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北京总教区东交民巷圣弥额尔天主堂,门上的天使像

引子:

北京给大家的印象最深刻的:或是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一系列皇家的玩意儿。或是透着四合院透着旧时的市井气的老北京胡同游。

其实,在老北京的四九城也不乏类似广州沙面、天津五大道、上海的淮海中路这样,纯西洋风情的摩登街区。

来北京游览,往往会忽略这条北京最长,同时散发着浓浓的欧式风情的胡同。

尽管,它是中国最早的使馆区。

中国法院博物馆,是原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的遗址

从东江米巷,到东交民巷

这条胡同叫“东交民巷”; 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距天安门只有10来分钟的路程,全长1552米。东交民巷这个名字的由来与京杭大运河有关,最初叫做“江米巷”。早年元朝建都北京,需要将南方的粮食北运。于是元朝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就将通州的京杭大运河又修了一段,一直引到了北京皇城的东墙外。

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叉路口西北角,法国使馆的旧址

于是,从江南通过水路北上的粮食就集中到如今的东西交民巷上,并且成为了粮食一条街。南方人的习惯称南方的大米为“江米”。于是,这条长长的街道便称为“江米巷”。当年的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贯通如今的天安门广场。两条巷子加起来3000多米,是北京最长的胡同。

法国邮政局旧址

明永乐年间,紫禁城扩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地方,成为保卫皇宫的正阳门瓮城。江米巷被一拆为二:“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同时,将负责外交事务的礼部设在东江米巷。还修建了专门招待来华使团的会同馆,东江米巷一下就从粮食街便成了外交部街。

这里是,日本公使馆的遗址

1860年,外国人入住东江米巷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条约中的一些条款涉及到外国人迁入东江米巷,建立使馆等条约。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江米巷改为了东交民巷;老百姓俗称使馆街。相对于后来的使馆街三里屯,那东交民巷可是爷爷辈的。

这里是位于前门大街东口的美国使馆遗址,但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商业区:前门23号

东交民巷的位置极为优越:最西头就是天安门广场,往北的台基厂路和正义路直通长安街。北京市政府曾经在正义路上办公。前门大街在东交民巷的西南向,北边是游人如织的王府井。清朝末年,东交民巷相对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只有300米之遥。

随着东江米巷成了北京的第一片使馆区。。尤其是1901年,在东交民巷的西班牙驻华公使馆,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东交民巷成为了大量外国人驻扎、生活的“使馆街”。

这是比利时大使馆的旧址,也位于前门大街上,在圣弥额尔天主堂的正南

围绕着这条街也建起了许多外资银行、洋行、教堂、邮局、医院、住宅等机构,于是西洋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这些西洋建筑有相当一些被保留了下来,逐渐成为北京一段西式风格的“洋人街”。

北京警察博物馆,是昔日花旗银行所在地

东交民巷,中国一段近代史

于1904年完工的圣弥厄尔教堂由法国人建造,避开了义和团运动,至今依旧矗立在东交民巷;如今的警察博物馆是昔日花旗银行的所在地;北京医院则是德国医院的前身,中国法院博物馆是正金银行的旧址……。

直到1937年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多使馆都被交给了国民政府,东交民巷才算正式“回归”。新中国成立后,东交民巷依旧行使使馆区的功能,从1959年最最终将使馆区迁移到三里屯一带。

东交民巷饭店,也是欧式风格的建筑

历史的风云际会。让如今的东交民巷不仅拥有西洋建筑,更拥有浓郁的西方风情,成为了北京这座古都的近代史的见证。现在,很多的建筑已经成为很多机构的办公场所;也不对外开放,但古老的北京城里有这么一段异域风格的街区,作为对于北京的回顾还是很有益处的。

日本公使馆旧址旁的这个建筑,风格独特

然而,这里发生的一段的历史,却应该被我们及后人始终铭记:

蒙昧的慈禧纵容义和团

那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独掌大权的慈禧太后,竟然蒙昧的偏信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错误地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与觊觎中国西方诸强进行抗衡。故而,纵容义和团各路团众进京,对当时的使馆区周边的教堂、洋行、居住区进行烧杀抢掠。

蒙昧的慈禧,纵容义和团各路团众,在使馆区附近烧杀抢掠

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更是照会各国驻华使节“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当晚,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以路途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并要求次日上午9时前给予答复。

6月20日上午8时,德国驻华公使佛雷赫·冯·克林德未能说服各国公使一同行动,遂独自带同翻译柯达士乘轿从东交民巷使馆前往东单牌楼北大街东堂子胡同总理衙门交涉。

德国驻华公使佛雷赫·冯·克林德

途中走到东单牌楼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遇到了章京恩海带队的神机营霆字队枪八队在巡逻。

义和团团众认为:只要“心诚念咒”再手持狗血秽污即可“刀枪不入”

枪杀德国公使,挑起战争

之前,恩海和他的神机营曾接到上级的命令,遇到外国人即杀之。所以当恩海见有洋人乘轿而出,遂命轿子立即停下,并取枪对准轿子,似乎是要求检查。

轿中的克林德看到中国士兵举枪对准轿子时,遂拔出手枪首先开枪。很显然,克林德以为自己遇到了劫匪,于是首先开枪争取主动。躲过了克林德的枪击之后,恩海只一枪就使得克林德毙命。

华风宾馆,原为英国人于1900年建造的六国饭店

1900年的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二十七年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

但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人瓦德西仍然不依不饶,让清政府于1903年1月18日在东单北大街克林德被杀处立“克林德碑”赔礼道歉,醇亲王载沣前往祭拜。

台基厂和东交民巷的交叉口,有介绍东交民巷历史的指示牌

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克林德碑才被拆除。1920年5月用“克林德碑”的石料在中山公园重建“公理战胜”碑。

1952年10月“公理战胜”碑由郭沫若重写为“保卫和平”牌坊。

现位于中山公园南门内的“保卫和平”牌坊

被蒙蔽的恩海,成了替罪羊

最后说一下壮士恩海的下场:

恩海,满洲正白旗人,家住东城北豆芽菜胡同。

后来日本侦探在当铺发现克林德的银表,据此查出克林德之死为恩海所为,将其抓捕。审讯中恩海表现镇定,承认杀人,并表示系上司指示遇外国人即杀,不是自己酒后行径,更表示愿求早死。恩海次日便被移交德方,更吐露为端亲王指示杀克林德,有提拔和赏银等。

上图为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元帅瓦德西的私人医生拍摄的,恩海留下了临危不惧,致生死为度外的影像。

1900年12月31日,恩海被带到东单牌楼克林德身亡之处闹市处斩。在临死前,恩海将同伴们送来的酒一饮而尽,并对在场的群众大大声说道:“是我杀死了克林德,我敢作敢当!但是克林德身为公使,竟亲自枪杀我同胞,开枪向我示威,这是一个国家使节应该干的事吗?!我击毙他,是他罪有应得。今天,我的血将洒在这里,只能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只要有人想在中国的土地上逞凶,不管是什么人,中国人就有不怕死的敢回敬他一枪!”

现场的国外记者纷纷照相,记录。恩海对着记者说:“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国!我虽然死了,我高兴的是,我是死在生我养我的中国土地上!”

恩海枪杀德国公使后,并没有逃跑。这是审讯之后当街砍头的照片

恩海壮烈地牺牲了,那年他二十五岁。

他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恩海的照片登在了当时英文、法文的报纸上。他的形象是不畏强暴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他的英雄故事至今仍在北京人民中传诵。

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合资建成,所以取名为六国饭店

相关文章