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十月初五

編者按:第十二期主題爲“陽和樓”,兩週時間共收集作品49首。正定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之稱,陽和樓爲“九樓”之首。歷代文人均有詩文唱和,更有白樸等元曲大家聚集於此,創作出流傳後世的著名篇章。屹立在風雨中六百多年的陽和樓除了其建築宏偉闊大、結構精巧細緻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後人對其深遠的情懷纔是最爲可貴之處。“初起樓臺賢衆予,重修風骨萬人施。”現下陽和樓重見天日,光彩奪目,這份歷史的滄桑和厚重爲正定古城再添長足氣韻。登樓如斯者,情懷噴湧;臨風遠顧兮,煙雨平生。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

第十二期同題詩詞創作

主題:陽和樓

內容:陽和樓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城中心至南城門的中段,橫跨正定城南門內南大街上。它始建於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樓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磚臺上,臺下有圓拱洞門,左右各一,行人車馬可以通行,其佈局略似北京天安門端門,但南面正中還有關帝廟一所倚臺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陽和樓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拆毀,今又得以復建。1280年(元至正十七年)《修陽和樓記》寫道:“陽和樓者,鎮府巨觀也。橫跨子午之逵”。“每登於斯,南瞰滹水,北瞻恆嶽,右挹太行之晴嵐,左觀滄海之旭日,飄然若出塵世,御天風於九霄之上”。歷代帝王官員、文人學士多登樓觀景,賦詩題字。元代詩人劉因在《登鎮州陽和門》中寫道:“北望雲開嶽,東行氣犯星。憑闌天宇在,人事聽浮萍。”明朝袁宏道在《王郡丞邀飲陽和樓》中稱讚這裏“十丈朱旗照水殷,家家簫鼓樂江山。千峯如畫供杯酒,不道清時是等閒”。南宋理學家朱熹題的“容膝”方石嵌於樓上正中央。明崇禎年間名賢敬送的“廣大高明”橫匾則懸於樓外北側。本期請以“陽和樓”爲題進行創作,可懷古,可寫今,可寫景,可抒情。

令主:張建林

要求:古風、律、絕、詞、曲、現代詩均可,新、舊韻不限,詞依《欽定詞譜》,限新韻、詞林正韻,曲限中原音韻,但均不能混用。鼓勵新創,儘量少用舊作。必須是原創,嚴禁抄襲及剽竊他人作品,一經發現,除文責自負外,稿件概不錄用。

時間:2018年10月22日——2018年11月2日晚24時

【卷首】

《重建陽和樓記》張甫

【古風】

1、《歸來陽和樓感賦》文嶽

2、《登陽和樓有感》宋榮琴

【五律】

3、《深秋登陽和樓》張雲英

4、《陽和樓》老蓋

5、《陽和樓》韓建爽

6、《陽和樓感賦》邵巧娜

7、《秋觀陽和樓復作》文嶽

8、《陽和樓》孫麗萍

【七律】

9、《再題陽和樓》丁彥兵

10、《陽和樓》褚永奇

11、《登陽和樓》張建林

12、《陽和樓》高嘉慶

13、《陽和樓》劉東方

14、《詠正定陽和樓》王喜文

【五絕】

15、《登陽和樓》張麗蘋

【七絕】

16、《陽和三章》王志敏

17、《憑樓》褚永奇

18、《過正定登陽和樓》馮欒中

19、《登陽和樓擬懷》馮欒中

20、《陽和樓感懷》常功賢

21、《陽和樓新詠》劉微鵬

22、《重建陽和樓》杜振海

23、《登陽和樓》高嘉慶

24、《陽和樓》周志華

25、《陽和樓二首》邵貴賓

26、《登陽和樓上晚眺》李瑞軍

27、《陽和樓》李華

28、《陽和樓二首》李曉雲

29、《陽和樓》翟可

30、《登陽和樓》楊豔

31、《緬懷陽和樓》李莉

【詞】

32、《八聲甘州·暮秋登陽和樓》褚永奇

33、《玉樓春·陽和樓畔憶白樸》張永霞

34、《八聲甘州·陽和樓》常功賢

35、《永遇樂·登陽和樓有感》張軍玲

【曲】

36、《[越調]天淨沙·陽和樓》孫麗萍

【現代詩】

37、《致復建的陽和樓》王增月

38、《我的陽和我的樓》古月

39、《陽和樓:平凡和高貴之間》老蓋

40、《陽和樓》王建敏

41、《陽和樓猜想》周悅勤

重建陽和樓記

正定,古稱畿輔重地,河朔名藩。其始也,治所多易,迄道武拓跋,立馬滹沱,嘉美安樂,揮鞭北指,郡治遂定焉。千六百年,人文熠熠,流美百代矣!

其地之分野,蓋屬昴畢,先賢堪輿城闕,肇開宏闊之畫擘,後昆不墮箕裘,終成奇絕之勢。九樓四塔八大寺,星羅棋佈焉。陽和者,九樓之斗杓,古城之龍首也。地當南北之衝,橫跨子午之逵,規模宏敞,楹宇莊嚴,允稱鎮府巨觀、恆嶽文峯也。樓之南北,古來市肆遍列,商賈雲集,爲九省之通途,京南之要塞。登樓眺遠,起仲宣之幽情 ;憑檻賦詩,豁元龍之意氣,美章聯發,蜚聲燕趙,儼然貴城矣!地毓靈秀,起鳳騰蛟。宰輔樞臣,禪門尊宿,巧匠能工,文宗武伯,如春籜聞雷,蔚然迭起,綿亙不絕以至於今,人文之盛蓋亦稀矣!

清末以降,國運陵夷,民生凋敝,神州板蕩,外寇擾攘,巍巍勝蹟,屢罹兵燹,隳頹殘敗。加以歲月播遷,風摧雨蝕,轟然陸沉 ,終至湮滅於無形。嗚呼! 千年巨跡,崇墉竟圮!吾郡生民之滂沱淚雨其可贖歟!

迄於今日,中華國脈,貞下起元。民衆思曩昔風物之美,重建之籲蜂然駢興焉。領袖習公,從政之初,經略正定,故地情懷,歷久彌深,萬機鞅掌之暇,於正定文物之保護,特加諭示。縣委政府,承流宣化,果敢務實,順民心之所向,乘天地之合和,粵以丙申三月之穀旦,破土興役,其間秉承原跡舊模之範式,期成傳世涅槃之地標,告功於丁酉七月之吉時。

瞻斯樓也,崔嵬高峻,勢凌煙霞,檐牙錯落,丹碧交暉,雙洞分流,馬龍車水。樓之陽也,關帝廟赫然增勝。平地之下,百畝穹廬壯闊瑰奇!飛檐之間,鉅額高懸,其南曰“陽和樓”,其北曰“廣大高明”,皆舊制也。攝衣而登,窣堵挺秀,振鐸音於八表,伽藍櫛比,遍梵唱於十方。須彌峭拔多寶華贍,莊嚴攸同,擎天而柱地;河陽綿密臨濟猛剛,宗風雖異,途殊而歸同!滹沱東去,萬里蜿蜒似練,恆嶽西包,千嶂浩蕩如龍。曦和初駕,觀東激滄海之鯨波,日轂西垂,睇南飛衡陽之斷雁。

登斯樓也,或月明星稀,閭閻撲地,萬家燈火,明滅一城。或北斗闌干,風清露白,寒鵲驚霜,秋蟲吊月。或春秋佳日,三五友朋,把酒臨風,岸幘嘯詠。浩浩乎發懷古之幽慨,駸駸乎成今世之宏文!

於戲!復興壯舉,定銘史冊。百尺高樓,猶當撐柱天地之玄黃,龍蟠古城之佳域,默佑斯土於百代焉!

斯樓之復,既述終始,不揣譾陋,又系以銘,其辭曰:

常山故地,魏武所鍾。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九樓櫛比,四塔雍容。

梵宮八寺,棒喝獨雄。

邑賢濟濟,奕代無窮。

古郡龍首,陽和文峯。

巍巍千載,通衢據中。

成住空壞,物理所應。

陸沉平地,歸於無形。

生民淚雨,悒悒填胸。

中華國脈,元亨利貞。

當此盛世,政經昌隆。

萬衆籲請,決策英明。

鳩工興役,復此崇墉。

運籌擘劃,高屋建瓴。

丙申破土,丁酉告功。

嵯峨峭峻,黛瓦雕甍。

高明廣大,再光檐楹。

簾卷朱闥,規模敞宏。

瞻彼巨跡,終至大成。

民心所向,冊史留名。

勝事當歌,揚觶舉觥。

四美攸具,爰勒斯銘。

公元二千零一十七年歲次丁酉 邑人張甫撰

歸來陽和樓感賦

●文 嶽

陽和修葺畢,爲記丁酉秋。

熠熠生華幕,朝朝垂玉旒。

雲漢多遊轉,橫宇看沉浮。

兵燹層塵覆,風催夜霜惆。

菱歌漫唱晚,石燕拂雲幽。

暫負癡人夢,歸來上九樓。

高臺互掩映,城闕兩相留。

出界天宮近,凌煙四野收。

登霄俯衆景,披霧觸飛流。

鎮府稱巨觀,恆陽興孔周。

清容當世曠,靈韻此時修。

喧市行商賈,合集吟客愁。

功成執筆硯,千載亦悠悠。

評:

陽和樓者,正定之地標,鎮府之象徵也。建於元代以前,毀於解放之初。盛世來歸,復矗原址,跨街而立,巍巍大觀。此詩首句記事,二三句言景,繼而回顧往事,感慨歲月。登斯樓也,則有出界天宮,凌煙四野之感。靈韻清容,時聚一身;商賈吟客,合集於此。盛世盛景盛況,定當流傳千古。略感生澀處,詩中之境,或實或虛,記述與感慨交雜,略有冗散之感。

(丁彥兵)

登陽和樓有感

●宋榮琴

陽和巨觀,始建金元。

歲月侵蝕,幾度修建。

龍騰子午,尾北首南。

歷史原貌,風韻再現。

關帝聖廟,倚臺而建。

登樓遠眺,氣象萬千。

塔樓林立,盡收眼前。

南觀滹水,北望順天。

左迎旭日,右挹晴嵐。

四圍能顧,風光無限。

高臺厚榭,雙門洞穿。

玉閣七楹,翹角重檐。

晝景幽雅,夜景更炫。

彩練當空,月明星珊。

遊人如織,歌舞勁喧。

繁華一隅,元曲搖籃。

傳承文明,再譜新篇。

九樓之首,任君流連。

評:

四言之詩,節奏簡捷明快,故內容一定要充實。此詩前五句言事,記陽和樓重修之況。續五句記景,敘登樓之所見。"高臺厚榭,雙門洞穿。玉閣七楹,翹角重檐"兩句,又回到陽和樓本身,或可放到登樓之前。晝景夜景之後,由景及情,再生感慨。縱觀全詩,語言淺白,朗朗上口,但多承前人舊語,乏陳新意,尤其對陽和樓的評品,略感空泛。

(丁彥兵)

深秋登陽和樓

●張雲英

平生貪嘯傲,拾級獨登樓,

佛塔雲中立,滹沱郭外流。

霜寒催晚照,落葉說深秋。

暗拍欄杆處,無言萬古愁。

評:

此詩起句大氣磅礴,二三聯描述所見景物,整體順暢自然,抒情到位。一種悵然之情自然而生。尾句較直白,含而不露更佳。

(房永華)

陽和樓

●老 蓋

憑虛常入夢,擬古又見樓。

雄鎮三關遠,斷機四諦休。

居雲棲覆水,嚼舌決精眸。

我有千千結,難紓鄉戀愁。

評:

首聯道出對陽和樓之思念,二三聯敘說其境況,尾聯引出“鄉愁”主題。雖是對陽和樓的憶想,可也道出了作者內心對家鄉的懷念,抒情到位。個別用詞尚待推敲,如頸聯“居雲”一詞大氣,但後接“嚼舌”,拉低格調。另從格律上看,二句“見”字出律,四句孤平。

(房永華)

陽和樓

●韓建爽

故郡載陽和,承平日夜歌。

樓觀平宇闊,斗拱借山多。

背水關陘道,朝宗立海波,

欣榮無處寄,歲月任蹉跎。

評:

整首氣勢一氣相承,流暢自然,抒情到位,能清晰表達作者心中感受。唯二三聯較囉嗦。

(房永華)

陽和樓感賦

●邵巧娜

古城有巨觀,睥睨坐高臺。

南北中正踞,東西兩道開。

月明邀墨客,樓峻聚英才。

還復凡塵立,繁華歸去來。

評:

首兩聯點明其地理位置,頸聯敘說其繁華景象,尾聯抒情,寓情於景,讓人回味無窮,讀來有“白雲蒼狗”之感,好句。整首安排合理,唯前兩聯相對囉嗦。

(房永華)

秋觀陽和樓復作

●文 嶽

蹬道接雲上,晴光兀自牽。

近樓棲過客,一望入心田。

曲罷歌還繼,文成詩且宣。

復來何爲此,秋葉與風連。

評:

再上高樓,心已與以往不同,詩中充滿對以往的懷念。過去不再,唯任秋葉與風相連當初記憶。“宣”字不妥,使得前後情感略顯失調。

(房永華)

陽和樓

●孫麗萍

歷歷風霜留,曾經無數愁。

烽煙多次起,關口幾朝修。

廣大高明匾,輝宏壯麗樓。

自茲元曲旺,市井綻歌喉。

評:

飽經風霜的高樓,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如今盛世,重現此樓當年輝煌。作者思路清晰,佈局合理。不過二三聯之間銜接突兀,用詞淺白而詩味不濃,且首句三平尾。

(房永華)

再題陽和樓

●丁彥兵

當街樓閣勢凌雲,廣大高明卓不羣。

鋼架水泥撐歲月,霓虹塵霧起紛紜。

百年得意臨秋迥,千古愁心入酒醺。

莫對軒楹成獨悟,憑欄自有梵聲聞。

評:

前兩聯實寫陽和樓近況。雖是實寫,與古代的那種木質結構不同,可也寫出一種氣勢,如勢凌雲,卓而不羣。反其道行之,敘說如今,雖是今詞入詩,卻也讓人耳目一亮。頸聯入情,對往昔一種喟嘆。尾聯繼續抒情,古今對比,給人滄海桑田之感。全詩佈局謀篇,抒情格律等盡皆合理,行文圓轉如意。

(房永華)

陽和樓

●褚永奇

鎮府巨觀今在何?八方光景數陽和。

七楹樓立關公肅,雙洞門開酒旆多。

送目憑欄扶四塔,御風迎旭瞰滹沱。

晦翁容膝石仍舊,乘馬無須鳴玉珂。

評:

首聯自問自答,頷聯寫景,承接上文。頸聯是登臨之後所見。尾聯則是抒情。行文流暢而不失自然。二三聯雖是描述如今景色,卻也寫的古味盎然,彰顯出作者嫺熟筆法。微有瑕疵:尾聯抒情,與頸聯間銜接有些不夠,略顯突兀。

(房永華)

登陽和樓

●張建林

重檐比屋滿城家,蜃市天街客競奢。

覆宇端樓傳漢柝,勾欄綠盞唱胡笳。

憑高且寄秋山色,望水曾期瀚海沙。

雁叫驚明愁白髮,何時載酒向雲涯。

評:

首聯言滿城今時樓櫛相連,而陽和樓佇立長街中央仍顯豪奢。頷聯讚歎。頸聯登臨遠眺並寄託心中感念。尾聯抒懷。作者能清晰闡述自己感情,用詞老練,整首詩雖是描述今景,抒今懷,但也古味濃濃。另個角度來看,物像選取有些不大適合,如“瀚海沙”,“胡笳”,“勾欄”等。

(房永華)

陽和樓

●高嘉慶

陽和高古鎮雄關,東迎旭日西挹山。

水繞城郭灩滹沱,山前古郡斂紫煙。

改革開放四十載,鑄就輝煌五千年。

登樓遠眺今勝昔,中華盛世頌平安。

評:

首二聯點明主題,闡述陽和樓位置。頸聯轉換突然,且顯浮誇。尾聯再轉更顯突兀,且尾句與上文不搭。此詩按新韻來看仍有諸多出律之處,對仗也欠工,宜斟酌再改。

(房永華)

陽和樓

●劉東方

千年江畔屹雄觀,縱橫滄桑寺塔邊。

追史溯根元曲唱,道教聖殿帝廟參。

舉眸抬望乾坤外,俯首禪聽日月間。

鎮府耀穹驚歲久,河朔康寧盛裝還!

評:

此詩用新韻而成,但多處出律,且中兩聯對仗不工,宜斟酌再改。二聯“追史”與“溯根”兩者意思雷同。“驚”字過重,通篇用詞略顯生硬。

(房永華)

詠正定陽和樓

●王喜文

正定創城喜事多,陽和重建再巍峨。

恢宏殿宇雄天下,五彩燈光耀九河。

關帝威嚴臺上立,雄獅怒目廟前羅。

昔時元曲搖籃地,今日夜間歡樂窩。

評:

本詩節奏鏗鏘,從新的角度來闡述陽和樓,頗有新意。按新韻來說,“峨”“河”出韻,首句孤平。“關帝威嚴臺上立”過於口語化。整體來看,抒情不夠深刻,詩顯得淺了些。

(房永華)

登陽和樓

●張麗蘋

孤獨倦登樓,滹沱水正流。

人間難欲計,含笑醉牆頭。

評:

此詩以登樓所見所感而發出“世事難計”之意,“含笑而醉”頗有無奈之情。王國維言“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首句“孤獨”爲登樓之前作者已有情緒,陽和樓本獨立世間,作者以此情觀之,兩相契合。更以“流水正逝”“世事難計”爲承轉,洽和得當。但此詩在遣詞造句上仍需提高,淺白之語也應有味。個別字詞較爲突兀,如“倦”、“醉”等,有待斟酌。另情之鋪於面,而寫景又離之漸遠,還需努力。

(文嶽)

陽和三章

●王志敏

陽和樓,真定之地標,今復重立,風雅成頌。

閭閻演義陳年事,羞澀曾經九五尊。

賙濟得脫尷尬境,感恩有立念斯人。

脈延子午耀辰星,詞後詩餘又岱峯。

冠冕唯伊膺貴府,仰聞天籟醉仙聲。

千呼萬喚又曾經,盛世隆興盛世情。

紫氣東來天地徹,春風和煦九霄重。

評:

先生以新韻而成此三章,《風》說建樓之始,《雅》言元曲之聲,《頌》爲成樓之盛,三首雖不明寫陽和樓之歷史風物,卻句句以陽和樓爲基本,“念斯人”“聞仙聲”“煦春風”,有“風雅”而成“頌”。三章唯《雅》最具詩意,尤其“詞後詩餘又岱峯”句,自然妙絕。《頌》以舊言歌功,雖有“盛情”,卻少實質。曾有“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之言,論其藝術思想性,《頌》實不能與前二者相比。

(文嶽)

憑 樓

●褚永奇

懷情挹勝上陽和,四塔八樓嘉許多。

身後可無新北嶽,眼前曾是舊滹沱。

陽和樓上似當年,度曲吟詩若等閒。

白樸歸來應舉酒,曾經此處眺河山。

評:

以“憑樓”爲題,自然是或望或思,望而及思。第一首“懷情”爲懷登陽和之情,“挹勝”爲望收四塔八樓之景,首、二句聯繫緊密自然。轉結爲登高所思,雖無新北嶽,仍看舊滹沱,此爲“無常”與“恆常”之思。“北嶽”爲恆山,今在山西大同,而古“北嶽”在河北保定曲陽,山脈南延至正定雕橋莊,故正定有“北枕恆山,南倚滹沱”之稱。北嶽之改爲無常,滹沱之舊爲恆常,登高攬勝,氣韻所致,世間之變幻與恆定盡收於眼、明於心,此爲言有盡而意無窮也。第二首以思懷爲主,借白樸歸來而暗喻“度曲吟詩”之盛,古今跳躍之外,“若等閒”“眺河山”可見氣度,與陽和一般。唯有“白樸”一詞,用之於詩較直,不若改爲“仁甫”。

(文嶽)

過正定登陽和樓

●馮欒中

但上層樓問恆嶽,且聽滹水話平橋。

而今逢世累風物,可許芳華慰寂寥?

評:

此首登樓而問恆嶽、聽滹水,皆以風光景物爲詢問對象,從而爲下文之“風物”做鋪墊。轉句爲發問之因,結句纔是這一“問”。宋徐鹿卿有言“是中風物俱可人,一塵不到世累輕”,此言風物育人,人不受世俗之牽累。“而今逢世累風物”是於人情而言,其實二者皆在世事之中,因詩人感慨“芳華”已逝,“寂寥”無處可慰,因此生情發問。此詩構思精巧,上下連貫,唯“平橋”二字有湊韻嫌。

(文嶽)

登陽和樓擬懷

●馮欒中

陽和樓上嘆伶仃,望裏恆山立晚晴。

聊把初心成一喝,空留寒寺誦三經。

評:

擬作爲仿他人之作,雖背景身世有所不同,但寄寓抒懷卻爲相似。開篇以“嘆伶仃”奠定全詩孤獨落寞之基調,承句“望裏恆山”爲想象,雖極目遠望,“恆山”亦望不見,爲清納蘭性德“望裏家山雲漠漠”之用。陽和樓近鄰臨濟寺,轉句化用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當頭棒喝”,結句順勢而爲,以“寒寺誦經”爲結,“空留”頓起孤意,照應首句。唯情之所起無鋪陳,較爲突兀。

(文嶽)

陽和樓感懷

●常功賢

其一

古郡千年屹九州,陽和樓韻最風流。

南觀滹水呈祥瑞,北望恆宗氣象遒。

其二

長河百轉舸爭頭,古郡千年屹九州。

元曲樓臺曾幾盛,風騷何憾典碑留?

其三

卅載春風掃蚍蝣,雄關日日亮新眸。

神龍重現鶯歌舞,古郡千年屹九州。

評:

以轆轤體作絕句三首,“古郡千年屹九州”用在每首一、二、四句,無需換韻。作好轆轤體詩,需其韻律轉圜自然,無有隔礙,正如水井之轆轤架旋轉而下。此三首借言陽和樓地理位置、文化內涵、高遠氣韻而盛讚古郡之歷史厚重、風華無限,流暢自然。但爲寫物而言物,爲讚頌而讚頌,雖有宏章,卻無新意,難有回味。

(文嶽)

陽和樓新詠

●劉微鵬

九年前吾有詩曰:“古城龍脈鎮斯樓,閣殿七楹景物幽。莫嘆陽和成索憶,心攜往者賦歌酬。”而實無有斯樓。今陽和得以復建,登樓賦詩,不亦快哉,乃步舊韻成新作。

重攜俊侶上斯樓,四塔娉婷古寺幽。

歸去來兮成勝景,登臨忍不賦歌酬?

評:

同是陽和樓,詩人九年前立此地,空懷悼,雖斯樓已去“成索憶”,但仍忍不住“賦歌酬”;而今陽和重現,巍巍而立,詩人重上斯樓,憑欄而望,四座寶塔零星散落,身姿娉婷,東鄰的臨濟寺古韻幽幽,梵歌杳杳,此句景物可觀可觸,較前詩更加言之有物。登高望此勝景,讓人胸襟開闊,鬱意盡無,詩人忍不住再“賦歌酬”,抒發自己豪放豁達的胸懷。

(邵巧娜)

重建陽和樓

●杜振海

狂風一陣日炎涼,驟雨衝冠古郡蒼。

忽有魯班經此處,陽和一夜換新裝。

評:

題目是重建,轉句用的很妙,把重建的工人師傅稱爲魯班,訝然,當然。只是前面兩句似乎沒有爲重建的主題做好鋪墊,還需斟酌。

(張永霞)

登陽和樓

●高嘉慶

滹沱岸邊嵌古鎮,古鎮重修陽和樓。

陽和樓上說秦漢,道盡江山萬古愁。

評:

此首用“頂真”手法,起強調作用,意在突出陽和樓。絕句貴在簡短輕靈,精煉自然,言之有物,此首首聯過於平白,失了詩味,且有費句嫌。“嵌”字亦不妥,“古鎮”亦不能用於此。尾聯氣象宏大,但於此突兀,且此聯放之四海皆可用,“秦漢”與陽和樓亦無關係。

(文嶽)

陽和樓

●周志華

笙樂繞樑留朗月,樓前羣舞早霞迎。

發祥元曲聲名遠,遊客芸芸靚古城。

評:

絕句短小,抓住一個點來寫,是最好的。這首絕句四句,說了四個場景,夜來簫笙朗月,晨起健身熱舞,曾經元曲發祥,今日遊客不絕。容量很大,有些散了。

(張永霞)

陽和樓二首

●邵貴賓

其一

一樓雄峙鎮三關,廣大高明燕趙間。

覽嶽觀滄雙洞闊,關公肅立佑常山。

其二

陽和復起蘊風華,斗拱飛檐向日斜。

舉目憑欄容膝在,新樓古韻半城花。

評:

此二首對陽和樓地位、結構、佈局等進行了詳細描繪,第一首二、三句均爲雙關語,構思巧妙。但此詩成在寫物之詳述,敗亦在於此。僅停留於“物境”而失主旨之昇華、詞句之提煉,故詩格不高。尤其第一首結句落於“關公”上,令前三句失了必要,且“肅立”“容膝”“古韻”等有拼湊嫌,與詩意無關。

(文嶽)

登陽和樓上晚眺

●李瑞軍

霓影虹垣鴨腳黃,塔峨樓望浴殘陽。

暮雲卷盡星如雨,一點飛鴻醉繞樑。

評:

這首絕句手法簡練,當贊!燈影、危垣、銀杏、樓塔、殘陽,一列名詞,組建出一幅祥和的畫面。“浴”字可否改爲沐?轉句是時間的轉變,畫面的轉變,由靜態轉爲動態,音樂聲起,沒說元曲,卻把陽和樓的傳承隱隱點出。“飛鴻”一詞不太恰當。

(張永霞)

陽和樓

●李 華

昔聞要道是關頭,今上重修陽和樓。

鎮府巨觀昂首嘯,夜闌璀璨古琴悠。

評:

首句點出陽和樓位置之重,“關頭”暗合“龍頭”之意,因陽和樓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城歷史中軸線,人稱“龍脈”,而龍頭即爲陽和樓。承句以“嘯”字呼應“關頭”。全詩來看,此首表達意象較爲混亂,二句費句,尾句突兀而不知所云。絕句仍需精煉自然,不容湊字,前後語義應互爲統一,達到身處於境,觀物而入心。

(文嶽)

陽和樓二首

●李曉雲

其一

菊豔楓紅遞暗香,陽和樓上醉重陽,

喜得今日登高處,扯片秋霞做彩裳。

其二

陽和樓外夜通明,畫柱雕樑仿古成。

今日遊人多讚歎,誰知文化幾殤情。

評:

第一首用淺淡之語而出神奇之效果,雖未直言登樓所聞所望,卻已將傍晚樓外美景道盡。“遞”“醉”“扯”等用詞考究,靈活自然。“扯片秋霞做彩裳”構思精妙,實爲佳句!此首既已出,如東坡《題西林壁》,陽和樓之詩不必再寫。第二首寫夜間陽和樓,燈火通明,雕樑畫棟因仿舊而古色古香。尾聯以遊客之盛讚襯文化之興衰,又以“殤情”作結,增加歷史厚重感。但立意雖高,然轉折突兀,“殤情”二字過重。

(文嶽)

陽和樓

●翟 可

常山古郡有奇觀,危宇陽和駐故關。

幾閱王朝興廢事,一樓正定史詩篇。

評:

“故關”爲古代的關隘,如此稱陽和樓不妥。三四句不錯。通篇語句較爲直白。

(張永霞)

登陽和樓

●楊 豔

晚秋登賞七楹殿,獨倚欄杆泄泄吟。

雲卷晴空風乍起,半城落葉半城金。

評:

此首登樓獨吟而寫深秋之景色。首聯“泄泄”有和樂閒散貌,明楊士奇有“謳吟舒泄泄”之句,可見詩人之閒適。正因如此,尾聯呈現之意象空濛高遠,“半城落葉半城金”確爲佳句。因尾聯之意象,而使全詩雖處於深秋之境,但實無傷秋之感。唯“登賞七楹殿”略有隔。

(文嶽)

緬懷陽和樓

●李 莉

小城今又迎東風,翻天覆地百廢興。

昔日絲竹風雅地,徒留盛景嘆無聲。

評:

前兩句寫明東風吹來使小城發生巨大變化,後兩句以“絲竹風雅”暗示陽和樓之盛,最後以“嘆”字作結,似有深味。語言過於淺白,文字稍欠凝練。

(李華)

八聲甘州·暮秋登陽和樓

●褚永奇

上危樓百尺俯鄉關,苒苒近河山。正太行翠落,滹沱波斂,風緊雲寒。鎮府巨觀依舊,歲月變通間。驚女牆昂首,四塔扶天。 憶得當年盛景,盡鼓簫車馬,酒肆茶煙。聚文人雅士,元曲自茲傳。念如今、霜楓露菊,起秋興、白髮似潘安。憑誰問、元龍豪氣,已是從前。

評: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開篇兩句,“俯”字大氣。接下來“翠落”、“波斂”、“風緊雲寒”,一路寫出北方古郡秋的特點。“依舊”、“變通”似是不通,卻道出了歷史變遷。接下來兩句,一種肅穆威嚴之感油生。下片“憶”字領五句,把陽和樓昔日風光娓娓道來,讓人感受到那種高雅與風俗並存的場面。點出元曲在正定,在陽和樓的唱和傳承。“念”字轉到今天,轉到自己,抒發感慨。後幾句,用了三個典,“秋興”、“潘安”、“元龍”,籍此言志。整首詞脈絡清晰,言之有物。唯後幾句轉得牽強了些,還請再斟酌。

(張永霞)

玉樓春·陽和樓畔憶白樸

●張永霞

西風只把無情寄,菊畔青霜秋滿地。陽和樓影暮生輝,誰解白恆詞曲意。 高臺不管窮通事,筆硯琴簫紅袖慧。清容靈韻夢悠悠,城闕吟客兩相醉。

評:

此詞上片交代時令,奠定傷秋之基調,點出“憶白樸”之主題。下片重筆寫情,虛寫詞墨,收束“容韻悠悠”、“城客相醉”,暗合主題。全詞以景襯情,含蓄婉轉,尤以“西風只把無情寄,菊畔青霜秋滿地”爲絕好之句。但此詞上片優於下片,過片優於結句,實爲初用情已盡,而後力之所不逮,實在遺憾!且有湊韻嫌,如“紅袖慧”。

(文嶽)

八聲甘州·陽和樓

●常功賢

看春風秋雨潤雄關,幾載復瓊樓。憶繁華街市,滄浪滹水,恆嶽遙收。觀海聽濤迎旭,霞落五行眸。惟獨踞龍脈,九勝鰲頭。 拭淚撫平傷疾,總思懷絮絮,夢囈難休。踏經年蹤跡,遠客墨詩留。嘆白樸、曲中聖傑,領風騷、帶一路歡舟。乾坤轉、今宵更燦,韻慰層愁。

注:

五行,太行山別稱。

評:

此首景裏含情,情中有景。“看”、“憶”、“觀”、“聽”、“迎”等動詞,巧妙的把上片連接起來,呈現出節奏的美感。只是脈絡稍顯亂些,“歡舟”一詞不太妥當。

(張永霞)

永遇樂·登陽和樓有感

●張軍玲

碧瓦勾檐,雕樑斗拱,工計精巧。鎮府名樓,郡城要塞,龍首昂然嘯。南臨滹水,北依恆嶽,盡覽太行風貌。嘆前塵、崩頹一旦,痛之扼腕心攪。 城樓復建,輝煌再現,元曲之鄉稱道。鑼鼓鏗鏘,梆腔高亢,弦切驚雲表。千年一夢,而今夢醒,但看夜來星渺。燈如幻、光流異彩,古樓炫耀。

評:

這首詞前三句寫出陽和樓的建築藝術美;接下來三句把陽和樓在真定的地理位置做了介紹,並點出其風水的重要性:龍首,似乎能讓人看到一條龍騰雲駕霧的雄姿;又三句,則表達依稀山水之間盡情暢遊之情;上闋後三句筆鋒一轉,如此美輪美奐的建築,竟然崩頹了,讓人惋惜。過片從上闋後三句起筆,緊承上闋,把復建後的陽和樓景色一一描述,從聲音、顏色來敘述一派盛景。其中有些句子還需再做錘鍊,“千年一夢,而今夢醒”表意不清,“炫耀”一詞不太妥當。

(張永霞)

[越調]天淨沙·陽和樓

●孫麗萍

天高雲淡高樓,歷朝要道關頭,元曲流傳萬首。凱歌高奏,頌時代調兒稠。

評:

天淨沙這個曲子,要求用詞簡練,平淡中寓意深遠。孫老師填的這個曲兒,很有時代特色。建議“天高雲淡高樓”,要麼把第一個“高”改爲“清”,要麼把第二個“高”改爲“危”,或許會順暢些。“凱歌高奏”表意不明。

(張永霞)

致復建的陽和樓

●王增月

從懵懂少年起

心底就烙上了

一位古代平民

與一座古老城樓的名字

年逾耳順了

依然在南出北進間

被你遺址上紊亂的磁場

攪得不盡唏噓

楊和一一陽和

春風秋雨依舊

你卻漸漸湮滅了蹤跡

唯餘這個盛名

響遏行雲

幽靈般

徘徊在古城上空

仼文人抑或百姓

在挖掘記憶碎片時

扼腕嘆息。

多少年,多少人

翹首企盼你重立街頭

用鏗鏘的聲律

再次撥響

吟唱唐詩宋詞元曲的琴絃

用鋒利的雕刀

重新鐫出

馬可波羅和納新到訪的印跡

幸甚至哉

借古城保護的東風

鎮府巨觀

歸去來兮

曾令梁思成和林徽因

癡情攀爬測繪的飛檐斗拱

終得再現尊容

仰望《廣大高明》的匾額

不敢相信

多少年夢已成真

滿懷崇仰的走近你

突然懵了

是誰的創意

竟將這地標性文化符號

裝扮的如此不倫不類

喧囂不堪?

徜徉在雙門洞內

腳下的歷史文化氣息

被鋥亮的玻璃地板隔斷

朦朧了

醞釀已久的詩篇

高大的城樓

已不再容人

邀客攜友把酒臨風

懷古思幽登高望遠

眩目的七彩燈

瘋狂旋轉着激光束

如把把開刃的利劍

劃破了古城

靜謐千年的空間

丟棄自己的莊嚴肅穆

也就罷了

毗鄰的千年禪寺

與你何干?

大功率音箱的高分貝

賣力宣泄着

鼓點戲腔車鳴人沸

肆無忌憚地

將古城的幽雅與佛門的清靜

一併碾壓成碎末

令關帝廟前新雕放的石獅

徒生無奈

黯然不語

評:

這是一首架構結實穩健的詩。詩中王老師回首往事,帶着歲月的沉澱,讓每一個字都顯得更加厚重。也如生活裏他一般自然,不做作不煽情,這是一種純粹而堅固的詩情。讓每一位讀者沉浸在陽和樓外的正定城紅塵景色裏,並賦予其深長意味的效果。他似乎隨手拿起一柄歷史的鏡面返照於當下,折射出存在的滄桑感。隨着那鏡面的探照、旋轉,我們的視野跟着拉近或推遠,以此獲得豐富的層次感。同時,也讓我們隱隱讀出詩中的憂患來,他焦慮是什麼?一定不是星、鳥、樹的盲目,它們只不過是他內心世界的外化與格物。《致復建的陽和樓》一詩,表象是作者寫給陽和樓的語言,實則是寫給正定古城保護建設的一縷憂思。當語言被禁錮於它原有的狀態中,語言的焦灼在這樣一個時代中蔓延。從它的長度和厚度來看,堪稱一首渾厚悲愴的關於“喪失”的交響詩。

(古月)

我的陽和我的樓

●古 月

我的陽和我的樓 每一次

都從你的燈火輝煌裏離開

我和你就是一個距離 有時

面對你 我總想起南門外的那灣水系

和那片蘆葦的幽香與深遠

在那瀲灩的春光和朗朗的書聲裏

我們依稀看見那個聖世

王朝的背影

每一次我都神傷城頭變換的大王旗

想見歷史上的車水馬龍

想感受勾欄瓦舍的胸懷和元曲

初展的笑容 這曾經的一切都已在

這光電穿行的馬路上消失 看一看

道路兩旁上的秋葉 何處安放我

漣漪的靈魂

每一次面對你的高大 我都想這就是

傳說中的氣度 爲什麼沒看見

凱旋 那廣廈的千間

爲什麼不能有一間波動歷史的

情感 明年的花一定還會開

我爲何只看見你

富麗的表面

我的陽和我的樓 時光已過去了

很久 歲月已輪換了多次

所有的光陰 都靜靜地站着

窗外吹着溫暖的陽光

在茫茫的輪迴裏更像

故事的序曲

在我的仰望裏 你是我的樓

在我的掌心裏 你是我的陽和

評:

古月老師的詩清新、優美。樸素的語言,讓詩歌的抒情特質充分發揮,詩作大氣、意象起落,語言跳躍有力,詩思飛揚有節制,從燈火輝煌的陽和樓想到了南門外的那灣水系、蘆葦、聖世、王朝等等。注重對細節的打磨,詩句淺近而不平白,讀來親切,別具一格。

(李華)

陽和樓:平凡和高貴之間

●老 蓋

想起陽和樓,那座死生在真定府,正定縣凡俗圈子裏的樓閣;

它平趴在田野和市井裏,略高大,

但依然親和和樸素,像燒餅老王或者刀手老李一樣。

見過世面的老梁回來,從海的那邊和山的那頭回來,

和我想起陽和樓一樣,他想起凱旋門。

他看着高出百家姓人頭的樓閣感嘆。

這樣的感嘆在十幾年後又一次次出現,

在北京城牆被扒之後,在老梁被死亡之後。

現在,在秋天一望無際的東北我想起陽和樓和那些感嘆,

想起前幾天正定一比一恢復的陽和樓,

它現在被叫做地標,和恢宏的城牆一起,

被燒餅老王、刀手老李的後代們瞻仰和感嘆。

他們比陽和樓低太多,這是他們卑微的讚歎的原因。

旁邊雲居湖涵納着天光,

它微微盪漾的波光淹沒了老王老李們的腳脛,

也浸潤了更下層的死者:

被叫做文化層的土裏,器物們被謹慎的捧起和供奉,

而製作者在那股被工具清掃的風裏,

它們歸類爲塵灰。

評:

今年以來,老蓋在寫自己故鄉時,似乎對自己的詩歌寫作方向進行了新的調整,在這首《陽和樓:平凡和高貴之間》裏,無疑是他在對詩歌本質的清醒思考後,開始的又一輪寫作的探尋。也就是從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萃取、語言的注重修辭,轉向“我在這裏”的展開與追索。爲了從自身這個容器中掏出詞語填滿其它容器?他寫作的姿態繼續自由放鬆,更加貼近日常,也更加坦蕩直陳。普通人和尋常景,在他筆力的起承轉合、鋒發韻流中,變得豐富出新,耐人尋味。因爲語言能把一切存在說清楚,語言又對一切存在說不清楚。而一個寫作者,永遠處於這樣的兩難之中。這之中似乎有一種低調的千鈞之力,恰如其人。因此,我總是希望每一個人,都在內心爲詩留下一點空間,因爲,那是爲自己的生命留下一個靈動的地方!

(古月)

陽和樓

●王建敏

你大氣磅礴

高懸廣大高明的匾額

你雄偉端莊

吸引南來北往的遊客

歷盡滄桑的陽和樓

風雨飄搖

仍能斬浪劈波

有關帝廟的佑護

勤勞的正定人民代代繁衍

苦中求樂

登上陽和樓

看今朝好景色

聽一首元曲美妙悠揚

賞一段舞蹈多姿婀娜

一塊塊草坪碧綠茵茵

一棵棵楊柳秋影婆娑

幢幢高樓林立

醉看萬家燈火

陽和樓

正定古城裏的標誌性建築

爲家鄉增添一抹五彩斑斕的亮色

評:

王建敏老師的這首《陽和樓》,是一首在生與活之間寫着素樸而本真的詩。兩者交織成一種個人經驗和歷史同在的空間。當作者把目光投向身邊熟悉的事物,包括投向歷史時,它也關注心靈的現實,還能把自己看到得寫的更明淨些。王老師在以後的詩歌寫作中,需要更深入的表達表象下面的深層的東西,用低沉舒緩的文字或熱切或沉痛地予以表達,這些文字,就是詩歌了。至少這些東西是營構詩性的活躍元素,成爲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超越的必經關隘。因此,我說,現在好的詩歌,不僅僅是個人經驗的書寫,而是對這個時代和當下生活的重新指認和擔當。

(古月)

陽和樓猜想

●周悅勤

遠古 前塵 身後

時間的海洋裏

陽和樓如礁石

站在石上

打撈

那麼多沒有老去的思想

說不清

哪一個是前世的我

太行山依然淡青着向北

我的影子

在夕陽中疊印過往

那一年那一月的那一天

我做爲詩人的樣子

長衫 鬍子 酒杯

迎着一樣的風

想象着千年以後

評:

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周悅勤老師這首《陽和樓猜想》,將陽和樓的作了不失精彩的現代漢語猜想和詩性寫作,詩中有着一種天真氣質和悲憫情懷,顯示出存在的莊嚴,顯得短小精彩。好詩,分兩種。一種是明好。另一種是暗好。明確的好,是一看就明白的好,那好,我們心裏都明白。就像姜文說的那樣,哈哈好就是好唄。暗好,似乎更好。因爲那好我們不太清楚。弄不大懂,但還覺得不錯。 於是我們想知道它爲什麼好,哪兒好,怎麼個好。這首《陽和樓的猜想》內部有一種曖昧,一種對時光的懷念,一種內心的憂鬱,明確的場景和事物。我看了幾遍仍不太明白。其實,這就是一首本身就不明白的詩。不是詩人寫不明白,而是不想明白。或者說它必須通過不明確來表達不明確的詩意。這接近了我要找的詩歌暗好的標準。

(古月)

本期編審:文 嶽

前期整理:張建林

本期評委:丁彥兵張永霞古 月

文 嶽房永華李 華

邵巧娜

本期圖片:來自五人創作小組

第十三期

主題:開元寺

內容:開元寺在河北正定古城大十字街以南路西,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淨觀寺,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年間改爲開元寺。寺院早年譭棄,寺內現存鐘樓、磚塔和法船殿遺址。坐北面南的法船殿爲寺內正殿,正中塑有法船,船上塑有慈航普渡的神像。只是現今已經不復存在了。正殿西側是磚塔,東側即是鐘樓。這種塔樓對峙的平面佈局國內僅此一例。塔稱須彌塔,四角九級,全部磚砌,塔高40.82米,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鐘樓建於唐,明清重修,是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實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樓的始建年代未發現確切記載,但從建築結構用材及製作手法分析,當爲晚 唐遺物。明、清均進行過修繕,1988年鐘樓被列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進行落架復原性重修。

本期請以“開元寺”爲題進行創作,可懷古,可寫今,可寫景,可抒情。

令主:張永霞

要求:古風、律、絕、詞、曲、現代詩均可,詩限新韻、平水韻,詞依《欽定詞譜》,限新韻、詞林正韻,曲限中原音韻,但均不能混用。鼓勵新創,儘量少用舊作。必須是原創,嚴禁抄襲及剽竊他人作品,一經發現,除文責自負外,稿件概不錄用。

時間:2018年11月5日——2018年11月16日晚24時。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同題詩詞創作往期回顧

第一期:蕉林書屋

第二期:隆興寺

第三期:榮國府

第四期:夏暑

第五期:正定城牆

第六期:臨濟寺與青塔

第七期:趙雲與趙雲廟

第八期:教師節·不忘師恩

第九期:中秋節

第十期: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第十一期:重陽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