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一躍千里,在獎勵軍功的刺激下秦軍迸發出了超強的戰鬥力,先是趁魏國衰敗下去的有利時機,經過數次大戰不僅從魏國手中重新奪回河西之地,而且連魏國河東的要地也落入秦國之手,秦國勢力深入到了黃河以西。

經過一連串軍事上的勝利,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成爲和齊楚兩大強國並肩的新興強國,這引起了六國對秦國的嚴重不安,於是從秦惠文王時期,六國聯手起來先後對秦國發動了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其中第一次秦軍大勝(前318年),第二次聯軍大勝(前296年),第三次還未交戰就不了了之(前287年),第四次聯軍大勝(前247年),第五次(前241年)秦軍勝。

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第二次和第四次聯軍大勝,戰果都頗爲輝煌,尤其是第二次齊、韓、魏爲主的聯軍在齊國名將匡章的率領下攻入秦國函谷關,秦昭襄王甚至被迫割地求和;第四次戰果也不錯,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大敗秦國名將蒙驁並一路追擊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那麼這兩次戰果輝煌的合縱攻秦之戰,哪個含金量更高?我們就此分析一下。

先來看看第二次合縱攻秦聯軍取勝的幾個原因:第一,前298年秦國出動大軍攻楚,雙方在析之地展開大戰,秦軍大勝殲滅楚軍5萬,齊國孟嘗君趁秦軍主力遠征楚國無法及時回師,聯合齊、韓、魏三國(趙國和宋國後來加入)攻秦,歷經三年苦戰攻入函谷關。

第二,秦國剛剛遭遇殘酷的奪位之爭:前307年秦武王死後,秦惠文王幾個兒子相爭,最後雖然秦昭襄王嬴稷勝出,但是幾年的內亂對秦國國力影響不小。

第三,秦國此時正是人才青黃不接之時,丞相甘茂出走,樗裏疾病逝,白起的伯樂魏冉還沒掌權,白起要在幾年之後才橫空出世。

第四,聯軍不僅有運籌帷幄的孟嘗君,還有在桑丘之戰中擊敗過秦軍、垂沙之戰大敗過楚軍的名將匡章,更爲關鍵的是此時的秦國還不遠是後來傲視羣雄的時候,至少當時齊國的實力還略勝它一籌,而且經過胡服騎射並且剛剛滅了中山國的趙國實力也不容小覷。

所以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聯軍之所以能取得大勝是有很多客觀因素的,秦軍兩線作戰主力無法及時回援、國力和軍事實力整體略遜聯軍一籌,朝中缺乏名相、軍中缺乏名將這些都是秦軍的不利因素,那麼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又是如何呢?

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於前247年,在此之前的長平之戰中秦國獲勝,白起坑殺四十餘萬趙軍並圍困趙國都城邯鄲,雖然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但是唯一可以和秦軍抗衡的趙軍被擊潰、齊國又作壁上觀不再參與六國合縱,秦國已初步具備了碾壓六國的實力。

雖然白起已死,但是得益於商鞅變法獎勵軍功的舉措,秦國從來不缺乏能征善戰的名將,秦昭襄王趁信陵君滯留趙國之機,派出名將蒙驁率軍東向攻魏並橫掃三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信陵君回到闊別十幾年的魏國出任上將軍發動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率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大敗蒙驁的秦軍並一路追擊至函谷關外,秦軍龜縮至關內不敢應戰,如果不是魏王中了離間之計,五國聯軍一定可以擴大戰果。

第二次合縱攻秦,秦軍在諸多不利條件下依然抗衡了聯軍近三年之久,第四次合縱攻秦,秦軍戰鬥力更強,又沒有雙線作戰,在內有名相呂不韋、外有名將蒙驁的情形下依然大敗於聯軍之手,由此來看,顯然是比第二次合縱攻秦含金量更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