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美,閱然指上

  圖書君在北京(40°N,116°′E)向您問好!

  △20世紀70年代,北京街頭十字路口,無軌電車、自行車、吉普車穿梭其中。攝影 | 迪安·康格

  從昔日“自行車王國”家家戶戶視如珍寶的出行工具,到今天雖然被投資人吹噓爲 “新四大發明”但常常被棄若敝屣的共享單車,這一切的背後,改變的顯然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出行方式,更是生活態度上的天差地別。

  撰文 |閻海軍

  編輯 | 海杜馬

  供圖| 視覺中國

  策劃 | 《時間的力量》《歷史的底片》

  到底是誰發明了自行車?

  這個問題一直存有爭議。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報》刊有“茲見上海地方有自行車幾輛”,被視爲自行車傳入中國的最早證據。

  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佳在溥儀1922年結婚時贈了其一輛自行車。溥佳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回憶道:“我送溥儀的禮物是一輛自行車。因他從未騎過自行車,看了十分高興,就開始練習起來,不料陳寶琛得知後,把我狠狠申斥了一頓:‘皇上是萬乘之尊,如果摔壞了,那還了得。以後不要把這些危險之物進呈皇上。’他還勸溥儀不要騎,幸而溥儀並沒有摔傷,練了幾天就會了。後來他自己又買了許多自行車,時常以騎車爲樂。”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有類似描述:“爲了騎自行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統鋸掉。”

  “中國最早的自行車工業製造是從自行車零件的製造開始。”《自行車與近代中國》一書作者徐濤梳理發現,在上海,一批國人開辦的自行車零配件製造廠和商辦工廠逐步創立。

  1941年,合利工具廠和得利車行合作,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輛全部由中國生產研製的自行車在此時推向市場。

  1950年,新中國第一個全部國產化的自行車品牌“飛鴿”在天津誕生。

  1958年5月,上海自行車三廠成立,其前身是1897年創設的同昌車行。當年6月,上海自行車三廠登報求商標。一位名叫周柏人的設計者,用手勢和文字道出了“鳳凰”的內涵:“鳳凰好,飛翔輕快,是民間吉祥之物,受人民喜歡。”該設計獲得了90%以上員工的贊同。“鳳凰”商標正式被批准,“鳳凰”自行車就此誕生。

  1949年,前身爲昌和製作所的永久牌自行車正式誕生。到1952年,永久牌自行車年產已達28767輛。1953年,上海永久首次出口自行車。1956年,標定車正式在上海永久大批量投產,也標誌着我國自行車工業開始走上一條自行設計、自行製造的道路。

  “鳳凰”“永久”“飛鴿”,三足鼎立,但那時候,自行車依然是稀缺品。1962年到1986年間,全國的自行車實行憑票供應。對於尋常百姓來說,被譽爲“結婚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車,是男孩子找媳婦的重要物件,也是姑娘出嫁時最有分量的嫁妝。自行車的價值不止於物品本身,而成了家庭富裕程度的體現。

  1980年代,越來越多的城鄉羣衆有了自行車。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自行車保有量達到5億輛,自行車完全浸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國也被稱爲“自行車王國”。

  1994年,國務院公佈第一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鼓勵個人購買汽車”。從此,轎車工業發軔,私家車越過障礙,開始邁向中國家庭。

  1990年代末至2010年,城市,私家車越來越多;農村,摩托車家家普及。自行車消費陷入低谷,生產企業也陷入困境。

  轉折出現在2010年前後。那時,個別城市推出公用自行車,這爲中國車企開發了一批新訂單,被視爲共享單車誕生的前兆。

  2014年至2018年,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ofo、摩拜爲首的互聯網共享單車應運而生。有人形容共享單車的訂單猶如一劑強心針,讓自行車產業這個遲暮的老人,重新煥發生機。

  短短几年,數十家共享單車品牌紛紛殺入,行業混戰、資本狂進。它的野蠻生長、桀驁不馴也讓城市管理部門大爲頭疼。各城市關於共享單車的問題不斷見諸媒體,整頓呼聲四起。

  百年間,自行車在中國盛衰興替,既見證了民族工業的發展,也參與了國家現代化的蹣跚步履;既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拓展了中國等級社會的消費文化。潮起潮落,自行車的百年小史滿是滄桑,唯有融入日常的故事,每個中國人都有着不同的體味,都有着一樣的溫情。

  △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和驢車行經北京明長陵的神道。攝影 |迪安·康格

  △1980年7月7日,上海南京路上,一名交通民警正根據街道的人流和車輛進行信號燈控制。攝影 |布魯斯·戴爾

  △按照今天的說法,這位出租車司機絕對是一位“人生贏家”,新房集齊了“三大件”——電視機、錄音機、自行車。攝影 |歐文·弗蘭肯

  △1982年的北京街頭。攝影 |迪安·康格

  △北京巴黎馬克西姆餐廳於 1983年9月26日正式對外營業,是最早的中法合資的西餐廳。這給北京市民帶來了極大震撼。攝影 |讓-克勞德·多伊奇

  △1985年,北京長安街。口號標語,直至今天依然是常見的廣告形式。觀察這些牆上的句子,能捕捉到時代變遷的線索。攝影 |閻雷

  △一名北京大學的女學生,戴着頭紗從迪安·康格的鏡頭前經過。北京在春、秋兩季多有沙塵天氣,這種穿戴方式也是無奈之舉。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似乎並不太在意,大雨滂沱就穿上雨衣,烈日當空便戴上草帽……是的,自行車就是這樣一種全氣候條件下的交通工具。攝影 |迪安·康格

  △1985年,北京的兩個青年身背吉他,在夜晚騎車前行。在當時的北京,這是一種引領時尚的舉動。攝影 |王文瀾

  △男生穿背心、短褲,以便在騎行中露出健碩的肌肉,女生則穿連衣裙來避免走光的困擾——這或許是那個時代騎着自行車談戀愛的男女標準的穿着配置。當然比起精心準備的服裝,如何把控好騎行的速度和兩人之間的距離纔是關鍵——騎得太快,容易縮短兩人相處的時間;騎得太慢,又會顯得過於做作;而騎得太遠,又不方便說悄悄話……只有真正的“老司機”,才能把握好這其中的節奏。攝影 |迪安·康格

  △1986年3月1日,一輛自行車載起了新疆烏魯木齊某國營農場的一家人。對於很多中國孩子而言,坐自行車遠比騎自行車危險多了——男式自行車的橫樑並不寬,即便裝上所謂的簡易座椅,也始終不過是方寸之地,而你的前方卻是不斷撲面而來的自行車、汽車和障礙物,那種令人驚恐但卻頗爲刺激的感受,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攝影 |布魯斯·戴爾

  △1988年6月,蛇口工業區某外資企業的工人騎車上班。1983年1月,日本三洋株式會社在深圳蛇口工業區投資建廠。伴隨這種全新生產方式走進深圳的,還有諸多來自內地各省份的求職者,而當地人對其“外來妹” 的稱呼,最終伴隨着1991年陳小藝、湯鎮宗主演的同名電視劇《外來妹》而爲國人所熟悉。攝影 |蔣鐸

  △1989年6月11日,上海街頭,人們在一張巨大的邁克爾·傑克遜的海報前經過——這是在宣傳他的新專輯。攝影 |多米尼克·費格特

  △1990年,上海南京路的這一街景,典型地體現了改革開放之初的時尚景觀:中山裝、 綠軍裝與西式夾克的混搭。攝影 |阿蘭·勒·加斯穆爾

  △1991年,上海新光路口。攝影 |王文瀾

  △1994年,雲南福貢,一名男子帶着自行車通過溜索渡過怒江。這種渡江方式看似輕鬆,卻也暗藏風險,但對當地人來說,也別無選擇。攝影 |於志新

  △很長時間裏,中國的自行車市場上都沒有專供孩子的型號,原因很簡單:大多數民衆的收入還不足以再負擔一輛只供孩子騎行的自行車。但孩子們不會放棄自行車帶來的快樂,於是騎着父母的自行車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便成爲很多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孩子的共同記憶。攝影 |戴維·布托

  △1994年,北京街頭的車輛與行人。20 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早期出租車——“面的”。僅北京一地,曾經就擁有面的10萬輛以上。攝影 |齋藤康一

  △2009年3月19日,深圳蓮塘的一位農民騎自行車拉着竹筐到市場去賣。即便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原始的交通工具也未絕跡。攝影 |王磊

  △2011年2月14日,一對新人在北京建國門橋拍攝“讓裸婚的幸福騎一會兒”的主題婚紗照。他們是沒房、沒車、沒票子的典型“80後”適婚族。攝影 |崔浩

  △2017年12月23日,福建廈門共享單車“墳場”。攝影 |郝羿

  

  

  關於《時間的力量》

  40年前,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牛肉燉土豆”;40年後,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之中的人,想的卻是如何讓精神世界不寂寞。《時間的力量》一書多維度、客觀地展現了1978年至2018年,中國人在衣食住行、消費理財、社交互聯等諸多方面的變化——也許我們沒法找回失去的時間,但可以通過照片回想這一路的快樂和艱辛。

  *本文由騰訊新聞出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

  本文內容選自《時間的力量:改革開放40年影像記》

  主編:柴繼軍

  中國國家地理 . 圖書

  156名中國攝影師

  34名外國攝影師

  用鏡頭回望家國記憶

  一封用視覺譜寫的家書

  致40年鉅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新書上市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編輯 | 騰訊穀雨計劃

  排版 | 雪陽

  長按關注圖書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