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給世人留下的印象,要是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恐怕非強大、勇猛、繁榮、富裕莫屬。作爲一個曾經令世界都爲之震撼的王朝,雖然早在377年前就已沒入歷史洪流,但是關於它的傳說,卻依然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民間曾流傳着一句關於明朝的俗語:“強大的明朝,不如富裕的百姓”。這句俗語簡明扼要的點出了,明朝社會中的一種怪現象,那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民富國窮”。甚至有人說在明朝當官都不如去種地,這說明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應該十分富足。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於明朝萬曆十八年,遊覽了明朝港口城市福建福州。在一番遊歷之後他不禁由衷的感嘆,這裏簡直就是人們嚮往的人間天堂。尤其是看到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之後,更是情不自禁的發出了嘖嘖讚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

這段文字從衣着到氣質再到精神狀態,以及行爲舉止和談吐等方面,對生活在明朝萬曆年間的福州百姓,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描寫。

筆者認爲這段描寫公元16世紀末,明朝老百姓生活狀態的文字,不僅完美的詮釋了安居樂業四個字,而且也從側面烘托出了明朝的強大與富庶。最能體現一個朝代是否繁榮的證明,只要觀察一下老百姓的生活品質,所有的真相就會不言自明。

明朝百姓生活面面觀

在娛樂文化大爆炸的現代社會,各種宮鬥劇、穿越劇不絕於耳。尤其是以“穿越”爲主題的影視劇,更是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大約20年前“穿越劇”鼻祖,《尋秦記》上映之後更是火遍大江南北,至此“穿越劇”如雨後春筍一般一發而不可收拾。

於是“穿越”一詞也被各種濫用,以至於很多年輕人都想有,穿“越到”自己喜歡的朝代。但近年來清朝“穿越”劇特別多,讓人們對清朝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事實上相比較於清朝來說,“穿越”至明朝纔是最幸福的事兒。

因爲生活在明朝時期的老百姓,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可以養活一家人。無論是以種地爲生的農民,還是走街竄巷的的小商販,都可以通過個人努力賺取生活費。而且相比較於其他朝代來講,老百姓需要承擔的賦稅、徭役,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減免。

這就使得他們獲得的剩餘價值更多,而且也有更多時間去創造美好生活。可以說直到明朝崇禎年間,拋卻政治以及戰爭影響,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也依然可以過得很滋潤。只不過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大多數失去土地的農民纔會流離失所。

一、明朝老百姓有“津貼”

縱觀古代社會中的歷朝歷代,統治階級幾乎都在絞盡腦汁,去不斷壓榨老百姓的剩餘價值。但是在明朝時期卻講究“按勞付費”,雖然老百姓有爲國家服役的義務,但這種服役制度並不免費。也就是說老百姓被國家徵調服役,可以獲得一定薪金或報酬。

“柴薪皁隸”就是明朝社會中的一大特色。“柴薪”原本是指作燃料用的雜木,而“皁隸” 則是指舊時衙門裏的低級差役。“柴薪皁隸”放在一起是指,即使是身份底下人付出勞動力,也可以根據相關規定獲得一定報酬。

簡而言之就是,當輪到老百姓服役時,給官員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即“柴薪皁隸”就是買柴燒水、幹雜活,每年至少可以獲得二十兩文銀,如果按照現在社會中的貨幣進行換算,差不多有13216元之多。

筆者認爲從這一點來看,在明朝做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應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且類似於“柴薪皁隸”這種,可以拿到薪金的普通活計,就能夠有二十兩文銀的收穫,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按照明朝法律規定,七品官員就可以擁有公費“柴薪皁隸”人員。一般情況下根據實際工作需求或家庭成員多寡,可以配置2-4名“柴薪皁隸”。從這一點來看明朝老百姓,成爲“柴薪皁隸”或者說出公差的機會有很多。

二、在明朝做學生很愜意

現代社會中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這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國利民的福利。但是在明朝時期不僅可以免費入學,而且相關標準的學生,甚至可以領取由國家提供的米麪糧油和薪俸。

1.普通學生福利據《明史·食貨志六》記載:“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

翻譯成現代漢語說的就是明朝學生,每一天都可以獲得一升“膳米”,按照現代社會的度量衡換算,明代時期的一升米大概合計2斤左右。

每天兩斤糧食足夠兩個人的飯食,這種福利待遇簡直讓人心生羨豔。一日一升米還不算還會供給魚、肉、鹽、醯,日常生活所需幾乎不需要個人操心。“醯”一般指醋或米酒,筆者認爲從這一點來看,明朝時期的學生簡直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神仙生活。

而這些看似尋常的普通食物,對於明朝老百姓來說卻是莫大的恩賜。而且這些食物每個月都於當地官員統一配給,如果有人膽敢侵吞輕則罷官,重則甚至會被罰沒全部家產。所以在明朝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敢於拿自己的烏紗帽和家產開玩笑。

2.秀才可以領薪俸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一個粗人,但他卻意識到了知識,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於是明朝時期制定了很多優待讀書人的政策,比如普通學生考中秀才之後,不僅可以繼續領取一升米,以及魚、肉、鹽、醯等。

而且每個月還可以領取“廩膳費”,雖然“廩膳費”僅有一兩文銀,但一年就是十二兩,合計人民幣8-9千元。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對於一個正在讀書的普通秀才來說,這十二兩文銀不僅夠日常用度開銷,而且還可以購買筆墨紙硯、書籍。

筆者認爲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的秀才即使不幹活也會活得很滋潤。只不過尚未成爲秀才的人由於沒有“廩膳費”,所以只能依靠家中親屬度日。按照現在比較時髦的說法就是“啃老族”,一旦考中進士多年辛苦和花銷,基本上一年之內就可以賺回來。

三、走街串巷的小販

從古至今沿街叫賣的商業習慣,幾乎從來都沒有消失過。一聲聲既熟悉又陌生的叫賣聲,總會給人帶來一種由內而外的溫馨感。明朝時期的商業活動較爲頻繁,無論是富商巨賈還是街頭小販,都在經營着與明朝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

明代短篇擬話本小說《醒世恆言》中,有一篇名爲《賣油郎獨佔花魁》的小說。這部小說記述了“花魁娘子”美娘,與賣油郎朱重之間的愛情故事。這部小說主人公朱重一開始僅有三兩本錢,但是在街頭巷尾賣了一年油之後,除去日常用度竟然還剩下十六兩文銀。

“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喫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

這段話就是《賣油郎獨佔花魁》中,朱重在年末時計算一年收入的表述。筆者認爲通過對明代賣油郎的收入瞭解,可以發現在明朝時期即使是小商販,也可以通過辛勤勞作過上小康生活。

四、屠戶的日常生活

無論哪個朝代,都有三百六十行,而且也都曾出現過“行行出狀元”的現象。尤其是生活在明朝社會中的芸芸衆生,由由於國家政治穩定、賦稅、徭役較少。所以明代老百姓有更多時間,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是各行各業特別興隆的一個主要原因。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經典故事“范進中舉”, 范進在尚未中舉之前一直寄宿於老丈人家中。由於他每天只知道讀書什麼事情也不做,所以胡屠戶對他的態度特別惡劣。別看胡屠戶只是一個殺豬的屠戶,他一年的純收入至少有三十六兩文銀。

當范進想要從胡屠戶借銀子時,胡屠戶對他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裏,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

從這段話中可以瞭解到,胡屠戶每天至少盈利一錢。如果按照這個收入水平去推算,他每個月都可以賺取3兩文銀,按照這個算法一年至少收入小三萬人民幣。在三四百年前的明朝時期,這種收入水平應該已經達到了小康。

五、明朝農民生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社會中的農民,一直都過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生活在唐、宋、明三朝的老百姓,在年頭比較好的時候,可謂家家戶戶倉廩殷實,尤其是明朝時期的老百姓更是富得流油。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於平民,他在當皇帝之後深知農民苦難,所以一直都在不斷制定一些惠民政策。爲了使戰亂之後的明朝經濟快速恢復,明太祖下令“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老百姓不僅有地可種,而且還可以通過種地獲得經濟收入。

如果按照每一畝地產糧250-350斤來計算,每一年至少可以收入10000-15000元。除去日常花銷和購買農具、種子的費用,至少也可以剩下5000-10000元。這種經濟產能讓老百姓的生活特別滋潤,而且也開始對娛樂文化產生更高的要求。

結 語

明朝不僅讓“天下四夷臣服”,而且也能夠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每一代明朝君主,都謹記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教導,“水可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讓明朝曾在一段時間內稱霸世界。

而且爲了能夠讓老百姓獲得更多實惠,明朝統治者甚至不惜損害自身利益,也要最大程度上讓利於民。一時間“民富過窮”的現象,在明朝大地上遍地開花。筆者認爲如果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得知生活在明朝的老百姓,簡直就像活在天堂一樣幸福。

【參考文獻】

簫盛《明朝百姓的柴米油鹽》

鄧光明《替明朝人“曬工資”》

陸春祥《明朝的那些碎煩事兒》

陳寶良《明朝人的生活質量及其相關問題探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