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自號“鑑湖女俠”,祖上歷輩都是當官的,秋瑾年幼時跟着兄長們學習詩詞文史,15歲時又跟着表兄等人騎馬擊劍,十分有英雄豪傑的氣概,秋瑾的父親就十分着急,在他看來女孩子家家還是待在深閨比較好。

於是秋瑾的父親將她許配給了門當戶對的王家,秋瑾的丈夫名叫王廷鈞,婚後兩人雖志向不同,日子過得倒也過得下去,秋瑾還在婆家認識了唐羣英、葛健豪,三人脾性相似,經常聚在一塊飲酒賦詩暢聊未來,秋瑾和唐羣英、葛健豪被譽爲是“瀟湘三女傑”。1904年7月,秋瑾到了日本留學,後常常發表救國演說,倡導女性衝破封建的束縛,在日本秋瑾還認識到了魯迅、陶成章等傑出人才,秋瑾在婦女運動等活動中常常出現,還受封爲“白紙扇”。

秋瑾對於愛國可謂是拋頭顱,灑熱血,寫下了諸多慷慨激昂的詩篇,1906年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公學,因爲秋瑾響應各種號召,唯恐對家中的老小不利,在這一年的冬天她聲明脫離家庭。次年安慶起義帶頭人徐錫麟起義失敗,他的弟弟的一番供詞牽連到了秋瑾,秋瑾得知起義失敗,並沒有選擇離開紹興,7月14日下午,清軍在大通學堂將秋瑾抓捕,她堅決不招供,只留下了一句“秋風秋雨愁煞人”,第二天凌晨,32歲的秋瑾英勇就義,這事引起了民憤,殺害秋瑾的清朝紹興知府便改名爲趙景祺。

秋瑾婚後生下了一兒一女,她的一生對這對子女的影響最爲強烈,秋瑾遇難時,她的兒子王沅德只有10歲,女兒王燦芝不足6歲,但王沅德和王燦芝都繼承了母親的美德,王沅德後來還曾一度成爲湘潭首富,他仗義疏財,經常賑災救民。王燦芝雖與母親秋瑾相處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對母親也沒有很多印象,但她也像母親一般,有女俠風範,父親在她八歲時也去世了,王燦芝和她的兄長便由祖母撫養,祖母對兩個孩子既嚴厲又寵愛。

王燦芝幼年便拜師苦練武藝,後又揹着祖母拜當過兵的“王大老倌”爲師,在她年幼的心裏就已經埋下爲母親報仇的種子,王燦芝也有報國之志,成爲了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後又積極參與抗日。

24年後,她終於有時間可以爲母報仇,此時殺害母親的趙景祺卻已經去世,這事也成爲了王燦芝的一大憾事,1967年,王燦芝突發腦溢血,臨終前還在說不是自己了結了殺害母親的人,實在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