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着兒子“觸網”拍攝視頻的三年裏,王德文再現了盡顯榫卯工藝的魯班凳,也製作出過竹蜻蜓、手搖泡泡機等神奇的小玩具,爲小孫子創造出極盡浪漫的童年。最近兩個月,王德文已經很少再上傳自己做木工活的視頻了。

原標題:2億播放量火在海外 阿木爺爺王德文不知啥叫網紅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山東聊城人王德文這輩子沒閒着過。人生前半場,他靠着木匠手藝養家,人生後半場,他靠着同樣的手藝“圈粉兒”。跟着兒子“觸網”拍攝視頻的三年裏,王德文再現了盡顯榫卯工藝的魯班凳,也製作出過竹蜻蜓、手搖泡泡機等神奇的小玩具,爲小孫子創造出極盡浪漫的童年。現今63歲的王德文除了在國內擁有二百多萬粉絲,還讓視頻獲得了海外近2億次的播放量。即便如此,王德文不覺得自己就因此成了“網紅”,“什麼是網紅,我就是個普通農民,會點木工活。”

近2億次播放的阿木爺爺火了

最近兩個月,王德文已經很少再上傳自己做木工活的視頻了。農曆新年前,兒子一家隨着王德文老兩口回到了山東聊城的老家,因爲疫情的影響,宅在家裏。“老家那邊一直沒讓人出門,也不叫走親戚。”

按照計劃,一家人在2月份就應該回到廣西梧州。這裏是兒子王保成創業的地點,自打2017年小孫子出生,王德文便和老伴兒趕來照料。2018年底,作爲短視頻創作者的王保成在父親的提議下,拍攝了一段父親製作魯班凳的視頻。這技術來自於2000多年前,完全依靠榫卯結構,沒用任何金屬、粘膠和釘子,卻讓王德文火了。在社交、視頻平臺上,王德文的另一個名字更爲人所熟知,人們稱它爲“阿木爺爺”。

直到一週前,王德文返回廣西梧州。記者問他,兩個月被困在老家,有沒有考慮啥新作品,王德文說“反正幹一步說一步”,記者又換着方兒地問回來之後有啥打算,王德文的回覆更乾脆,“打算就是繼續幹”。

無論是長相還是身材,今年63週歲的王德文都顯出幾分“敦厚”,他語速很快,聊城口音的音調加上山東人普遍直爽的性格,聽他說話,總能讓人覺出一絲冷幽默。

但在視頻作品中,他幾乎不說話。整段視頻裏的聲音,幾乎只剩下木材敲擊碰撞的聲響,偶爾在視頻結尾,王德文將製作完成的作品拿給小孫子,這纔有了孩子咿咿呀呀的說話聲和笑聲。

兩三年下來,王文德用一塊木板,做出過魯班凳、將軍案,靠着取自山林的竹子,給小孫子做出過小豬佩奇、手搖泡泡機等充滿奇思妙想的玩具物件。同時,靠着這些視頻,過了花甲之年的王德文在西瓜視頻平臺擁有245萬粉絲,也在海外YouTube網站圈粉107萬,單個視頻的最高播放量超過3800萬,229個視頻的播放量加起來近2億。

走紅的手藝做了50年

晚年才走紅的手工技藝,是王德文一輩子營生的支撐。

“小時候嘛,學徒拜師三年沒工錢,那就得給老師白乾活。那個時候,只能先跟着師傅白乾活,到處跑跑,看見有什麼用得上的工具,就回家自己做,一點一點積累着,算是把這個活徹底學會了。”從15歲起,這份手藝就承擔着王德文養家餬口,貼補家用的重任。

做木匠50年,王德文覺得這是個安穩的活兒。“這家幹完去那家,家裏的農活不會耽誤,還能掙一些工錢。”實際上,當木匠,一輩子須踩百家門,喫百家飯,總是閒不住。表面上看,未必談得上是個安穩工作,卻能給家人安穩的生活。

王德文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民沒錢,自己能靠着木工手藝,一天掙一兩元錢,這在當時當地絕對稱得上是高薪。他說那會兒小麥價賤,一斤才1毛8分錢,自己一天的工錢能買十幾斤小麥,養家不再是問題。

木工活幹起來費心費力。打個普通的櫃廚,做個牀,就要花上幾天工夫。其中,還需要做圖紙、鑿卯畫榫、鋸刨磨摳、下料打蠟,所有木料的長短粗細,都在匠人手下,分寸之間。以製作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模型的視頻爲例,“阿木爺爺”發佈的視頻只有5分鐘,而製作的時間,卻用了5天。王德文習慣了手工上的麻煩,“什麼活兒不費心啊?這個活就是看得見,摸得着,感興趣,覺得踏實。”

“阿木爺爺”曾有金句在網絡上流傳,他說“幹一行就要愛一行,要對這行感興趣,但是感興趣不代表只有快樂,沒有痛苦。”

最顯而易見的“痛苦”是在身體上。二三十年前的一個冬天,王德文幹活的手凍到麻木,一個不注意被電鋸截下了手指頭,還是妻子騎着車把他送到鎮裏的醫院纔得到救治。若干年後,王德文回憶起來,只說“是有過傷,但要是拿這傷和其他人賣命受的傷相比,也就算個輕傷吧?長期幹活還會有不剮不碰的?”

“幹這個活,幹起來就不能想旁的。不能胡思亂想,你要乾的精緻,就得專一,要不可幹不好。”

即使幾十年如一日的專一,在王德文自己看來,自己的手藝也稱不上什麼高水平,“高手有的是”。他覺得自己能火,是因爲視頻拍得清楚,讓人們學得明白。

有意識的文化輸出

但國內外的網友,和兒子王保成都不這麼認爲。

在王德文製作蘋果狀魯班鎖的視頻最後,他對着鏡頭“喊話”網友,不妨跟着視頻,自己也做一個。有網友評論表示拒絕:“讓我做一個,您真的太看得起我了。”

在王德文之前,魯班鎖或許是許多外國網友不瞭解的“中國功夫”。王保成也說,把視頻傳到海外的原因在於更想讓外國人瞭解中國文化,“想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有這樣的手藝,更不缺乏工匠精神。”

古代中國建築和傢俱中常用到的榫卯工藝,能將凹凸不同的兩塊木頭,對接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體現着古老的智慧和文化,也考驗匠人對於毫釐分寸的把握。王德文手中,上海中國館、魯班鎖、蘋果鎖,以及木拱橋等,體現的都是未用一根釘子的純木榫卯手藝。

而在展現“硬技術”的同時,王保成掌鏡下,王德文在廣西梧州山上幹木工活的過程,總是天氣澄和,風物閒美,也從不缺乏山水之樂。視頻中,王德文也爲小孫子做了太多專屬玩具,打造了令所有網友都豔羨不已的孩提時光。孩子與老人的隔代搭配,組成的是非常中國式的童年。事實上,這是一種有意識的文化輸出。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王保成拍攝的以父親爲主角的所有作品中,幾乎從未出現過現代工具的影子。甚至王德文最常用的那把主要由兩根竹子組成的手動木工鑽,是在2017年底,老爺子親手製作的。整個製作過程被王保成拍成了第一個以王德文以木匠身份出鏡的視頻。王保成說,這並不是刻意爲之,“而是我老爸對於現代的很多比較大型的機械,真的用得不太好。”

阿木爺爺的“走紅”,對於兒子來說是一場意外。很多人想不到,在海外走紅的“阿木爺爺”,其實是國內西瓜視頻的原生作者,以“功食道”命名的賬號發佈的作品。運營這個賬號的王保成說,在最初,自己在創作鄉土風物,雖然想過做“木匠系列”,但並未覺得這會帶來流量。而當父親真的做出魯班凳,身爲兒子,王保成自己也覺得驚奇,“父親上一次做這個,還是40年前”。

很多人都說王德文的“阿木爺爺”火了,但在王德文心裏,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因何而火,“看視頻人的心理啊,這個可不好琢磨呢。”

他也沒覺得自己因此就成了網紅,他甚至不知道,何爲網紅。“我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民,會幹個木工活。”他告訴記者,每次接受採訪,很多人都會問他,當網紅有什麼感受,“反正我都答不上來,但是知道有很多人在看,我這木工活兒做着勁頭就大了。”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