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潔華街邊美食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阿敏是誰?清太祖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四大貝勒之中唯一非努爾哈赤的後裔,這半身就是該注意的問題——即,你不是最親近的本家人,凡事就該低調謙虛,能讓就讓。
但是阿敏這個人,卻完全不低調,更有點囂張。
爲什麼說囂張?司馬就從棄城而走這件事說起。皇太極把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交給阿敏來鎮守,結果明軍一發起反攻,阿敏就殺死城內的降兵降將,帶領自己的部隊,棄城而歸。
這是什麼問題?不就是逃跑主義嗎?
但是話又得說回來,在阿敏眼中,你皇太極把大部隊都撤走了,就給我剩下那麼一點點人,現在大明各路勤王人馬聚集,又啓用了孫承宗這樣的名將,我怎麼阻擋?自然是早點撤退,保存兵力纔是最重要的。
若是講理的話,阿敏的抗辯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皇太極豈是要跟你講理?
凡事都有因果,皇太極對阿敏的不滿,早有積累。
在他看來,阿敏打仗,從來不是勇敢衝鋒、大事爲先,而是專門盯牢什麼黃金啊白銀啊綢緞啊纏足的明朝女人,尤其是這次撤退,他也先把這些細軟撤走,當兵的是死是活,反而不當回事。
這一條,固然很義正言辭,但真是皇太極不滿的主因嗎?不是!
主因在於,當時有所謂四大貝勒,除了皇太極之外,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也一同參與國事討論,甚至“南面共坐、同受朝賀”。
皇太極權位未穩之際,當然能容忍。可是在羽翼豐滿之後,哪裏還能“臥榻之側容他人酣睡”,他當然要幹掉其他三個貝勒——但代善是他哥,莽古爾泰是他弟,第一個要對付,自然就是關係最疏遠的阿敏。
況且,阿敏這個人,人際關係也處得真是忒差,不但和八旗的一般將領交惡,就連自家兄弟濟爾哈朗這幾位,居然也冷若冰霜。在皇太極要給阿敏定罪的時候,豈止無人求情,甚至自家兄弟們都一個個跳出來痛斥,簡直就是牆倒衆人推。
更重要的,則是阿敏犯的錯實在太大了——老實說皇太極就算想放過他,其實難度都很大。
除了這次棄城而走事件,以及雜七雜八的一些恩怨之外,最嚴重的就是朝鮮事件。
阿敏在朝鮮幹了啥呢?
1627年,即皇太極的天聰元年,阿敏帶兵征討朝鮮,佔領了平壤。
此時,皇太極的國策,是逼朝鮮投降,自己便可以專心對付明朝。但沒有想到的是,阿敏卻打起了小算盤,他甚至想完全吞併朝鮮,然後成立一個滿洲朝鮮國,自己做這個新國的國王。
這樣一來,自然引起了朝鮮人竭力抵抗,而同阿敏一起帶兵出征的自家兄弟濟爾哈朗,也竭力反對。所以最終,阿敏只能放棄主張,縱兵在朝鮮大肆掠奪一番後,便撤兵而回。
這樣一來,便造成了兩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是皇太極的拉攏朝鮮計劃徹底破產,朝鮮不但不服,反而鐵了心,要和明朝共存亡(當然最後還是被滿清被制服了)。
第二個結果,暴露了阿敏的野心,皇太極大爲震驚,事實上就此下定了要對付阿敏的決心。
而阿敏這邊,似乎是完全破罐子破摔,隨後幾次戰事討論之際,他擺足了架勢,和皇太極頂撞、爭論,完全不把這個皇帝放在眼裏。
所以,不要怪皇太極無情,你都這般模樣了,他再不收拾你,那就是他的問題了——於是藉由棄守城池這件事,皇太極來了一場總算帳,調動八旗上下,一片聲討責罵,更編造出所謂十六大罪狀,沒收阿敏的所有財產、人馬,鑲藍旗劃給濟爾哈朗,他本人則被打入囚牢,死於1640年。
這樣一來,皇太極其實便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通過打擊阿敏,團結了羣衆,威懾了四大貝勒裏的另兩個。再往後,莽古爾泰因爲御前露刃事件獲罪,代善則因給怨恨皇太極的姐姐送禮,也慘遭打擊——實際上都是藉口而已。
結局便是四大貝勒,三個或死或廢,皇太極一家獨大——但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這反而給了多爾袞極好的機會,呵呵,這就是天數啊!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