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鄭渾認爲梁興等人在"潼關之戰"之後已經失去了在關中地區統治的基礎,現在只不過是一種類似山賊性質的勢力。當時梁興在左馮翊各縣劫掠,這些縣的官吏無法抵抗梁興的軍隊,就跑到了鄭渾這裏。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七雄五霸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潼關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一個比較著名的戰役。對戰的雙方是以韓遂、馬超爲首的"關中十將"以及曹操集團。在這次戰役中,曹操取得了勝利,而"關中十將"其實是迫於曹操的軍事壓力才組合在一起的,失敗之後也是四處逃竄。其中有在"潼關之戰"中戰死的;有的跑到了涼州;有的跑到了漢中投奔張魯。其中有一個人比較有意思,他沒有選擇往涼州或者益州逃竄,還留在了關中地區,結果受到了夏侯淵等人的剿滅。這個人就是梁興。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梁興與"潼關之戰"

在"潼關之戰"中,除了韓遂和馬超兩個人,剩下的人都像個路人甲。其實梁興在"潼關之戰"之前就在史料中出現過一次。在建安三年,曹操進攻關中地區的李傕,就是曾經控制漢室的董卓舊部之一,曹操的策略是令其他的軍閥來對付李傕,比如同爲董卓舊部的段煨,另外還有張橫、"梁與"兩個人。"梁與"是《太平御覽》引用《典略》中的記載,而"與"和"興"的繁體字形十分相近,所以二者應當是同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參與這次軍事行動的張橫也是"關中十將"之一。

在"潼關之戰"中梁興也有所表現。在"潼關之戰"的初期,曹操採用了"聲東擊西"之計。具體實施起來就是曹操屯兵在潼關外張揚聲勢,其實真正的突破口並不是潼關,而是從潼關以北的蒲阪津渡過黃河,再繞下來渡過渭水。執行這個任務的人是徐晃,他率領四千人渡過蒲阪津,在對面建立防禦工事,這個時候梁興率領五千人進攻徐晃,被徐晃擊退。雖然是一次敗仗,不過樑興也算是"關中十將"中除韓遂、馬超以外比較有表現的軍閥首領了。

"潼關之戰"的失敗意味着關中地區成爲曹操真正可以統治管轄的區域,而不是之前名義上的依附。這些關西軍閥大部分都離開關中地區,到隴右或者漢中,依託險要地勢或者其他勢力比如張魯或者隴右一些少數民族的支持,要麼乾脆投降曹操。但是梁興沒有這麼做,在失敗後仍然留在關中地區,更具體一些是在左馮翊。那麼梁興也爲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他受到夏侯淵、徐晃等人的討伐,最後被殺死。

鄭渾削弱梁興勢力

梁興的衰敗其實還與一個人有關,就是當時的左馮翊鄭渾。鄭渾的哥哥鄭泰比較有名,是當時的名士,參與過對董卓的政變,但是他參與的這次失敗了。鄭渾被曹操徵辟,做過縣令,在任頗有政績,成爲左馮翊,就遇到梁興這個爛攤子。

當時梁興在左馮翊各縣劫掠,這些縣的官吏無法抵抗梁興的軍隊,就跑到了鄭渾這裏。有些人勸說鄭渾改易郡治,挪到比較險要的地方。這種事情在漢末三國時期經常出現,某地長官因爲當地的動亂無法上任,只能待在別的地方。不過鄭渾並不同意這個建議。鄭渾認爲梁興等人在"潼關之戰"之後已經失去了在關中地區統治的基礎,現在只不過是一種類似山賊性質的勢力。梁興的一些追隨者也是受到了梁興的脅迫。如果轉移到險要地區,不去對抗梁興,那麼就表現出一種弱勢的姿態。這種示弱加上時間的磨合,很有可能導致這些脅從的人與梁興徹底結合到一起。

面對梁興的威脅,鄭渾採取的措施就是分化梁興的部衆,削弱梁興的勢力。第一當然是收攏民衆,加強城防,避免受到梁興的劫掠;第二發動治下的積極性,從百姓中招募軍隊對抗梁興,約定繳獲的物資百姓可以分到七成。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種政策無疑激起了百姓對梁興的戰意;第三接受梁興部衆的歸降。這也是漢末三國時期戰爭中很常見的手段,劉虞平定"張舉、張純起義"就使用這樣的手段,所以相對於公孫瓚來說更容易見效。

當時有些百姓不僅劫掠梁興部衆的財物,還劫掠了很多女子。這些失去妻子的梁興部衆只能向鄭渾投降。鄭渾將劫掠來的婦女還給投降者,安撫這些人;另外鄭渾又派遣一些有名望的官吏或者百姓,對梁興部衆佈告"廣開降路"的態度,又勸降一批人,讓各縣官吏分別安置起來,在將他們從梁興身邊拉攏過來的同時也分化了他們本身的威脅。小編個人認爲鄭渾在對梁興部衆的處理上是面面俱到,比較完美的,也起到了很多的效果。

夏侯淵消滅梁興

關於梁興活動的地區,肯定的說法是在關中地區,但是具體在哪個縣,《三國志》當中有不同的記載。《武帝紀》中記載在藍田;《夏侯淵傳》中記載在鄠縣;《鄭渾傳》記載在鄜城;《徐晃傳》提到了鄜城和夏陽。這些地方的距離是比較大的,從藍田到鄜城一南一北直線距離達到了170公里左右;從夏陽到鄠縣則超過225公里。幾乎是涵蓋了整個左馮翊。可見梁興並不是負隅抵抗,反而是四處出擊的態勢。小編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馬超餘衆梁興等屯藍田,使夏侯淵擊平之。"

《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圍遂、超餘黨梁興於鄠,拔之,斬興。"

《三國志·魏書·鄭渾傳》:"興等懼,將餘衆聚鄜城……斬興及其支黨。"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使晃與夏侯淵平鄜、夏陽餘賊,斬梁興。"

這些記載並沒有一個時間線上的排列,甚至《夏侯淵傳》與《鄭渾傳》中對梁興最後所在的地點上的記載都存在差異,《徐晃傳》的記載也很是模糊不清。所以小編無法確定梁興覆滅的全過程。如果兼顧這些史料的話,大概的過程是這樣的:鄭渾削弱梁興力量的同時,夏侯淵、徐晃等人也在各地打擊梁興的力量。梁興從藍田轉移到鄜城、夏陽,最後再向南轉移到鄠縣。夏侯淵繼續進攻鄠縣,鄭渾也率領軍隊助戰,最後成功攻破鄠縣斬殺梁興。不過這些也只是小編結合這些史料的推測而已,因爲實在是存在衝突,不敢保證準確性。

總而言之,在"潼關之戰"後,關西各軍閥潰散,已經無法繼續抵抗曹操的勢力。大部分人退出關中,而梁興卻還在左馮翊活動,還繼續四處劫掠的行爲,不得不說非常"有剛兒",但小編認爲也是很不理智的選擇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太平御覽》、《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