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本文整理自我國著名生產安全專家粟鎮宇先生微信公衆號《穩然學堂》所發系列文章《響水爆炸事故後我們該去向何方?》,共有政府篇、第三方機構篇與企業篇等三篇,是迄今爲止週週所看到的對該事故最深度、最接地氣的分析。本號經整理再發,以期通過反覆學習漸漸強化生產企業與一線員工們的安全意識,從根本上杜絕類似悲劇的上演: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分安全。

合集的篇幅不短,但非常值得深度學習:其分析不僅專業而且實用、接地氣,其態度更是客觀審慎、悲天憫人。三篇全文如下:

第一篇:政府篇

江蘇響水天嘉宜公司“321”爆炸事故造成了70多人不幸死亡,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甚至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也在聯合國官博上發表聲明,對這起事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深感悲傷。

這起事故的原因還在調查中,它會留給我們什麼呢?是幾十個家庭的悲傷,抑或是若干人鋃鐺入獄,或者是再來一波安全大檢查?如果只是停留在這些層面,我們還會有下一起“響水爆炸”,甚至可能每年或者隔幾年就會遇到一次。

在2007年的一次論壇上,有人問我中國化工安全的前景如何,我說不太樂觀,可能每年都會遇到災難性的大事故。理由是我們的化工產業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我們國家整體的化工安全管理理念和技術水平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完全杜絕大事故的願望可以理解,但實際上目前階段很難做到(過去幾年我們發生了好多次大的事故)。

政府包括高層領導人重視安全和抓安全的決心和力度可謂前所未有,似已使出了渾身解數,但爲什麼這樣的災難性事故沒有杜絕呢?很多人都在尋找答案。我認爲目前化工行業的安全狀況和存在的問題不是出在某個點上,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也是行業長期以來安全管理基礎薄弱跟不上快速發展的結果。安全生產本身涉及複雜的管理和技術,它是一門科學,但我們卻很容易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

天津8.12爆炸事故後,大家的反應是“震驚”,真心期望這次事故能讓我們(政府、協會、諮詢服務機構、高校和生產企業)痛定思痛,找出科學監管和企業有效運營的途徑,避免類似的事故。相信不過多久,很多機構會組織研討,很多專家也會建言獻策。我在這裏先拋磚引玉談一點粗淺的看法。分成三篇,分別從政府(第1篇),行業協會、諮詢服務機構、高校(第2篇)和生產企業(第3篇)的視角來探討該如何防止化工行業災難性的事故。

這是第一篇,政府篇。

從這幾年國家領導人的批示、不斷推出的各種法規以及各級政府官員所面臨的壓力,政府對生產安全的重視不言而喻,也可謂殫精竭力了。而且,似乎政府的招數都快用盡了,化工行業的安全狀況卻仍不盡人意(客觀地說進步有目共睹!)。

一、安全檢查不能替代系統性的安全管理

政府很焦慮,各種安全檢查一輪接着一輪,重大活動期間尤甚,但爲什麼沒有預期的效果呢?

試設想一下,政府組織幾名專家到工廠走馬觀花看上一圈就能看出問題,就能開出靈丹妙藥嗎?我們做專業工作的人都知道,對於化工這樣複雜的系統,任憑你經驗多少、水平多高,走馬觀花最多看到一些表面的問題,譬如靜電接地沒有做好、某處化學品擺放不合適、標誌標識缺失、安全距離不夠、員工沒有佩戴防護用品和消防設施配備不足等等。把全世界最高水平的專家請來,走馬觀花一遍,結果也大致會是如此。

我去過一家大型化工企業,當地安監人員每週來工廠檢查三、四次,工廠相關的管理人員本職工作都不做了,純粹在應付檢查,可以說是疲於應付。當地安監人員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擔心企業出事故,工作也非常認真和仔細。但零星檢查的作用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這次發生事故的天嘉宜化工廠,一定也經歷過數不清的安全檢查。

不是說不要安全檢查,必要的安全檢查也是監管的環節,但要對安全檢查的頻次、範圍和深度做科學的安排。從政府到機構,我們要明白:安全管理的執行過程必須由企業自身來完成,安全檢查和碎片化的隱患查找有一些幫助,但不能替代系統性的安全管理。

二、對政府工作的建議

目前,政府部門在安全管理這件事情上很焦急,甚至恨不得替企業把安全都管了。政府的想法和出發點是好的,但還是應該把更多管理的空間交給企業自己。那麼,政府到底該怎麼做呢?我本沒有資格來談論這個問題,斗膽建言,在安全管理這件事情上,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構建法規標準、科學監管、爲企業提供指導以及引導規範社會資源參與安全服務。

目前形勢逼人,當務之急是政府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探究之言僅供參考),一是完善安全相關的法規和標準;二是探索和實施科學的監管;三是促進專業人才的培養;四是善用和規範社會資源,堅決剔除形式主義。

1、完善安全相關的規範和標準

我們國家與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很多,模糊的地方也很多。企業和從業者搞清楚法規要求是最基本的,但從國家層面,政府應該梳理已有的與安全相關的法規,使之根據完善和系統化,這樣也有利於立法的規劃。

目前,在基層使用法規和標準的時候,模棱兩可的地方比較多,經常有專家在微信羣裏爭論該如何做才合規(企業裏的人就更難把握尺度了),爲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爲規範和標準中有些地方不夠具體,而對於我們當前所處的這個發展階段,有時候明確具體的規定是必要的,國家可以把規範和標準寫得更加詳細一點,也可以補充相關的解釋細則,這樣對於基層的執行會很有幫助。

我們很多標準就是寥寥幾頁紙,對比一下歐美頒佈的標準,人家的很多像是一本教科書。不是說我們也要寫成一本教科書,但是要儘可能詳細到便於執行和落實。我們安全相關規範和標準的內容和質量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政府可以發揮社會的力量來完善法規和標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體制內的專家,在國內的跨國化工企業裏也有很多專家,他們瞭解國際上良好的管理實踐,而且有豐富的實幹經驗,他們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吸收他們加入會有助於提升安全標準的編寫質量。

規範和標準一方面是給企業參考,另一方面是監管的依據。它們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持續過程,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必經的過程。

除了規範標準,國家也可以組織專家緊貼規範和標準的要求編寫相關的實施指南。現在我們很多企業也逐步認識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尤其是許多中小企業在安全工程技術方面能力較欠缺。在一些中小化工企業,不少處於中堅力量的管理人員(管生產和管安全的中層管理者)缺乏足夠的安全管理經驗和技術知識,譬如,分不清靜電釋放類型和控制措施、對粉塵爆炸的機理和預防措施缺少理解、大部分人都沒有開管作業許可這樣的概念。如果有相關的指南,對於他們會是很大的幫助。

2、探索和實施科學的監管

如何做好監管?需要政府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但我們必須明白,運動式的粗淺的安全檢查方式不應該是監管的主旋律。

我們或許可以探討和研究歐美合規監管的經驗。“政府-保險公司-企業“這樣的間接監管模式也值得探究。

監管是太複雜的議題,因爲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就不多談了。

3、促進專業人才的培養。

專業人才缺乏是導致化工行業安全工作搞不上去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很難短時間補足的短板。無論是在政府監管部門還是在企業裏,我們都缺少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專業人才(好的專業人才有,但還太少了)。政府目前嘗試通過聘請社會上的專家參與安全監督管理,但是如果社會上也缺少這方面的人才,我們就必須下大力氣培養,國家要有相關政策來引導。

如何在短時間培養出一批勝任的安全管理和技術專業人才呢?

長期看,國家層面需要建立這方面人才的培育計劃,從大學教育就要開始,我在第2篇中會談到大學教育的問題。

短期看,爲了解燃眉之急,國家或省級可以組織專家培訓班,給基層專家安排系統性的學習,幫助他們提升水平。國家可以出資開發系列的培訓課程,從社會上招募經驗豐富的優秀專家來做講師,如果每個省每年幫助100名專家獲得提升,對行業的推動會非常大。

參加專家培訓班的人可以是來自政府監管部門、專業服務機構或企業。這樣的培訓學習應該是系統性的,不能是2-3天的走過場,取一個什麼證了事,累積20天左右的培訓或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講師必須接地氣,有實際管理經驗在招募講師時,不要侷限於體制內的人才。我們國家開放了幾十年,有些大國企做得不錯,很多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也培養了很多資深的安全管理人才,這些人才是很寶貴的。但目前還沒有充分利用好,他們在屬於自己的圈子裏,沒有融入整個行業,結果我們國家在安全管理領域呈現了兩種差別很大的做法,一是體制內企業的做法,一是跨國企業的做法。

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讓這些跨國企業的“局外人”發揮更多作用,他們能像催化劑,起到一定的引領和促進作用。一種可喜的現象是目前一些民營企業開始聘請有跨國企業安全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來管理安全。

4、善用和規範社會資源,堅決剔除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非常害人,而在安全管理過程中的形式主義則會要了人的命。

譬如,政府推行的安全標準化體系,如果把每個要素真正做好,落到實處,安全管理水平一定是會上臺階的。但是,在實際上普遍存在企業埋頭做文件、專家審覈看文件的“表面文章“,工廠的實際管理與文件是兩碼事。文件做得再漂亮,現場沒有變化,對預防事故沒有任何好處,該出事故還是會出事故。這種狀況與安全標準化的初衷背道而馳。

又譬如,政府要求爲危險工藝裝置開展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分析)。HAZOP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對於企業實現化工過程安全至關重要!西方的化工企業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應用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但我們很多企業還沒有理解它的重要性,一些服務機構不專業或不負責任,明明需要2-3周的工作,2-3天就完成了;更有甚者,有些機構(希望是少數)在開展HAZOP分析服務時,根本不與企業技術人員開會討論,自己拿資料回去隨便編一份報告了事,結果企業對政府交了差,機構賺了錢,皆大歡喜。這種走過場的做法,等於是把炸彈留在工藝系統裏,這麼做發生事故只是時間問題。真心爲這些企業感到可惜,他們錯過了以最小代價消除事故的良機,而少數無良的機構雖然賺了錢,事實上成了事故的幫兇!

上面這些情況相信很多人也都清楚或有同感,我原本也懶得講,但響水事故幾十條鮮活的生命在敲擊着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良知,我們需要正視問題,纔能有解。

安全管理是一門科學,形式主義是自欺欺人,不按科學規律辦事受到事故懲罰只是時間問題。希望政府下決心設法剔除形式主義。

目前,政府也逐步把一些工作下放給社會(行業協會、研究單位和諮詢機構等等)。政府充分利用社會上的資源是一種趨勢,但目前好的資源還比較有限,一些體制外的專業技術諮詢機構還處在邊緣化的地帶,政府可以引導這些社會資源投入到化工安全領域。

在美國,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旗下的化工過程安全中心(CCPS)、美國國家防火協會(NFPA)和美國石油協會(API),以及美國多如牛毛的專業諮詢公司,它們對美國的化工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化工廠也出事故,但總體上比我們要好一些)。

當前,國內很多與化工安全相關的協會比較活躍,有些在竭盡所能給企業提供好的服務和支援(譬如醫藥工業協會的EHS管理協會、浙江省化學品安全協會等等),但協會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而且魚目混珠者亦有之。政府可以支持行業協會發揮引領作用,他們可以成爲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但同時要加強指導和規範,防範出現掛牌營私的行爲。

政府自有頂層設計和管理智慧。本文算是個人感言,拋磚引玉吧……

第二篇:第三方機構篇

這是第2篇,第三方機構篇。

圍繞化工企業的運營,政府、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相互關聯形成一個緊密的生態系統。政府是這個系統底層邏輯的確立者(通過法規標準和監管方式決定這個生態系統的基本架構),企業是主體,第三方機構爲企業提供支持。第三方機構很多,本文中僅討論行業協會、工程公司(設計單位)、安評單位,以及開設化工專業課程的高校。

這些第三方機構平時與企業是一種弱關係,一旦建立起業務關聯後就立刻成爲強關係,所以他們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來幫助化工企業預防災難性事故*【注】。我想在這裏微觀探討一下第三方機構可以做哪些事情來協助化工企業更好地實現安全運營。

備註:迄今沒有對災難性事故的明確定義,在這3篇文章中,把造成1人或1人以上死亡的事故都稱爲災難性事故。一人在事故中死亡,這個世界上可能有一個孩子沒有了爸爸或媽媽,或者一位年邁的媽媽沒有了兒子或女兒,對他們而言堪稱災難。

一、行業協會

現在行業協會已經從以往的政府職能轉變成社會服務職能,新的定位應該是服務企業(會員)。行業協會(尤其是國家級和省級協會)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來幫助化工企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例如:

  1. 增強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協會可以把企業(基層)與生產安全相關的想法和意見彙集歸納,及時向安全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反映,爲政府立法和標準的出臺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協會通常會開展行業相關的研究,比企業更瞭解行業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可以及時引導企業採取正確的行動,譬如在新建項目中前瞻性地落實某些法規或標準下一步就會要求的安全措施。
  2. 統計分析和研究行業安全事故的特點,形成研究報告並與企業分享。國家級的協會尤其有必要開展這樣的工作。企業可以參考這類報告改善安全管理,這類研究報告還可以提供給政府職能部門,供決策參考。
  3. 組織專家編寫與安全管理及安全技術相關的指南,供企業參考。國內很多中小化工企業工程技術能力薄弱,迫切需要實用的指南幫助他們落實相關的安全措施。當然,編寫的指南一定要貼近企業實際需要且便於參考使用,切忌不接地氣。這項工作挑戰性大,但非常值得去做,國家級的協會甚至有必要把它當成戰略任務來做。可以先做好編寫規劃,然後組成專家工作小組來編寫(可以從企業和社會找專家資源,組成若干工作小組,每個小組負責1-2個專題的編寫任務)。
  4. 組織高水平的安全論壇或研討會。以前國家有化工部,企業之間有統一的交流平臺,現在仍然需要類似的平臺,行業協會最有優勢搭建這樣的平臺。可以舉辦年度論壇和專項論壇,向社會和企業徵集論壇的討論專題。從目前的情形看,深入的專題研討會對企業幫助更大一些。
  5. 安排高質量的專業培訓。通常,培訓都是專業諮詢服務公司在做,但在目前階段,社會上相關資源比較缺乏,行業協會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舉辦一些專業安全管理或安全技術培訓,邀請社會上和企業裏優秀的專家來講課,幫助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提升安全意識和管理水平,意義挺大(贏利爲目的或發證爲目的培訓另當別論)。

很多行業協會本身人員不多,更不可能聘大批全職專家,要做好這些工作很不容易,因此,需要善用企業裏和社會上的專家資源。

社會上也有些冒牌協會搞排名、頒獎、發證和利用大衆的不知情牟利,它們不屬於此討論範疇。正規的行業協會應該把精力放在上面這些有價值的服務上,不宜熱衷於排名、頒獎和發證這樣的事情。原則上,行業協會是非贏利的組織,如果以贏利爲目的就很容易改變服務企業的初心。

二、工程公司(設計單位)

事故預防的安全措施通常包括本質安全、工程措施、行政管理和個人防護。本質安全策略的應用及工程措施的採用主要是在研發和設計階段完成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設計決定了一套工藝裝置的先天安全基因。

國內工程公司(設計單位)在依據設計規範與標準方面普遍還是比較嚴格的,但參考標準規範是做設計最基本的要求,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譬如:

  1. 更加主動追求本質安全設計。與企業研發部門及工藝技術部門緊密合作,從本質安全策略出發改進工藝裝置的安全性,譬如在平面佈置設計、危險物料貯存量、物料輸送、關鍵設備設計規格(材質選擇)、加熱介質選擇、容錯操作等等方面,儘可能採用安全性較好的方案。
  2. 與安全諮詢公司或安評單位協作,根據風險評估的結論優化設計方案。例如,在做工藝裝置平面佈置設計時,除了參考標準規範外,還可以參考諮詢公司對嚴重事故後果的量化模擬結果,優化佈置設計,特別是重點考慮如何降低人員密集區(如中央控制室和行政辦公樓)的風險。
  3. 過程危害分析是改進設計安全性非常重要的環節!但很多人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設計階段,設計團隊應進一步重視化工過程危害分析(包括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即HAZOP分析),積極參與和配合HAZOP分析工作,在做項目進度計劃時留足開展這項工作的時間。 備註:目前社會上提供高質量過程危害分析服務(HAZOP分析和SIL定級等)的機構不多,有些工程公司也捷足先登開展這項業務。如果開展這項業務,工程公司一定要有適當的機制解決好內部利益相關性的問題,否則領導過程危害分析的人和設計的人是同事,甚至還屬於相同的部門,對於某些潛在的事故情形可能就“手下留情”了,甚至因此埋下事故隱患。在國內的外資企業通常是企業自己(或企業委託的第三方)領導過程危害分析,工程公司參與並配合。
  4. 提升關鍵安全技術的應用能力。目前國內很多中小工程公司(設計單位)在某些關鍵安全技術的應用上能力還比較薄弱。譬如,以往缺少反應熱數據,很多安全泄壓裝置都是憑經驗或由供應商定規格,沒有詳細的釋放量計算書;2017年開始國家要求開展精細化工反應熱檢測與風險分析後,很多危險反應有了反應熱數據,工程公司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完成泄壓系統的設計,包括應急釋放能力的計算,因而需要建立起相關的計算能力(特別是兩相流泄壓情形的計算)。此外,在安全儀表系統、防爆分區(不只是簡單地參照GB50058樣例來分區)和粉塵爆炸預防等方面,我們很多設計單位都有必要提升相應的技術能力。
  5. 在第三方機構中,還有一方非常重要,就是設備製造商,我們在這裏不討論。化工裝備對於化工行業的安全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我們相當多的製造商安全理念落後,工藝設備只考慮如何實現工藝目的,不太考慮安全因素。譬如,大家經常會看到轉動設備的動部件只有半邊防護罩;很多用於可燃粉料的乾燥器和集塵器都沒有考慮粉塵爆炸的安全施,如泄爆板;十年前,落後的離心機隨處可見,發生了很多事故,最近幾年製造商採用了氮氣惰性化保護和密閉自動操作(有些是工廠自己改造),事故明顯減少了。設計單位是連接企業和製造商的媒介,如果設計單位在編制設備技術規格文件時把安全要求提得更全面更清楚,不但可以幫助當前項目降低安全風險,也有助於製造商學習和改進,裝備的安全性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安全意識和水平都會進步。
  6. 促進規範和技術標準的完善。有些設計單位主持或參與了國家安全相關規範或技術標準編寫,貢獻有目共睹。設計單位還可以建立更好的反饋機制,鼓勵工程師報告使用規範標準時所遇到的問題,彙集這些問題並及時反饋,非常有助於改進相關安全規範和標準。當然,國家職能部門和標準責任單位應該建立起便捷的反饋渠道。

工程公司(設計單位)的工作成果是工藝裝置實現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們有很多高水平的工程公司,但在安全設計理念和方法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三、安評單位

安評單位目前都在經歷轉型,能否成功轉型對於化工行業的整體安全會有很深遠的影響。如果轉型成功,將來社會上會出現一大批專業的安全諮詢機構,對於化工企業而言就是福音。

安評單位裏彙集了很多水平很不錯的專家,之前埋頭做程式化的安評報告,很多專家都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專業優勢。現在推行社會化服務,是激活他們潛能的很好的嘗試。

在美國和歐洲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安全諮詢顧問公司,有些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某個特定領域卻非常專業。要實現化工行業的安全,我們也需要一大批專業顧問來協助企業。目前國內專業諮詢顧問公司還是比較少,安評單位有望成爲填補這些空白的重要力量,但轉型會非常不易!

安評單位該如何成功轉型?很多安評單位自己也在探索甚至糾結。提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 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對通識協助的需求會越來越少,需要的是深入而專業的服務。我們應該考慮如何爲企業提供風險控制的專業解決方案,在這方面,我們很多安評公司還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學習國際上先進的安全技術和管理實踐)。化工安全涉及的面太廣,有些單位想通喫,什麼賺錢做什麼,這種情況今後可能就行不通了。轉型中的安評單位可以選擇某個方向縱深發展,把它做得非常專業,這樣企業也能更好地從中受益,安評單位自身業務發展也會順理成章。
  2. 提供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我們很多中小化工企業自身安全技術水平比較薄弱,工程經驗和能力不足,僅僅找出問題對於他們而言意義並不大,關鍵是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提供結合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行業需要一大批能真正提供解決方案的安全諮詢服務機構,如果安評單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轉型就基本成功了。
  3. 政府對企業合規(符合法規要求)的要求會越來越嚴格。合規程度高,企業運行的安全風險自然會降低。幫助和指導化工企業符合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很有意義,這也正是安評公司的優勢,可以考慮爲企業提供更多更專業的合規支持和服務。

影響安評公司轉型的一個大問題是長期以來開展安評工作所形成的“超低價策略”。我們很多安評機構已經習慣了低價競爭,這種低價策略是造成此前安評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服務這個領域,表面上的價廉通常都沒有物美,對於企業而言廉價的服務實際上可能是最昂貴的!通過超低價贏得企業的服務合同,在服務上必然打折扣(只能用低薪聘請經驗很少的人爲企業提供服務);企業雖然節省了些許服務費,但在接受服務期間可能遭受更大損失,一條錯誤的建議就可能顯著增加不必要的投資,甚至因此埋下隱患和導致大事故。爲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必須摒棄低價惡性競爭的策略(長期低價競爭,劣幣驅良幣,優秀的人才就會離開這個領域,最後化工企業很難找到真正需要的專業服務)。我們應該反對暴利,但合理的利潤是確保行業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期待一大批安評單位華麗轉身,轉型成廣大化工企業降低運營風險可以倚仗的夥伴!

四、高校

從第一家化工廠誕生那天起,化工安全就存在了。但是,我們很多學習化工專業的人安全知識卻比較欠缺,這與我們大學教育這一塊的缺失有很大的關係。

化工過程安全在有些國外大學已經是專門的學科了,在國內把它作爲一門必修課的學校還很少。化工過程安全很有必要成爲化工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或者至少應該在本、專科階段把相關的知識要點融入到課程裏,幫助學生建立起基本的正確概念和理念。

有一所知名的英國大學(中國校區)每年邀請工業企業專家協助審查化工專業的課程大綱,把化工行業中與過程安全相關的重要理念和最新實踐合理安排在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從大一年級開始到畢業),幫助他們瞭解工業界如何對待化工安全(理念)、實現化工裝置安全用到哪些主要的知識和方法(知識),以及工業界在應用什麼工具、軟件和技術標準(技能)。我最近幾年都受邀參加了他們的審查會,也抽時間給該校化工專業畢業生做過程安全專題講座。非常期待國內衆多的大學借鑑這樣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注】,今天的學生明天就是我們化工廠的工程師、管理人員、政府官員或企業主,他們在學校階段的學習會奠定他們的安全意識基礎,影響會非常深遠。

注:作者與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趙勁松教授溝通過,清華大學化工系目前採用了上述類似的課程審查方式,其他有些大學也可能在這麼做。

現在國內有化工專業的大學也開始重視化工安全相關的教育,但是我們很多的大學老師理論水平高卻缺少實際生產經驗,很難理論聯繫實際。如何把工業界的良好實踐與大學教育有機結合,值得探討。最近有大學邀請工業界專家和大學教師一起編撰安全健康環境(EHS)教材,這是非常好的嘗試!

此外,這幾年安全工程是很火爆的一個專業。因爲化工安全的特殊性,如果安全工程專業的設置是面向化工行業,那麼不但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安全理念、知識和技能,化工相關的工藝和工程知識也必須學習,包括化工原理和物理化學這樣的課程。

本人主要是和企業打交道,對於上述第三方機構的看法是基於遠處的觀察,難免有一葉障目和偏頗之處。但有一點毫無疑問,這些第三方機構是化工企業實現安全的重要夥伴,他們做得好可以幫助化工行業減少災難性的事故。

第三篇:企業篇

這是第3篇,企業篇。

本文比預計提前發出了,篇幅有點長,需要耐心才能讀完。

關於安全的重要性,討論得已經非常多了。安全運行是化工企業的一項核心競爭力,當下還不重視安全的化工企業肯定很難走得很遠。

本文圍繞如何消除災難性事故這個話題,給想要搞好安全的化工企業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國內化工企業確保安全的當務之急

過去這些年,國內化工企業在安全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但是相當多的企業確實還是在比較高的風險下運行(很多企業是在1-100年出現一起1人死亡事故這樣的風險水平下運行,以單個事故情景的風險計),這種風險水平還是太高了。各家企業風險偏高的微觀狀況最終都會轉換成整個行業的宏觀狀態,所以從整個行業來看,每年出現幾起大事故就是在所難免的了(存在必然性)。

企業如何才能搞好安全(預防災難性的事故)?行業裏討論很多,意見不盡相同,有人主張要從安全文化建設入手,有人認爲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個人認爲,對於國內很多化工企業,當務之急既不是安全文化的導入,也不是埋頭搞管理體系建設,這些工作當然都值得去做,但當務之急是要儘早還清欠賬,防住事故。

什麼是欠賬呢?一方面,我們相當多的企業在工藝裝置的設計階段就沒有深入和系統地識別危害和落實安全措施(根據我的觀察,只有少數企業的HAZOP分析是合格的,很多都是流於形式,以通過批覆爲目的),加上在投產後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更,今天裝置雖然是在運行着,但卻是在“帶病工作”,是在高風險下運行;另一方面,有些企業已經運行很多年了,設備腐蝕和老化較嚴重,存在機械設備完整性失效和危險化學品泄漏的風險。

對於大多數國內化工企業,建議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來部署防範事故的工作。短期是及早還清舊賬,確保不發生後果嚴重的事故;長期是建立系統的安全管理機制,實現安全管理的長效和持續進步。

短期內,建議至少做好下面這幾件事情:

1. 儘早把可能導致嚴重事故後果的主要危害辨識出來並落實安全措施。譬如,對於危害大的工藝裝置,認認真真開展HAZOP分析,或採用其它類似的危害識別方法,總之得把主要危害都找出來(指那些可能導致危險化學品泄漏、形成火災或爆炸的危害),然後編制詳細的工作計劃及時落實危害分析所提出的整改措施(限定時間、責任到人)。企業的工藝技術骨幹、生產骨幹和維護維修骨幹等熟悉工藝過程的人應該積極參與這項工作*【注】,才能真正把它做好,也纔有意義。對於規模大的企業,完成這項任務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則要抓重點,罐區、槽車裝卸、反應過程、分離過程、涉及易燃液體的溫度壓力較高的工藝單元、高低壓界面(防止高壓串低壓)、可燃粉塵處理系統、化學品貯存以及含有溶劑的污水罐等區域宜優先開展這項工作(參照最近兩次事故的教訓,危險固體廢物貯存也需要補進來)。

注:國內很多中小化工企業,車間或裝置的管理人員基本上是三大員:車間主任(工藝)、設備主任和安全主任,這些人整天忙裏忙外,這項任務的落實難度就會很大,企業要想辦法克服,包括適當調增人員。

2. 在第1條工作的基礎上,檢查和更新相關的操作規程,並且爲一線操作人員提供針對性的培訓(重點是工藝系統中有哪些主要危害、是如何控制的,以及應急操作的要求)。

3. 識別出工藝系統中那些特別關鍵的設備(發生故障可能導致危險化學品嚴重泄漏的設備或容器),通常佔工藝系統總設備數約15%-20%左右。檢查它們的現狀(實地檢查)和查看最近的檢驗測試記錄,如果不合格,及時修復或更換(修復或更換期間也要有適當的安全措施,防止在作業過程中發生事故)。

4. 如果存在涉及可燃粉塵的工藝單元,要評估發生粉塵爆炸的風險。假如短期內難以落實複雜的整改措施,至少應該先落實一些基本的安全措施,譬如確保靜電接地完好;清理作業區域存放的粉料(避免在作業現場存放數量較多的粉料);及時清掃(地面上和設備上沉積的粉塵厚度不超過0.8mm,清掃時儘量避免揚塵);集塵器、造粒機這些粉塵爆炸危險性大的設備要設置阻火閥和泄爆板(釋放到室外安全的地方)。

5. 管控高危作業的風險,特別是動火作業、開管作業、受限空間內作業和登高作業的許可及作業過程。其中前面兩項與過程安全關係密切,後面兩項與作業安全相關(也容易造成死亡事故)。我們普遍都比較重視動火作業,但很少有企業實行開管作業許可證制度(開啓管道或容器的許可制度,譬如從工藝管道上更換一隻閥門的作業就屬於開管作業),這個方面需要補強,很多傷亡事故發生在開管作業期間。

做好上面這些工作是最基本的,是爲了暫時防住嚴重的事故。在化工廠運行期間,那些沒有消除的危害無時無刻都在與我們賽跑,時不我待!

二、建立系統性的安全管理

導致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和技術兩個方面,通常管理上的缺陷是很多災難性事故的根源,技術上的缺陷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我們在企業裏強調安全文化、管理體系和人員培訓,這些都是實現安全的手段,它們歸根結底體要現在消除危害和控制風險上。長期而言,需要建立系統性的安全管理機制,才能確保工廠總是在可以接受的風險下運行。

災難性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做得好的企業,在1-100年間不發生災難性的事故完全是可期的(在開展過程危害分析時,通常單個事故情景的風險至少控制在10000年一遇)。相反,不認真落實安全措施和消除危害,工藝系統就會在風險不可控的狀態下運行,在1-100年間發生事故就有一定的必然性(當然,是發生在第1年、第5年或第25年有一定的偶然性)。

系統性的安全管理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可以幫助我們儘可能徹底地消除或控制主要危害;一是讓好的做法一直延續下去並不斷完善。它分成兩個層次,一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一是在管理制度的框架下由勝任的人完成安全技術的應用。下面展開來詳細討論一下。

1、安全職責錯位必須糾正

我們很多企業安全做不好,一個核心癥結是安全職責錯位,認爲安全就是安全部門的職責(不少企業最高管理層也有這樣的誤解),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很多工作難以開展下去,企業搞好安全的願望自然會落空。

企業執行“管生產必須管安全”,明確直接管理者對安全負責,安全才能管得好。譬如,項目經理是項目執行過程中安全的真正負責人,車間主任是這個車間安全的真正負責人,工藝裝置經理是裝置安全的真正負責人,維修經理是維修部門(包括維修承包商)的真正安全負責人,維修班長是這個維修班組的真正安全負責人。真正對安全負責的不是企業的安全部門,而是上面這些直接管理者。

企業安全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制定本企業的安全規章制度、監督這些規章制度的執行落實(執行的主體是前面說的那些人),當然安全部門需要爲執行過程提供技術和法規方面的支持。最後面這一條是安全管理部門需要做好的,但在很多中小企業,安全管理部門忙於應付日常瑣事,沒有時間深入學習和自我提升,因而沒有辦法承擔起專業支撐的職責。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化工企業,專門配備化工過程安全工程師,正是爲了建立起比較強的技術支撐能力,爲項目、生產和維護維修等部門提供安全技術專業支持。

安全職責明晰是構建有效的系統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

2、貫穿工藝裝置全生命週期的系統安全管理

工藝裝置的生命週期包括研發、立項、設計、建造、運行和拆除。企業的安全管理要貫穿在上述各個階段,通過管理制度明確各個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然後紮紮實實地完成這些任務,就可以收到實效!

(1)研發

很多企業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就安全而言,在工藝研發階段重點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識別化學品的危害(譬如原料、中間產品和產品是否存在異常的毒性和不穩定性),避免選擇危害特別大的化學品;一是掌握化學反應的危害,尤其是反應的放熱特性。研發階段如果能儘可能應用本質安全的策略,及早採取某些措施來消除危害,對實際工業生產過程的安全性會有非常正面的幫助。

上面這些都是具體的技術工作,爲了確保這些工作的妥善推行,從管理上企業可以建立起研發期間的過程安全評價機制,包括如何篩選化學品和工藝方案、如何評估風險,以及如何將研發階段所掌握的安全信息移交給後續的設計方和生產方。

(2)設計

就安全而言,設計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開展深入的過程危害分析和落實分析過程中所提出的改進設計的措施。

通常,可以在初步設計階段運用What-if這樣的分析方法開展初步的過程危害分析,然後在詳細設計階段開展詳細的過程危害分析。後者至少應該做好兩方面的工作:(1)參照帶控制點的管道儀表流程圖(P&ID圖)開展高質量的HAZOP分析,針對其中風險過高的事故情景還有必要開展半量化的保護層分析(LOPA分析),確保每一項潛在的事故情景都有足夠的安全措施,把風險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期間,也需要判斷是否需要採用安全儀表聯鎖迴路(SIS)及其SIL等級要求(如果需要採用)。(2)完成工廠設施佈置風險分析,特別是要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人員密集地點(如中控室和行政辦公區)的風險,可以利用ALOHA這樣的軟件(ALOHA是一款免費軟件)開展後果分析,確保人員密集區不會在爆炸發生時遭受嚴重損毀,使得裏面的人有逃生的機會。如果這些密集區域過於靠近危險源(以爆炸衝擊波壓力爲衡量標準),需要重新佈置,如不能改變位置則需要採取必要的抗爆設計來減輕後果。

設計階段還可以做更多其它工作,譬如:審查工藝裝置的報警和聯鎖、開展人爲因素分析(儘量讓佈置和設計方便操作和減少操作失誤)、完成安全閥等泄壓裝置的釋放能力計算、有火炬的裝置對火炬的熱輻射進行計算(把受熱輻射影響的操作平臺移到安全區域)、對涉及毒性物質的區域進行通風計算審查、對涉及可燃粉塵的工藝系統開展粉塵爆炸預防的專項審查,此外,如果附近有其它工廠,還需要了解鄰近工廠有哪些設施,發生事故時對本工廠會造成什麼影響。

企業應該建立過程危害分析管理要素,明確在設計和運行等階段爲工藝系統開展過程危害分析及複審的具體要求。

以上是一些行業良好的實踐做法,在設計階段還需要滿足法規的相關要求,包括完成安全設計專篇等工作,這裏就不詳細討論了。

(3)建造

建造階段除了施工相關的作業安全外,重點是管控好關鍵設備和管道的製造和施工質量(這項工作是爲了確保機械設備完整性),包括製造過程的監製和質量管控(探傷和水壓試驗等等);此外,儀表自控系統和安全儀表聯鎖迴路等需要完成功能測試。

在建造階段過渡到生產運營階段前,開展開車前安全審查,系統地檢查以確保工藝系統的建設安裝符合設計規格的要求,具備安全開車的條件後才允許開車。企業需要建立開車前安全審查這一管理要素。

在建造期間,如果設計發生變更,還需要對變更部分開展危害分析,防止因此引入新的危害。

原則上,在設計和建造階段,這些與安全相關的任務是由項目負責人(項目總監或項目經理)全面負責。

(4)運行

這是工廠的日常管理階段,持續時間長。需要做很多危害識別和風險管控工作,還要建立起持續改進的機制。在運行階段涉及的元素主要有人、設備和作業活動這幾個方面。工廠可以通過執行落實若干安全管理要素(體系)來確保運行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運營。無論是把它稱作安全標準化體系還是某某安全管理體系,叫做什麼名稱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對新產生的危害有管控機制(如變更管理)、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都有人負責落實到位。

我們很多企業都在努力管安全,都很忙,但效率不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抓住重點。在我們目前這個發展階段,重點的是要防範災難性的事故(可能導致1人或以上死亡的事故),因此必須抓重點,特別是要把過程安全管理作爲核心來抓!

在以往(包括當前),我們還是把安全作爲一個整體的概念來對待,在行業裏普遍存在用管理作業安全的方式方法來管理過程安全,這樣雖然出力不少但很難真正管好過程安全,而過程安全事故的後果卻往往較嚴重(火災、爆炸或有毒物泄漏)。作業安全的管理強調對人的行爲的管控,過程安全則更多地要依靠工程措施來消除危害和降低風險,二者的管理思路和關注對象有很大差別,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過程安全管理上,才能徹底消除災難性事故。

在運行階段,有一些要素一定要下力氣去抓。我們很多企業搞了很多管理要素,卻沒有把精力都放在那些特別重要的管理環節上,結果事倍功半。對於一些關鍵要素,如果有制度但執行過程不紮實,就會給事故留下通路。下面我挑選出這些關鍵的要素來討論一下:

危害分析。在運行期間的危害分析範圍很廣泛,既包括過程危害分析及每隔若干年的複審(採用HAZOP分析、What-if分析和LOPA分析等方法),也包括作業安全相關的危害分析(採用作業安全分析JSA/JHA方法),還包括作業區域的通用性危害識別,譬如作業環境中的各種危害,化學品的危害等等。過程危害分析工作非常重要,目的是消除工藝系統中隱藏的危害,走馬觀花的查看無法識別這些隱藏的危害。相當多的企業都沒有真正重視這項工作,有些甚至是純粹在應付政府的審批要求。如果您是企業負責人,希望從現在開始真正重視這項工作,它勝過千百次在工廠走馬觀花地巡查。

變更管理。國內企業現在開始重視變更管理了,製藥企業因爲GMP的關係最早接受和開展這項工作。但在一些企業,變更管理等同於走流程,忘記了我們爲什麼要開展變更管理,它的初衷不是爲了找某個人簽字批准,而是要通過這個工作流程避免因爲變更引入新的危害,消除危害纔是變更管理的核心。在一些企業,變更文件和簽字都有,唯獨危害分析這個地方几乎沒有深入地做工作,這與工廠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沒有掌握好危害分析的工具方法也有一定的關係(需要安排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危害分析的方法)。企業的變更可能比較多,可以按照風險對它們分級,對於風險高的變更應開展細緻的危害分析。

機械完整性。機械設備完整性(包括重要儀表的可靠性)是化工企業實現安全的物質基礎。前段時間發生的盛華化工事故就是機械設備完整性失效所引起的事故。我們很多工廠,同等對待所有的設備和儀表,還處在壞了就修的初級管理階段。要做好這項工作,可以引入基於風險的預防性或預測性管理理念,根據風險程度不同對設備分級管理(不少工廠有設備分級,但基本上是按照設備本身的資產價值來分級,而不是按照設備故障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分級),爲關鍵設備做好預防性維護計劃並按期落實,這樣可以用有限的資源達成確保關鍵設備完好的目標。機械設備完整性管理是非常重要但挑戰性很大的一個管理要素,需要設備、維護維修、技術和生產等多部門協調工作。

操作規程與培訓。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是確保安全的重要一環。目前不少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和員工頻繁跳槽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條,一是完善設計,有更好的容錯性,操作失誤了還有後續安全措施(工程措施)來避免事故或減輕事故後果,這一條是在過程危害分析期間完成的;另一條是切實做好員工培訓。抱怨招工難和員工素質低的聲音很多,但這樣並不解決問題,這就是當前的現實,企業最應該做的就是安排好培訓。有些企業在員工培訓方面做得很不錯,但較普遍的情形是把員工招來,安全部門講講安全的規定,把操作規程發給新員工去看,然後就是到崗位實踐中學習了。這樣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至少應該給予新員工基本的安全培訓(作業許可、受限空間和應急反應等方面)和詳細的崗位操作規程培訓,後者更重要,必須幫助他們掌握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高危作業風險管理。動火作業導致過很多事故,我們有些企業在簽發動火作業許可證的時候甚至不做可燃氣體檢測(個別企業連可燃氣體檢測儀都沒有),或者負責氣體檢測的人根本沒有接受過足夠的培訓;此外,我們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建立開管作業許可證制度,對於能量隔離的重視也顯不足。高危作業風險控制的核心是要把可燃氣體檢測、清洗和隔離這些關鍵的危害控制措施做到位。

應急反應計劃。應急反應不僅是爲了解決事故發生時的當前問題(譬如清除剛剛泄漏出來的化學品),更是爲了防止事故升級成更糟的局面。要保持對潛在事故情景的高效應急能力,需要有可行的計劃、所需的應急物資和勝任的人員(依靠充分的演練來提升應對能力)。我們有些工廠應急計劃都有,但是太過籠統了,譬如用一份危險化學品泄漏處置方案來應對工廠的各種泄漏事故,罐區甲苯泄漏和車間液氯鋼瓶泄漏,所要採取的應對措施相去甚遠,這樣的處置方案其實用性值得質疑。比較好的做法是要識別工藝系統中那些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可信的事故情景,然後建立針對性的應急處置方案(應急計劃的一部分),在這些處置方案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掌握工廠有哪些主要的應急情景、需要用到什麼工具設備和防護裝備(應該放置在哪些地方),也可以據此開展應急演練和應對潛在的事故。

承包商。這裏的承包商主要是指給工廠提供生產、維修和施工建造服務的承包商,他們往往承擔比較困難或危害較大的任務。承包商作業過程中引發火災或爆炸等事故,受害的終究是企業。承包商的管理很複雜,貫穿選擇承包商、承包商入場、現場作業和離場等環節,對很多企業都是挑戰。工廠需要限制承包商進入無關的工藝區域,也可以通過作業許可這個抓手管控承包商的作用活動和危害。

日常運行所涉及的方面很多,上面列出的這些是消除和控制危害應該優先推進落實的管理要素,特別是要研究如何把它們落到實處。

企業還可以通過負面事件(含事故和未遂事故等)的根源分析和開展安全管理內審來及時發現管理上的缺陷,並持續改進。

負面事件根源分析。很多災難性事故發生前,往往會先發生一些未遂事故,工廠可以鼓勵員工報告未遂事故,然後通過分析它們的根源來識別管理上的缺陷並及時彌補,這麼做非常有助於預防該缺陷可能導致的其它事故。我們的企業普遍不太重視未遂事故的調查,對於事故的調查也不很徹底,有些甚至是以“四不放過”中的人員懲罰爲主要目標,這樣一來就很難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另外,管理人員普遍沒有接受過根源分析的專業培訓,對於事故根源的調查基本上還是採用討論和頭腦風暴等初級分析方法。建議完善事故和隱患的報告及調查制度,並且採用故障樹分析這樣的工具深挖事故的根源。發動全員報告事故、未遂事故和隱患,也是撬動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一根槓桿。

安全管理內審。目前,建立安全管理內審機制的中小化工企業還不多。安全管理內審是系統深入的審查過程,不同於零星的檢查,它非常有助於保障按要求執行和落實安全管理制度。建議建立安全管理的內審機制,並且形成內審整改措施的跟蹤完成機制。特別是應該基於風險來開展內審,不只是浮在看文件上。

(5)拆除

這個階段存在比較大的作業安全危害,譬如拆除前需要做好清洗置換、防止一些設備和結構年久腐蝕出現坍塌等等,不在此贅述。

上面這些方面對於確保化工企業安全運行都非常重要。我們有些企業基礎比較薄弱,很難一下子完全落實到位,但我們必須及時行動,儘量去做起來,否則若干年後回望,我們的管理水平還是在原地踟躕不前。

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很難在一篇微文中講清楚。我們的企業情形各異,但都有提升的空間,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沒有行動現場就不會發生變化,危害就還在那裏等着我們出錯。

三、結語

我原本不打算寫這麼長篇大論枯燥的文字,一方面是太忙,更主要是很難把握好表述的尺度,擔心有失客觀和引起誤解。一年前,我在之江化工的工廠裏工作過三天(之江化工就在這次發生事故的天嘉宜化工廠隔壁),在這次事故中,之江化工有人遇難,他們曾經與我一起交談、看現場和開會討論。那些熱情和友善的表情定格在了我的記憶裏。他們原本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正常退休,然後過一段兒孫繞膝的幸福生活,但事故在瞬間折斷了他們的人生軌跡。或許是他們的離去在潛意識裏觸動了我,得以寫出這3篇系列文章。

在書寫過程中,我始終抱着悲痛、敬畏、儘可能客觀和審慎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斯人已逝!我們必須痛定思痛做得更好,避免悲劇重演。同時,我們也不必談事故色變,要樹立信心,只要科學治理和措施到位,化工企業的風險完全可以控制好,甚至可以做到在化工廠裏工作比普通居家更安全。□

——正文完——

相關資料

粟鎮宇先生,我國著名安全生產專家、上格瑞邁EHS教育與管理系統首席專家。199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有近30年的化工設計、生產管理、安全管理和諮詢顧問經驗。曾擔任美國空氣化工公司中國區工藝安全經理、杜邦中國公司工廠廠長、 ERM公司中國區安全與風險控制首席顧問。2008年創辦上海瑞邁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現已經併入上格公司),是化工和製藥行業中領先的安全諮詢顧問公司,客戶包括本地企業和40+世界500強企業。領導完成了500多個安全諮詢服務項目,爲5000+多人提供過安全培訓。2007年應中國石化出版社邀請,編寫出版國內第一部工藝安全專著《工藝安全管理與事故預防》,2009年重印;2013年參與國家安監總局組織的兩本安全專業書籍的聯合編寫。是諾丁漢大學(寧波)特聘工業企業專家委員會專家、浙江省化學品安全協會特邀專家,中國各主流安全論壇的(含國際論壇)的特邀演講嘉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