安全需求的健康,過渡地帶就是健康食物這類,具體讀這篇文章),以及板塊融合後產生新的模式。這麼做的目的是做到需求與需求之間的串接,從而滿足個性規模化。

  做到這,也僅僅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滿足了對人,基本層面的需求,或者說意識與個體潛意識需求的挖掘,但遠未觸及更深層面的需求,如集體潛意識或基因進化的需求等等。

  (3)不僅僅是人的需求

  這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也是我這幾年一直沒搞清的三個問題之一,帶着這個問題我讀完了自己能接觸到了所有心理學圖書、讀了一些歷史學書籍,後來在讀天體物理相關的圖書時,受到一點啓發。這本書叫《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感興趣可以買來讀讀,2017年的新書。另外《蟻人》的兩部電影作品,也極具啓發性,推薦有空看看。

  下面用《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的內容,簡單描述一下:人,是如何形成的。更確切的講,是當前我們所見的物理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目前人類可知的,宇宙最小單位,叫夸克和輕子,大約出現在137億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電子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輕子”。剛開始的時候宇宙裏有夸克和電子,還有反夸克和反電子。2012年的時候,物理學家知道,在當時那個高溫條件下,夸克和電子都可以自由行動,宇宙就好像是一鍋夸克輕子粥。這鍋粥裏的主要活動是正反物質的產生和湮滅。

  夸克和反夸克,電子和反電子一旦相遇就會湮滅並且釋放兩個極高能量的光子,而在這個時候宇宙的高溫之下,光子又會再產生正反夸克和電子。一個正電子剛剛產生之後,又馬上跟另外一個電子相遇,又繼續湮滅成光。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機制。如果正反物質總是成對產生、成對消失,那爲什麼我們現在的宇宙裏都是正物質,而沒有反物質呢?

  目前科學家還回答不了。出於某種還不爲物理學家完全理解的原因,每十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爲倖存者——我們今天的世界,都是這樣的倖存者組成的。這些倖存者實在太幸運了,打個比方:如果每個人都是早期宇宙中的一個正夸克,這就等於說今天活着的世界人口中,只有5個人能倖存。放到中國,只有1個人可以成爲幸運兒,當然如果真的發生也是最不幸的!

  等時間推進到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整個宇宙已經膨脹到像太陽系這麼大了,溫度進一步下降,夸克們被三個一組束縛在一起,形成“重子”——也就是我們高中物理學學到的質子和中子。但與此同時,質子和反質子,中子和反中子之間也要不停地發生碰撞湮滅變成光子,光子再生成正和反的質子和中子。正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的倖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

  到一秒的時候,宇宙已經膨脹到幾光年這麼大了,這時候宇宙的溫度也更低。更低的溫度使得質子和中子被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其中90%是氫原子核,剩下的10%是氦原子核,其他元素極少,都可以忽略不計。

  這個時候,光子溫度只夠它產生正電子和反電子,但是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地發生湮滅——同樣的道理,因爲十億分之一的倖存率,最後剩下的全是電子。

  等到宇宙年齡是三十八萬年的時候,溫度低到讓所有電子都被原子核捕獲,就形成了氫原子和氦原子。到十億年的時候,這些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就會變成恆星,然後這些恆星又會組成星系。

  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裏面會有幾千億顆恆星。其中有些比太陽大十倍的恆星,在高溫高壓之下,可以生產一些更重的元素。這些恆星最後會爆炸,重元素被傳播出來,散佈在整個宇宙之中。正因爲這樣,今天我們纔會有這些重元素,否則宇宙中就幾乎全是氫和氦。

  又過了九十億年,在宇宙中某個不起眼的地方產生了一個不起眼的恆星,它的名字叫太陽。太陽所處的位置正好有很多重元素構成的氣體,這些氣體在引力作用下慢慢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行星。其中某一顆行星,距離太陽不遠不近,正好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它就是地球。此後又經過無數機緣巧合,地球上有了生命,生命經過漫長的演化,最後終於有了你。

  人類的產生,是多麼的幸運,所以這個時間,沿着這條線,你再回看一下: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是人自我驅動的?還是基因驅動的?

  如果是基因驅動,究竟什麼驅動基因?夸克?

  我的問題,是什麼驅動夸克?太多太多人類無法探知的問題,可能都會有算法來實現。但限制算法去探索浩瀚宇宙的,最大的瓶頸,也將會是人類的無知。

  三、算法挖掘

  靠人工去挖掘場景下的需求,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依靠人去挖掘潛在需求,更不可能。

  一方面千人千面,量大導致的工作量巨大;

  另一方面,變化因素多,細微因素導致全局波動的可能性巨大,也是人無法也沒有能力做到的。這時候,只能依靠機器。機器分析配合人的情感化服務,纔是未來潛在的方向之一。

  挖掘潛在需求要做到實時實地、精準兩個方面。實時實地目前的算法水平已經可以輕易滿足,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精準,這裏有必要再強調一下精準對未來商業的重要性。

  阿里曾鳴教授,在分享新舊商業差別的時候,提到一個詞叫精準。同樣劉強東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描述未來零售圖景時,用到的也是精準和無界。精準零售一詞,最早應該來自貝佐斯。

  其實,精準服務會是未來任何領域的一個基本訴求,我們會看到有精準服務商的興起,有精準賦能B端的企業出現,有精準戰略這種詞出現,也會有精準醫療、精準交通、精準畫像、精準知識圖譜、精準NLP、精準XXXX等各類詞或模式的出現。

  來看看阿里曾鳴教授對精準的描述:

  

  “精”是精細。互聯網不僅能做到個性化到每一個人,還能個性化到這個人在某個時間點的狀態、情緒、行爲。你喝了酒以後的表現與沒喝酒時肯定不一樣,上班與回家的狀態肯定不一樣。精細,會逐漸細到越來越小的粒度。場景化就是精細化的一個努力方向。

  “準”是越來越準確,而這隻有通過智能化才能實現。基於以牛頓經典力學爲代表的現代科學發展起來的工業時代,是追求確定性的時代。人的信仰是科學能發現一切規律,基於規律能準確做一切事情。

  

  最近50年,隨着量子物理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開始接受不確定性,嘗試用統計的方法來逼近準確性。所謂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就是先從一個非常粗糙的目標開始,逐步迭代優化,最後可以非常準確。谷歌翻譯的準確率可以從剛開始的40%,幾年內逼近到很高水平,和工業時代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路,是用統計、概率、學習、反饋來逼近精確,最終目的是越來越準確。

  它要求“活”數據,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數據。只有量是不夠的,必須跟業務完整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有模型和算法,還要有云計算和大計算能力支撐海量數據處理,這是未來商業競爭真正比水平、比能力的地方。能否精、準、細,背後是商業邏輯的根本變化。

  挖掘潛在需求的前提是要有用戶的數據,構建360°用戶視圖,靜態數據+動態數據,能進行實時分析並給以結果反饋。動靜態數據的獲取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根據分析結果推送服務的能力,都是算法實力的一個體現,也是一切服務的開端。

  算法預判+銷售動作,是未來精準服務的所有起點。因此,算法挖掘的目的是有機會開始服務。精準服務用戶的要有機會或起點,你連機會都沒有,算法和用戶,都會默認你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一樣。

  四、算法隔離的挑戰與倫理

  算法隔離,也是對未來的預測,不過這部分的預測會是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之後的社會構成。但十年也是瞬間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分享一下。

  人類通過六十多年的努力,企業通過數十年的努力,發明了算法、讓算法應用到商業行爲中,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利益。但就像企業設計算法的初衷一樣,算法像我們設計它的初始目的那樣,開始自主決策。

  我們現在設計算法的目的,是爲了精準刻畫一個人,從而實現精準服務的目的。不管是獲取數據方式,實現分析的算法,促進交互的手段,還是接觸層的各種產品類型,都是爲了實現精準服務。

  1. 低端智能階段

  中短期講,算法一直處於低端算法(也叫低端智能),就是模型+算法實現的,只能解決特定場景下的特定服務,例如:客服工作,或者協助客服的工作;例如:機器的眼睛攝像頭從錄製、處理、傳輸、存儲、再處理、分析、輸出等等作爲社會特定的監控或者監控輔助工作;例如保險領域雙核等等。

  數據、模型、算法、代碼、算力和產品六個大類別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算法,最大顛覆的可能性也是算法,其次纔是產品和算力。如果科學家在實驗室突破性的創造出一整套算法,可以精確預斷未來5秒會發生的事情,那整個世界的結構都有可能因此而顛覆。此類或相關算法真的出現時,算法隔離層也就離我們不遠了,這個轉折點也就是所謂的“奇點”。

  2. 算法隔離時代的挑戰

  算法隔離是指,那些服務於個人的算法,爲了確保它所服務的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從而屏蔽企業算法的服務推送。這個是一個新趨勢,也就是說,算法開始作爲人的第二層皮膚,學會護主,開始保護人類,或者更具體的說保護單個人。

  它會是在B端供給側和C端需求側中間,形成一個新型的物種,我們暫且叫算法隔離層。

  什麼意思呢?

  企業的廣告和服務的推薦,算法不認可,就無法推薦到用戶面前。而算法做這一切的目的,是處於真正意義上的保護這個人,哪怕一開始,有所誤差。

  這個時候,企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爲一切通過算法認可的服務才能出現在消費者的觸點上,那些無法被算法承認的服務,某種意義上,是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的。

  3. 算法隔離時代的倫理

  現在還無法確定算奇點之後的算法,是爲了自身的進化而屏蔽服務,亦或是完全爲了主人的綜合利益最大化,選擇服務。但可以肯定的是,算法的創造企業,除了面臨自己算法的挑戰以外,更多的還面臨算法過於干涉人類生活而帶來的倫理問題。

  我們拭目以待!希望對你有所啓發,在評論區寫下你的想法,我們一起討論。

  截止目前,外部驅動因素用戶篇六篇全部分享完畢,這六個部分是我們講的WHAT的什麼部分。未來會有針對這些變化,HOW的落地部分。根據具體規劃,時間上不出差錯的話,會是在三個月後(2018年12月16號之後)和大家見面。

  參考資料:

  《潛意識》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

  《曾鳴智能商業二十講》

  相關閱讀

  企業數字化轉型:全民超人時代客戶的七個特性及應對之道

  外部驅動力客戶篇(二):應對用戶需求的四個要點

  外部驅動力客戶篇(三):聚焦一切關聯需求

  外部驅動力之客戶篇(四):以客戶爲中心經營模式的五大挑戰

  外部驅動力之客戶篇(五):全方位認知客戶

  作者:李有龍,公衆號:IAB物智鏈

  本文由 @李有龍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